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理与势是王船山历史观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然而,王船山却是将“理势”贯穿其整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系统的。道以气化流行开展出自然与人文之历史世界。无论自然的还是人文的历史,皆因其气化固有之幾而成其理势。道之开展为自然历史世界,因在天之幾而有理势之自然;道之开展为人文历史世界,因在人之幾而有理势之必然,故道之开展变化取决于理势。由此,通过对理与势、理势相成、理势无定和道与理势之关系等四个方面的考察剖析,可以发现,王船山是以道为中心构筑了一套系统精致的理势观用之于历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邓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5):115-119
船山认为,人不仅是“天地之心”,自然的“主持者”,还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历史具有意义的象征.在历史中“君相”固然可以“相天造命”,而“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历史是人参天化育的过程.一方面,人创造了历史;另一方面,历史也创造了人.可以说“相天造命”论集中体现了王船山历史哲学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的社会图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明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王船山以社会发展进化的思想为指导.以历史兴衰的事实为依据.推论将英来临的社会。这个社会一方面是有等色的,但另一方面却是权利与义务均等的价天下的合理社会。他的这种社会理想的构思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党区以及新旧交替时期的矛盾;同时屯反映了他的阶o和时代给予他思想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邓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133-138
王船山将历史看作气化流行的过程,历史之本体则是气之本真———道之开展的过程,它包括“天道之本然”生成的自然历史和“在人之天道”创化的人文历史。历史首先是单纯的自然历史过程,然后是包容自然历史的人文历史的演变。真正的历史是人类依凭其“凝道生德”的形而上之人文道德自觉创化的人文历史,由此形成了王船山以“全其质”而“备其文”为目标的创化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王船山的俭奢观以理欲之辩为其立论基础,以絮矩之道为其核心内容,基本构建了一个体现民生与民本双重价值模式的辩证理论框架,认真审视三百年前的这一理论,对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胸怀“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阐述了自己的法治思想。文章从权与法、人与法、德与法等方面来论述其法治观。 相似文献
7.
张少恩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1):47-53
王船山终生求“经邦之礼”,在历史哲学方面提出诸多新见。长期以来,学界关于王船山历史哲学游离于“民主主义”和“儒家仁政思想”两种对立观点之间。而程志华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基于翔实文献资料,围绕王船山的“历史观”和“资治论”、“合法性”与“正当性”、“政道”与“治道”等问题,经过透彻而严密的学理分析,系统诠释了王船山历史哲学的理论体系,并对其进行历史定位,指出王船山政治哲学并非民主主义,而仍是传统的“儒家仁政思想”。此结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纠正以往学界对王船山历史哲学之误读、误解,廓清学界的迷雾,为儒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和更为开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8.
杨兴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9-21
人们认为,王船山《通释》以丹法释骚,有用后起之学释前贤作品、以道家学术解儒者著作之嫌,故失之偏颇。事实上,内丹学的标志性著作虽出自道家,但内丹丹法却源自先秦养生内炼术,在楚辞创作年代已基本成型;且屈原并非纯粹的儒家学者,在他的思想中诸学并存、儒道兼容。因此,王船山以丹法释骚有其合理性,我们不能顺着以儒释骚的传统惯性,断言其为谬误。 相似文献
9.
陈卓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2):12-15
张载哲学生动、深刻地阐述了人的主体性问题以及天人关系的形成,论证了"天"与人合一的现实性。张载哲学把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起一个终极目标,这个终极目标不是虚幻的、遥不可及的,而是现实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接近的。 相似文献
10.
陈代湘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3):9-11
在格物致知问题上 ,船山神契朱子 ,卫护朱学 ,同时又有新的发展。船山高度评价朱子以《大学》格物为始教 ,并且与朱子一样 ,把“物”的范围看得很广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船山又赞同朱子“豁然贯通”说。与朱子相比较 ,船山格物致知论的新发展主要是具有鲜明的近代实证科学色彩 ,对耳目见闻与心官思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问题有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陈来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9
船山哲学总体上主张尊气贬情 ,以气为善的根源 ,而以情为不善的根源。本文以船山读孟子说的文本分析来呈现其有关恶的根源的观点 ,即恶的根源不是气 ,不是欲 ,而是情。 相似文献
12.
