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移民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黄河三角洲的居民大多由不同时期的外来移民融合而成。其中,山西洪洞移民构成了黄河三角洲移民的主体,黄河三角洲文化也因此烙上了浓重的山西移民文化印记:这里的地名印记着移民创业的史实,民间传说透露着移民对先祖来路的模糊记忆,黄河三角洲人的生理特征与行为习惯等带着明显的移民痕迹,许多民间习俗也与晋南民俗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2.
山西是中国北方移民发生的重要地区.明清以来,这里不仅是移民的输出地,而且也是历次战乱、灾荒之后移民的输入地,移入民村成为山西乡村社会中重要的聚落景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移民活动从史前时代起就一直在持续进行着,到了明朝,规模更加扩大。自明太祖朱元璋起,历经百年,移民活动一直进行,而山西地区成为这期间移民的重点。这一时期山西人口不仅向中原地区、内蒙古等地迁移,而且还向云南地区甚至海外迁徙,对迁入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初洪武永乐时期,河北地区成为移民迁入的重要地区。现在河北南部仍一直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和统计,发现明初河北地区的移民并非全部来自山西,湖广、山东和东北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移民河北的情况,而且占据不小比例。  相似文献   

5.
清代长城内外的统一与和睦 ,为广大山西平民走出“西口”,参与塞外农业开发创造了条件。在归化土默特地区的汉族居民中 ,山西移民所占比例最高 ,数以万计的山西移民来到这一地区 ,为当地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使这一地区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特征 ,在风俗、戏剧、语言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从文化地理的角度上看 ,清代归化土默特地区可谓山西文化区向北延伸 ,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亚区。  相似文献   

6.
小浪底水库淹没区人口中多数为农业人口 ,根据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移民安置方针以大农业为主。为使水库淹没区在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减少的情况下 ,使移民“安得下、富起来” ,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使移民真正做到生活水平不低于迁移前。通过对山西垣曲县小浪底移民安置区的实地考察、调研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移民安置区创新的经营模式作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7.
移入民村是山西乡村社会的一道重要景观,移民群体迁居山西的日常生活是研究移入民历史的活态文本.本文以山西长治林村移入民李太的生活历程为例,通过对其逃荒、定居、最终走向政治领域的生活史进行调查, 结合口述史和相关社会历史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从微观的历史细节,探求山西移入民融入地方社会的复杂进程.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的人口分布不均问题,明初实行移民垦荒政策.山东与河北是重点移民垦荒区.史书无载的迁入黄河三角洲的枣强人,一部分是由政府组织的山西移民经枣强中转后分发而来的,其籍属为山西人.另一部分是移入河北的外来移民因各种原因自发由枣强转迁而来的,其原籍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9.
结合古典文献上的移民记载与实验语音学、音韵学、方言学对高邑方言进行探讨。认为高邑话属于晋语次方言 ,源于明初的山西移民 ;其 - n尾向 - i的转化 ,有着语音特征上的共同性 ;而阳平与阴上的合流则是由入声独立成一调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解手“,谁也明白个中意思,然而,这句民间俗语来源于元末明初大槐树下移民,恐怕鲜为人知。据记载,当年朱元璋、朱棣被迫从山西大规模移民,非其所愿,穷家难舍,热土难离,老百姓离开洪洞故乡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呼天抢地,痛哭流涕。有些移民不甘受压,伺机逃跑。为了防止移民反抗,政府官员和押解差人把移民全部捆绑住两条胳膊,由于行动不便,后又改成只绑一只胳膊,由于几十人捆绑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力主罗贯中籍贯"东原说"的学者根据东晋时期在今山东设立的"东太原"郡,认定《录鬼簿续编》之"罗贯中太原人"之"太原"即指"东太原"。实际"东太原"只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设立的众多侨置"太原郡"中的一个,其目的是安置来自祖籍太原的侨民。它作为一个临时性的地名,不可能成为"罗贯中太原人"的依据。与"太原"地名的唯一性形成对照的是,"东原"作为地名反倒不止一处,魏晋南北朝时也曾设立过众多的"东平郡",这些侨置东平郡同样不能作为"东原罗贯中"的籍贯根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类观点显得十分荒谬。我们除对这些学者历史常识的严重缺失感到意外外,更对他们为成就己说不顾正常的逻辑思维而生拉硬扯的所谓学术研究行为深感不安。  相似文献   

