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关于有效行使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有效行使办学自主权对于增强自身的办学活力和竞争力 ,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有效行使办学自主权 ,高校必须对内部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及科研制度等进行必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高校实行办学自主权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学校的任务和按教育规律办学的客观要求。该文就问题的提出及高校实行办学自主权的条件进行了探析 ,对现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资源系指能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所利用、通过高等教育系统加工和创造而产生成果的所有要素,分为人才资源、物力资源和文化资源三类。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指高等学校独立于政治、经济和宗教等等非学术性力量的控制,独立自主地从事教育、科研等活动的权力。高校办学自主权属于高等教育资源,它以外显和内隐两种方式影响乃至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史已表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多寡与高等教育的兴衰呈正向对应关系,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充分实现和不断扩大也就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充实,这是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高校拥有办学自主权,依法自主办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现今高校办学自主权受到政府职能的重要影响而不能真正落实。为了保证高校拥有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治校、实行民主管理的权利,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改革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容、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高校落实办学自主权的主要障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真正落实仍面临一些主要障碍。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职能不清,高校很容易成为政府微观介入的附属物;高校办学的各级评估监督权均隶属于政府,而民间的监督评估机制严重缺失,导致评估监督的行政随意性很大;高教改革政策性研究占主导地位与高教理论研究的滞后,使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缺乏理论指导;配套改革不力,如政府机构臃肿,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高校事权与财权的实际分离,使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缺乏良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从教育界的呼吁到国家的立法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历程。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虽然有很大进展,但现阶段还存在政府宏观管理的职能尚未完全转变、高校的自主办学还缺乏必要的和健全的评估及监督措施等问题。回顾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历程,将是我国高等教育下一阶段更好更快地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7.
从高校办学自主权概念的提出、使用及其内容入手,论述了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要以理顺政府高教管理部门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为前提,进而指出其落实的关键在于政府高教管理部门的施政方式,并对宏观管理和行政指导两种施政方式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8.
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30年演变特征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历经起步。展开、深化、巩固阶段,初步构建了规范化、法制化体系,呈现了从思想造势到实践试探、从总体谋划到政策细分、从攻坚破难到系统全面、从成果规范到依法保障等演变特征。从中折射出的既与外部经济社会发展又与政府、高校办学自主运行机制构建相适应及两者相互调适的必然趋势与启示,正是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的实践指向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制约因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多个方面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认为高等教育改革理论滞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高等教育法制不健全、高等教育评估机制不健全是制约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和扩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是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基本权利,但在招生自主、专业设置、教学管理、财务自主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自主权并没有完全落实.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采取切实的措施,落实高等教育法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若干规定.  相似文献   

11.
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运行存在立法保障体系松散、行政服务机制不善、纠纷解决方式单一等问题,对内地与港澳高等教育的深度合作有所掣肘。根据法的运行理论,可从立法、行政、法律救济三个维度提供法治保障。首先,从完善综合性授权立法制度、制定专门性文件以及推进跨境合作办学的常态化规划等路径健全立法保障体系。其次,从强化行政支持力度以及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等方式完善行政管理机制。最后,综合运用教育申诉、复议、诉讼制度健全法律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强调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对发挥民办学校的体制优势、克服权力部门对民办学校的不当管理、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民办学校自主权主要包括:学校定位权、管理体制设计权、招生权、专业与课程管理权、师生员工管理权、法人财产权、学校处置权。不同层次、不同法人定位的民办学校,这些权力的具体内涵应该有所区别。为了使这些自主权得到有效落实,要提高全社会对民办教育价值的认识,清理剥夺民办学校自主权的政策,从沿用公办学校管理方式步入依法治理民办教育阶段,健全民办学校自主权受到侵犯后的救济途径。同时,扩大和落实民办学校自主权,要求加快完善民办学校内部治理机制,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对民办学校的监督。  相似文献   

13.
研究高校办学自主权,首先要研究高校如何实施办学自主权,否则,办学自主权也会演化为毫无约束的"自由权"而滥用,反而影响和阻碍高校健康发展。在我国现阶段,高校实施办学自主权必须坚持有效性和有利于学校发展这个原则。一要大力提高高校自身的独立生存能力和自主办学水平,二要继续坚持政府对高校的宏观指导和监督,三要促使高校建立自我约束机制。特别是在各高校盲目攀比、求大求全,以致很多高校出现趋同化的现阶段,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显得更加急迫。  相似文献   

14.
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既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但目前在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权力失衡、边界模糊、界定困境、环境缺失、发展矛盾等缺失性条件,因此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路径,应实现权力平衡、明晰权力边界、厘清政校关系、重塑自主环境、理性回应期待。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研究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关于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的研究从1979年开始,二十多年来这方面研究的专著很少,论文大多集中在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方面。总的说来,从西方大学自治演变方面研究的多,从中国的文化渊源和社会背景方面研究的少;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多,从微观角度分析的少;理论思辨的文章多,实证的调查研究报告少。因此,我们需要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高校办学的自主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内涵诠释与因素分析,构建了其落实评价的二级指标体系,据此对国内9个省市近百所不同类型高校的相关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了落实现状的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总体上实现了中等程度的自主,尤其是教学领域获得了“较为自主”的评价等级,其它领域也都达到了“相对自主”.然而,各项领域内部某些关键指标的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研究表明,虽然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高校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始终缺少话语权,行政权力主导的格局并未转变,权力落实之后的规约缺位、运行失范等问题同样不客忽视,亟待从制度层面增强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夯实办学自主权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7.
依据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高等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 ,分别从大学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的外在需要两个角度 ,阐明现阶段在我国确立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自主权确立后 ,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高等学校来说 ,约束机制包括外部约束和内部约束两方面。本文试从对外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 ,对内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建立与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相适应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办学自主权 ,既不同于国家权力 ,也不同于私人权利。它是以学术权力为内核 ,以国家通过立法授权的外在形式的公共权力是学术权力与国家教育的结合。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区分为两种性质 ,一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 ;二是不平等的公法关系。政府与高校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公法关系 ,但不是上下级隶属关系 ,属外部行政关系。  相似文献   

19.
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是东华理工学院为了将来的学院制改革而必须提前做的一个小的权力关系调整,成功与否对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正是在此背景下对东华理工学院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的必要性、原则框架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日本高等教育通过不断改革和发展,现已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根据办学体制和主要经费来源的不同日本大学可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三种形式。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和监督权限,也是因国立、公立还是私立而有所不同。政府对各类大学的不同管理权限反映了日本大学办学自主权运行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