王船山对中国古代家国情怀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船山家国情怀集中体现在深度探寻家国内在精神的契合性及其相互之间的连带互补性,不仅论述了"家"对"国"的初始意义和拱立价值,而且阐发了"国"对"家"的整合意义和保障价值,从而使得"家"成为"国"的建构基元,"国"成为"家"的价值核心,凸显出二者命运与共的内在机理,以及"微而润如乳,宏而浩于穹"的伦理神韵和价值感召力. 相似文献
13.
邓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49-61
王船山与雅斯贝尔斯这两位不同时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大哲,分别从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出发对历史做了深刻的反思,阐发了极其精彩的历史哲学思想.前者以"天人合一"为本,有超越"天人合一"开显出"主客二分"的倾向,围绕"道德"的人创建了"道德形而上"之创化历史观;后者则以"主客二分"为基,明确提出了超越"主客二分"而进入"天人合一",以"生存"的人重建了历史的统一观念.正是在这两种思维的融合中,两位大哲跨越了时空和文化的阻隔,在对人及其历史的思想诠释里相遇,获得了对真实的人及其历史性的一致看法. 相似文献
14.
张贵桥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
郭庆堂教授等著的《20世纪中国哲学论要》一书,2013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论要》分析论述了20世纪在中国产生、流行并为中国人所诠释、理解的各种重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总结者,其思想有一个特别之处,即提出了所谓“人之独”的观念,从人物之别、人禽之异、天人之辨等方面凸显了人之于天地万物的特殊意义,进而在继承周敦颐“立人极”和庄子“相天”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诸家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依人建极”而“相天造命”的“人之独”论。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有“独”之人,唯有人之为人之人才可以。这便是船山所说的君子。故君子必有其独,不可不慎。船山的这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自古以来形成的天地以人为贵的观念高度继承总结后的系统发扬和创造。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符号哲学的基本观点,考察分析了从庄周和《周易》的作者到王夫之长达2000年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史中,不同哲学家对言意关系的个会述。揭示了中国古典哲学意义理论的思想底蕴和逻辑进程。指出:中国古典哲学中始终贯穿着言意关系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具有民族思维特征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17.
形而上与形而下:后形而上学的解读--王船山的道器之辨及其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93-100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船山对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区分作出了不同于宋明儒家的理解.他的理解主要从两个前提出发:第一,之谓与谓之之辨,通过这两个语词的区分,王船山明确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不是世界固有区域的客观划分,而是根据主体的存在方式才作出的主观性划分;第二,有无与隐显之辨,通过这个讨论,王船山告诉我们,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别是隐显之别,而不是有无之辨.王船山对形上、形下的如上解读意味着把哲学之思从形而上学框架内解放出来的努力,意味着后形而上学视域的开启. 相似文献
18.
孙兴彻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5):55-59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关系论是关于人与宇宙自然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天人关系论随着时代的演变有多种形态和基本命题,展现了特殊的哲学问题意识和人与自然的对立调和的文化精神。这样的哲学思维具有现代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略谈古今之变──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对待古与今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从而对待历史也有两种态度:一是把两者看成互相独立、彼此外在的东西,视历史为独立自在的外部对象,这是主客二分观点和态度的表现;一是把两者看成是连成一体的,研究历史应从古往今来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中看待历史事件,这是主客融合或称天人合一观点和态度的表现。本文从枷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的思想出发,结合王船山的“通古今而计之”的历史观,对后一种观点和态度作了详细的剖析和论述,并指出了前一种历史观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20.
阳卓君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6):119-121
国内对于王船山诗歌的英译研究极度匮乏,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作为湖湘历史文化名人王船山的诗歌翻译研究亟待译界重视。文章以"味象论"为视角,析评并试译了其诗作《重登双髻峰》,探讨并指出"诗味"传递的四种途径,即:心理移情以现"情味"、意象投射以现"画味"、人称择选以现"意味"、韵律保留以现"韵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