12.
东吴孙皓宝鼎元年(216年)在梅山南部设立高平县,晋后为梅山瑶人所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宋王朝收复梅山,并设置新化、安化二县,对梅山地区进行了推行教化、发展生产等有效的开发。章对梅山地区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的历史功绩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3.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对东北朝鲜移民实行两种不同政策:1931年至1937年实行限制朝鲜人移民东北的政策.最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为了稳定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二是防止朝鲜移民与日本移民争利.1937年至1945年实行积极鼓励朝鲜人移民东北的政策.最根本原因就是利用朝鲜移民加强粮食生产,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无论那种政策,都是为其对外侵略扩张、掠夺并奴役东北人民和朝鲜人民服务的.  相似文献   

14.
清代湘西商业市镇的发展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经济并不发达的湘西崛起了一批规模不小的商业市镇,成为湘西历史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原因主要表现为山区开发促进了整个湘西经济的发展,为市镇的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大量外来移民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交通的发展为商品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条件;教育的进步为其兴盛提供了智力支持。四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湘西商业市镇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库农村移民的返迁情况是不容忽视的。造成移民返迁的原因众多,生产适应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根据“丹江口水库农村移民返迁意愿调查”的数据,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探讨了生产适应对移民返迁意愿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生产适应与返迁意愿间有相关关系;生产适应越困难者,返迁意愿就越强烈。根据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南岛语民族的起源及其与中国南方民族的历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今天分布在东南亚海岛地区的南岛语民族的起源及其与中国南方民族的历史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南岛语民族先民的主体来自中国南方,与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分布在东南沿海的百越民族和分布在云南的土著民族的先民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今天的南岛语民族主要是由从中国云南乃至西南地区先后迁徙出去的"原始马来人"和从中国东南和华南沿海地区迁徙出去的"续至马来人",与当时分布在东南亚各地的黑色人种进一步融合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2009年4月24日至26日,"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在河北保定清西陵召开。会议围绕"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近况,从酋邦问题、国家起源问题、理论与方法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推动了先秦史与考古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18.
保定是京南第一中等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大保定”的建设思路中提出对接京津的战略设想。保定对接京津,最有利的条件就是空间上毗邻,同时在京南近京津区域也逐渐形成了“串珠状城市群”。但是保定“小马拉大车”的发展基础以及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状态,成为其对接京津的严重障碍。所以保定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强化基地建设以及完善交通网络的举措,要以保定为核心构建京南子城市群。在构建子城市群的过程中必须分步实施,通过不断构建支城市链,在京南构建以保定为核心的“指状城市网络”,同时不断强化对接京津的软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9.
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语料进行全面调查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副词"全"的发展过程,即先秦汉语中"全"为动词和形容词,当其位于另一动词前充当状语时就逐渐虚化出副词的用法.这一用法始见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具备了后代副词"全"的各种用法.唐代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但是唐以后用法逐渐趋于简单化,到了清代晚期则呈现出与现代汉语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评人论学,还是品诗论文,<四库全书总目>素有简明扼要、持论公允之称.但对于宋代诗歌批评,喜用"元祐"做褒义评价.这种积极评价与文学史上的宋诗批评无直接联系,而是四库馆臣从政治偏向上做出的正向判断.这是由于元祐党人在北宋末年遭到残酷打击后,南宋以来"最爱元祐"的政治倾向影响所至.这对晚清同光体诗人标榜"元祐"为诗歌鼎盛的"三元"之一,无疑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其实,"元祐"并不具备宋诗鼎盛的代表意义,今人沿袭这种说法,是值得重新思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