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中的点睛之笔是把握文章主旨的钥匙。点睛之笔在表达上灵活多样 ,可长可短、可叙可议……最好的方法是“隐”“秀”式。“隐也者 ,文外之重旨者也 ;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式点睛之笔是作者情思与文辞精巧结合而成 ,关键是“自然”二字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具有历史悠久的“尚象”传统,而《老子》的“象”论则是中国古代关于“象”问题最初的哲学探讨.《老子》中的“象”作为“有无相生”的“意象”呈现,同时沟通着“道”“器”二元,并以其为中介建构起关于世界存在的“形—象—道”的本体论结构.这一结构经由《庄子》和《易传》的继承与发展,又衍生出“象一罔—玄”的认识论结构和“言—象—意”的语言学结构.《老》《庄》《易》有关“象”的哲学体系,作为中华传统“尚象”思维的反映,对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易经》八卦记象符号与“诺苏”先民象形文的形近关系,认为八卦记象符号源于“诺苏”象形文,而且《易经》的认知体系,与“诺苏”先民“四方八位”的认知体系也有内在联系.关于“易”,作者提出“易”即“易人”,亦即古羌戎的一支,而“诺苏”作为古羌戎遗裔之一,似也与“易”有某种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立象以尽意”是商、周先民传情达意的基本途径,不仅语言采取立象尽意的言说方式,文字也呈现为由象形而象意的特征。古老汉字的“象意”符号印证了中国早期文化的“象-意”思想延伸路径,汉字元初符号无异于中国文化的“元象”符号。“中”的元象与“立中”政治实践活动密切关联标志着“中”位观念的形成,“中”位观为周代“中正”政治理念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成为周代“中正”教化的思想核心,并凝聚为孔子“中庸”思想的主干。正是在“中”的元象召唤下,在“中正”精神传统的激励下,“中和”化成中国文化阶层的精神动力,中正勇武、温柔敦厚的品质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论意境的审美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境的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意象,中层结构是象外之象,深层结构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意境就是“象”、“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浑融整合而成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6.
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真假问题,大致可归纳为“战士说”“狂人说”“寄寓说”.但三说似乎都失之偏颇.事实上,小说本身可提供的“象”(疯子);“象外之象”(战士);“象外之意”(历史吃人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三者不仅不相互排斥,且紧密联系,互为依托.中国传统的美学讲求“象外之象”,“象外之旨”而这些美学原则,都是建立在艺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证了《说卦》是以八卦取象说对六十四卦进行解释的,并对学术界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辩驳。本文认为,八卦取象开始了卦画的自源性解释;《说卦》成书经历了四个阶段:八卦的随机取象、八卦取象的系统化阶段、八卦取象的宇宙论扩张、孔子为《说卦》加冕;八卦取象是《易传》各篇的“祖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已经谈到了。《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又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他所说的“复意”、“重旨”、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多义性。然而,刘勰并沒有专门论述诗歌的多义性问题,更沒有把多义性作为诗歌艺术的一个独立范畴来看待。此后,在中国古代的诗歌批评著作中,也偶尔有涉及多义性的,如皎然《诗式》所谓“两重意”,但都沒有从理论上对多义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在西方,对诗的多义性也有人谈到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讲的“两义语”。就是一个与多义性有关的问题。但丁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中说《神曲》“具有多种意义”。  相似文献   

9.
斯芬克斯之像,也就是人兽神神象,是原人迈向文明、走向自我途中留下的一个划时代符号,也是让今人百思不解的一个谜符。根据神象建构的规律,以及神象“三像”与人类自我意识“三我”的对应演进规律,可对斯芬克斯式神象,也就是人兽神神象的“编图”密码进行解译,得出的结论是:斯芬克斯式神象是人类自我意识“混我”的自画像,该神象的两种基本形式:“兽身+人首”与“人首+兽身”蕴藏“混我”内部演进的早晚两个状态。  相似文献   

10.
本书以易学意象美学为纲领,分析易学意象思维模式、观照方法、时空结构、神变特征等方面对传统艺术,特别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和推进。《周易》所提出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命题,成为中国美学“意象”和“意境”体系的根源,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取象、象形的准则。“意象”不断丰富其内在规定性和审美想象的精神空间,使之成为一个最具有标识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1.
《辞源》将“舞象”释为“古武舞名”,所引语例出于《礼记·内则》。在《礼记》等文献中 ,“象”可指乐舞名 ,指两种乐舞 :一为周武王时代创制的乐舞 ,因其舞姿象周文王时击刺之法 ,故名《象》;一为周公时代创制的乐舞 ,以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之武功为内容 ,故称《大武》,又因其象武王之事而称《象》。故《辞源》不应将“舞象”收为词目 ,也不应将其释为“古武舞名。”  相似文献   

