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行书简》可谓《湘行散记》的创作“底本”,二者在内容上具有衍生关系,却分别有着“即时记事”和“延时创作”的不同写作特征.《散记》中呈现了临对不定性命运“固执”担当、求取生存的边地水手形象,却与最初“书简”的陈说颇具差异,体现出能动的建构性.《湘行书简》记存了沈从文还乡途中对湘西生命由怜悯到敬、爱的情感更变过程,《散记》中的边地水手则是这一过程中逐渐孕生的生命观影响下的文本“构象”.“构象”过程体现出沈从文希望以原乡生命力补济现代文明的文明本位与现实关切.他的生命观可以被视作一个以“命运”、“意志”为边际二维的复调、动态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2.
好文章的构成,有很多的因素。通过《湘行散记》及其前文本书信之间的比较,以及对其散文思想与艺术内蕴的构成的分析,我们发现,书信不仅提供了《湘行散记》的主要内容,而且对于散文文本的艺术表现力起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而作为书信的第一读者以及作者的精神生活,旧日体验又为作者的艺术感觉的产生提供了前提与基础。这一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文学创造中的一些奥妙。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1930年代创作的《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湘西》,运用地理叙事的手法绘制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湘西风情图。对读这三部散文集可发现,虽然它们的描写对象同为湘西,但地理叙事的具体方式却各异其趣:《湘行书简》将绘画笔法贯穿地理叙事,通过文图互证,表达了作家的故土情与相思意;《湘行散记》以时光流转为线索,用想象勾连现实,在今昔对比之中显示出湘西历史的“常”与“变”;《湘西》则以空间变换为脉络,选取地理区域、物产资源和精神气质三个角度进行定点透视,以点带面,基本还原了湘西的本真面貌。三种差异明显的地理叙事模式,呈现出沈从文在观照湘西时的情感转换与焦点位移:个体→地方→国家。这一演变轨迹,实际上与创作主体的身份变迁密切相关,它表征着不同历史情境下作家内心特定的情感诉求、文化思考与历史期待。  相似文献   

4.
《湘行散记》《湘西》是沈从文艺术生涯鼎盛期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大制作。与我们惯见的一题一世界、一篇一情怀的单一叙事抒情小品不同,艺术表现上具有宏观性、连续性和整合性。在选材、结构、语言形态等方面,都形成独异的风情风味、风格风华。  相似文献   

5.
《一个传奇的本事》与《湘行散记》、《湘西构成》湘西散文三部曲。《一个传奇的本事》不仅是乡土知识分子的沉浮史, 湘西竿军的兴衰史,还是湘西知识分子超越地方历史宿命的希望之歌和一份作者生命追求、思想性格成因, 作品倾向的自我审视与剖析的总结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题材阈限的拓展与写作程式的独创两方面入手,着重探析沈从文湘西散文(主要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对传统散文体式的巨大突破。作者认为,沈从文湘西散文拓宽了散文的题材视野,丰富了散文的表现艺术,达到了高度自由的文体境地。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批评视野中,沈从文的创作无疑具有资源性意义。沈从文创作中的生态呈现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等诸多层面,散落在四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中,即:1934年回乡之前的创作、以《边城》、《湘行散记》等为代表的成熟期创作、转入哲理沉思期的创作以及1949年后的书信写作。其创作中的生态呈现表明,沈从文对和谐素朴生态情境的追求,经由回望生态家园、表达生态隐忧、确立生态信仰、走向生态圆融,渐渐由表层呈现发展成为一种抽象思辨乃至精神信仰层面的追问和探求。  相似文献   

8.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以及现代沈从文《湘行散记》合称“湖湘四记”。它们植根于湖湘文化,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是体现湖湘文化和中国意境美学的绝胜华章。  相似文献   

