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升级的本质,就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即:经济增长从建立在物质容量基础上,转变为建立在文化容量基础上。经济升级必须有文化升级的配合。建立在物质容量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和建立在文化容量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对应的是两种不同的赋予经济行动和政策以正当性的文化机制:目标合法性机制和程序合法性机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早期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与目标合法性机制相关联,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更多与程序合法性机制相关联。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经济增长模式要从以物质容量为基础转变为以文化容量为基础,那么,经济行动的合法性机制必须实现转型。  相似文献   

2.
信息产业动员机制建设和优化是信息产业动员乃至国民经济动员的重要基础工作。信息产业动员具有“时效性”“社会性”“平战结合”和“安全性”等新的特点。信息产业动员正在发生四大转变,包括:由军队主导向军政联合主导转变,动员要素从兵员和物资向信息力和信息资源转变,由行政动员手段向依法动员与经济调控转变,要求更高水平的自动化技术平台。优化信息产业动员机制需要构建军地融合的信息产业动员组织机制,建立以法律法规为保证的规范运行机制,优化以能力储备为基础的动员准备机制,完善以经济手段为杠杆的市场竞争机制,强化以社会信息人才为主的人员动员机制,完善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工具的动员手段等。  相似文献   

3.
依据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传统红利逐渐消退的事实背景,以新红利空间创造为目标,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面临的供给约束和长期约束,按照供给管理的客观要求,从供给结构优化机制、创新驱动机制、要素供给配置机制、制度供给机制、供给主体结构优化机制五方面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供给管理的长期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基本框架等方面进行分析,就泛湘西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本文认为: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实现,是旅游经济活动真正向区域旅游功能的转变;是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打破地区垄断、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滩涂资源产业化开发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更是滩涂资源开发实践的必然抉择。产业化开发滩涂资源,目前正处于初始阶段,必须统一思想,形成滩涂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共识,建立和完善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尽快制定并实施滩涂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6.
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激励与约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粗放低效,供需刚性矛盾突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经成为关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从我国土地资源国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等方面来看,加快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必要且紧迫。节约集约用地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是土地利用粗放低效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激励和约束并举,构建战略导向、规划管控、利益调节、考评奖惩、共同责任和技术保障等多元倒逼机制,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7.
论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技术进步更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本文从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上,分析了科技进步在推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变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技术进步推进经济增长的模式,研究了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途径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物流绿色演进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对于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一重要分系统——"流通经济"而言: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其发展方式的转变,无疑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国家能源安全,都将产生深远的战略影响。作为我国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的"物流业",如何增进其绿色物流的开展,则将极大的推动我国流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由此,从外部性原理出发,对3PL自觉实现绿色物流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及讨论,最后给出相应的实施路径及设想,便构成了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9.
构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构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应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土地利用效率,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而明确产权关系,是构建农用土地流转机制的前提;规范流转行为是构建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驶入经济全球化轨道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国际标准、规范的全面引入,既有利于加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同时也将凸现出我国管理体制、经济结构、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而这些问题的根源是机制转变不到位,产权制度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此看来,深化国有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企业的运行机制依旧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经20余年努力,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跨入由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实证分析显示:计划经济时期属于要素驱动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后进入要素-技术驱动并向技术驱动持续转变,"十一五"时期已取得阶段性突破。其动力机制分解说明,对外开放、科技投入、基础设施改善、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但转型的基础仍不牢固,应采取措施,保持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巩固经济转型的成果,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2.
"富饶的贫困"一直是困扰西部发展的难题,丰硕的自然资源并未给西部地区带来应有的富足。自然资源优势,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下,在适宜的机制作用下,才能转变为经济优势,资源才能转化为财富。在过去的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是在工业文明理念下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开发方式是掠夺式的、粗放式的,其结果导致资源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地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求从生态文明的理念出发,转变自然资源开发方式,确保资源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资源地生态环境得到修复、资源地居民从中受益。转变资源开发方式,实现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关键在于构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偿化开发。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是处于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过渡型经济形态的根本性特征就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国民收入剩余转化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就国民收入剩余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及其特征展开实证分析,并就其生成机制的障碍原因从一个新的视角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4.
从职业流动视角来看 ,失业具有无流动性、下向流动性和被迫性 ;失业阻滞在于职业流动的规模不大 ,制度约束性太强和观念滞后 ;再就业具有上向流动性和主动性 ;再就业机制是一个由经济驱动机制、制度改革机制、就业观念转变机制和劳动力自由流动机制构成的综合性、动态性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旅游一体化格局和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组织区域经济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行政区经济逐步向以城市为中心、以市场力量为联结力的区域经济转变。首先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其次分析了长江三角洲旅游一体化格局,指出长江三角洲旅游一体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现行蜂窝状经济结构和行政管理体制造成的地方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最后探讨了实现长江三角洲旅游一体化的路径和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1998年开始,人民币兑美元的基准汇率基本保持不变,人民币汇率从有管理浮动汇率制转变为事实上的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几年来,中美经济基本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不适宜性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对现行汇率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7.
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深化,苏州农村养老模式出现了由家庭为主向家庭与社会并重方向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社区养老的作用得到增强,一种带有区域特征的农村养老机制正在形成。目前这种养老机制还不够成熟和稳定,需要通过制度、政策等层面的改进和创新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以脱贫为目标的"生存型"模式向以消费为基础的"发展型"模式转变的"拐点",民生福利是能否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中的城市圈层结构理论为基础,以成都市在城乡经济、教育、收入、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医疗方面的实践经验为研究对象,探索城市在经济与民生福利协调发展中的圈层融合机制,以期能够为其他城市在经济与民生福利协调发展方面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9.
团体贷款机制是小额信贷在国际范围内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近年来国际上包括最早使用团体贷款机制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在内的很多小额信贷机构逐步放弃了这种机制,转而采用个人贷款机制。本文以苏北地区农信社的团体贷款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实践中也逐步减少使用团体贷款,转而使用个人贷款,同时这种变化趋势在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证模型对这种变化趋势的解释为:经济水平的发展使小组成员的经济活动出现异质性,成员之间的借贷需求出现分化,导致金融机构将贷款方式从团体贷款向个人贷款转变。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化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呈现加剧的趋势。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建立完善防范经济风险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各国、各地区、各部门间的协调决策机制;二是建立鼓励多层次化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机制;三是建立经济风险分担的制度机制;四是建立行政领导干部选拔任期与政绩考评体系统筹化机制;五是建立城乡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政策机制;六是建立经济风险防范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