12.
《诗经》的“兴”与《周易》的“象”在“立象以竟义”、“假象喻义”方面有相通之处,但因二者的文学和哲学特征的区别,“兴”和“象”又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文心雕龙》寓言诗学的逻辑起点和元范例。《周易》最突出的寓言文本特征是“隐”,所“隐”者为“精义”,所以“隐”者为“四象”;刘勰欣赏由这一表意方式所形成的辞近旨远、精义深隐的风格。《周易》和两汉易学的寓言式思维方式还体现在《文心雕龙》的整体篇目结构上,刘勰希望通过对“大易之数”的认同与仿效使《文心雕龙》与《周易》一样成为天道与神理的寓言。“道”与“神理”等终极观念在《文心雕龙》中的意义并非实质性的,而是功能性的,即让河图、洛书、易象等符号与数字有所寓意。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司空图的生平与诗作,对他的诗论中的核心观点“三外说”即“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和“象外之象”中所包含的佛、禅、道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司空图的“三外说”既是对前人创作实践及诗歌理论的总结发展,也是佛禅道思想影响的结果,司空图体察到文学创作过程与佛禅道哲学思维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注重启示与象喻、追求言外之意,因而将佛禅道内省的功夫引入诗论中,作为诗歌创作构思的重要环节,把玄学言意之争和道家修身养性的观点与佛教对法、相的感悟和禅宗的心性修炼方法结合起来,对诗人如何处理言意关系,如何感悟自然,如何选取意象创造意境等提出了一系列原则  相似文献   

15.
在《周易》中,“象”是“道”的显现,圣人由直观之“象”可以实现对形而上之“道”的体悟.并且,圣人通过效法万物之象而创设卦象,由卦象这种符号系统对“道”进行阐说.象虽直观却不同于形,它表现为“未形”之“几”的动态存在.象是整体情境中的象,它存在于整体境象中.简言之,《周易》之象具有直观性、动态性、整体性、形上性等特征.《周易》之象与中国文学艺术之象有很多类似或相通之处,它构成了文学艺术之象的直接渊源.  相似文献   

16.
南朝诗歌的艺术走向,以秀句、秀象、秀境的形成为典型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其概括为“句之独拔”、“象之卓绝”、“境之浑融”,这一理论表述与创作实践的相辅相成,是对南朝诗风新动向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是文化多元化交流的时代。文化之间的交流应本着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的观念和平相处,共同发展。《道德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它的西文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所富含的文化词也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以多元化翻译时期《道德经》的35篇译文为研究对象,以语料库技术为依托,通过对《道德经》部分译本中文化词“象”字翻译情况的调查研究,来观察西方译者在中文西译的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程度。因此,文章筛选了出现频率较低,但较具有迷惑性、代表性的文化词“象”来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以便分析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活动背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吕刚作为学院派“中间代”诗人,其诗集《秋水那边》表现出独异的风格和诗学追求。巷四《中国诗人》中的诗作,分明受李商隐《贾生》等咏史诗和杨练“历史——文化诗”的影响与启迪,追求象征与意境化相融合的诗学境界,成为一组言近而旨远、借古以喻今的“寄托”抒情之作。  相似文献   

19.
含蓄,这是一个老题目,也是一个熟题目。唐司空图《诗品》就列有“含蓄”一品。而更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已提到了“思表纤旨”、“文外曲致”(《神思》)和“文外之重旨”(《隐秀》)。钟嵘《诗品》则提出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说法。如果还要往前推,那末,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论《离骚》时所说的“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和《周易·系辞下》所称“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均与后来讨论的含  相似文献   

20.
“太一生水”的“太一”是郭店《老子》的“自然”之“状”,又与北极星有关,是主客体相融的“自然”。与“道”也 有区别。“太一生水”可以在先秦和汉代的文献中找到旁证。“太一生水”的逻辑生成系统是是本体论生成,与《易》学 象数、方向、五行生成系统不同。但可在象数系统上投射而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