9.
<正> 犹如火车要靠强大动力的推动方能带动千百吨货物飞驰在铁道线上一样,作家也要靠动力的推动方能进入创作过程.这动力,就是创作动机:是动机推动创作活动的进展,激活作家头脑中贮存信息的运动、分解与重新组合,才在文艺百花园绽开出瑰丽的花朵.本文以刘一友、向成国、沈虎雏合作选编,岳麓书社今年五月出版的《沈从文别集·湘行集》为例谈谈这个问题.《湘行集》由两大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湘行书简》,乃沈先生于1934年初重回阔别十几年的家乡途中给夫人的三十几封信,记载了途中见闻和感思;后部分为《湘行散记》,是以《湘行书简》为素村创作的12篇散文.这独特的编排体例,为我们研究作家创作动机的形成过程及信息运动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对沈从文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他的小说创作上,对于其散文创作,研究者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其3O年代的《湘行散记》等作品,相对忽略了他4O年代的创作。仔细研读沈从文4O年代的散文,发现这些抽象散文与他当时的心态息息相关,可以看作是他在外界痛苦、寂寞、压抑中对于自我灵魂的坚守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由此,以《七色魇》文集为例,讨论沈从文在4O年代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正> 《从文自传》(简称《自传》)是沈从文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与《湘行散记》、《湘西》构成了沈从文散文艺术殿堂的支柱.它既具有传记的记实性、历史性,又具有散文的抒情性和审美性.但它似乎同沈从文的生命和艺术一样,还不为人理解.本文试图从《从文自传》的创作特色入手,在阐述其文体创新意义的基础上,从湘西人的心智特征来揭示《从文自传》的内蕴.  相似文献   

12.
《湘行散记》以水在流 ,岸不动的流水意识和乡镇文化传达了深厚广博的历史精神。作者用一个历史与现实间的“我”的穿梭 ,构造了今昔错综的模糊时空 ,摹写了湘西世界一部人事活历史的似变非变 ,从而完成了“变”与“不变”的历史审美主题表述。  相似文献   

13.
《湘行散记》作为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湘西世界。作家以"人事"成分为创作基础,用造"梦"的艺术笔法来抒写现实,表现了其散文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史震林《西青散记》与所记双卿其人的真实性,自近代以来被一些学者所怀疑。本文第一次采用了一系列稿本、抄本等原始文献,考察《西青散记》与双卿的真实性;第一次提出《西青散记》不仅是为金坛绡山女诗人贺双卿而作,同时亦是为反清复汉之志而作;满清统治中国百年以后,反清复汉仍然是中国文学隐藏的最重要思想;《西青散记》所记十五位与双卿相关人物,皆为历史真人;并第一次提出《西青散记》之外的四位当时及稍晚的杰出和优秀诗人,对贺双卿其人其诗有极高评价,文献俱在。结论:双卿的真实性无可置疑,《西青散记》具有写实品格。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对沈从文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他的小说创作上,对于其散文创作,研究者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其30年代的《湘行散记》等作品,相对忽略了他40年代的创作。仔细研读沈从文40年代的散文,发现这些抽象散文与他当时的心态息息相关,可以看作是他在外界痛苦、寂寞、压抑中对于自我灵魂的坚守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由此,以《七色魇》文集为例,讨论沈从文在40年代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正>沈从文先生是位著作甚多,风格鲜明,卓有成就的现代散文大家.艺术衰落,就在于形成定格.艺术常青,就在于不断创新.定格易,创新难.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又无情的从正反两极证实了这个铁的问题.一国一代一个作家的文学概莫能外.文学上有成就的作家总是不断创新不断开拓前进的.沈先生虽不是这方面的完人,但在创作上是一个永不满足的探索者.《湘行散记》《湘西》是我国现代散文里写得颇具特色,自成一格的名篇.探求它的特色,总结它的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研究述评云冬1932—1938年间,沈从文在创作他的小说代表作《边城》、《长河》等的同时,还一鼓作气创作了《记胡也频》、《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等五部散文长卷。这五部散文长卷若从体裁上分,自然可分成记传式(或...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简称《桑乾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都是描写土改斗争的优秀长篇小说.由于这两部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同时获得国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改斗争的双壁,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两颗明珠.《桑乾河上》与《暴风骤雨》都于1946年下半年开始创作,1948年陆续出版,1951年  相似文献   

19.
高行健的《野人》无论从创作动机、剧作主题还是舞台演剧来说,都堪称是一部经典的生态戏剧。《野人》通过对一个林区的自然、社会与精神生态失衡的灾难图景的呈现,表达了剧作家对人类蹂躏自然和破坏生态的强烈愤慨,写出了人对自然的愚昧认识,以及人对自身的戕害,也充满对人与自然和谐长存的美好理想。从生态批评视野重读《野人》,发掘其丰富的生态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刻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献给世界的一部充满自然关怀和人文关怀的力作,与当下流行的生态批评不谋而合,本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解读,阐释其中丰蕴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