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生活世界的发现,是当代哲学的一个基本成就.生活世界的先验化、理性化、本体化和政治化是生活世界理论的四种基本范式.回到生活世界,直接导致了先验主体性的解构,宣告了先验哲学的终结;同时,这也引发了当代哲学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哲学的去先验化和实践哲学的复兴,本体的中介化和哲学本体论的复兴.  相似文献   

2.
艺术定义问题是当代西方美学的焦点问题之一。滥觞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分析美学围绕着艺术的界定和分类展开了论争。以魏茨为首的一批分析美学家认为艺术不可定义,而其后的后分析美学家则驳斥了这种不可定义论,其中丹托的“艺术界”理论和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又称“惯例论”)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丹托指出了艺术品的共性是一种关系属性;迪基受丹托的启发,提出了“艺术体制”理论,将“体制”这一社会学要素引入“艺术界”理论中——关注艺术品资格在社会现实语境下是如何获得的问题。因此,丹托尤其是迪基的体制论标志着美学进一步脱离艺术品本体论的轨迹,向文化社会学转向。这一转向已成为当代关学不可回避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分析美学关于艺术定义的专题研究中,乔治·迪基是最著名的一位美学家,他把艺术定义为"一种创造出来展现给艺术界公众的人工制品",他的艺术制度理论使人们关注艺术所处的外在条件和制度.迪基后期借助于语言哲学的最新发展对他的艺术制度理论进行了辩护和发展,使之更加实证化.迪基艺术制度理论的局限性在于他的艺术定义太过于空洞,而艺术定义根本上是以艺术实践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美学史当中,"艺术惯例论"给艺术的定义在实践中具有说服力而得到了普遍赞同,但却因理论本身的内在矛盾而倍受批评。这就需要面对批评对惯例论进行不断修订,形成了"艺术惯例论"的两个版本。早期版本认为,艺术是:(1)一件人工制品;(2)一系列方面,这些方面由代表特定社会惯例(艺术界中的)而行动的某人或某些人,授予其供欣赏的候选者的地位。晚期版本认为,艺术是:(1)它必须是件人工制品;(2)它是为提交给艺术界的公众而创造出来的。其中,"艺术家"是理解一个艺术品被制作出来的参与者;"公众"是一系列的人,这些成员在某种程度上准备去理解要提交给他们的物;"艺术界"是整个艺术界系统的整体;一个"艺术界系统"就是一个艺术家将艺术品提交给艺术界公众的构架。  相似文献   

5.
"艺术终结"是当前国内外文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主要围绕"什么是艺术终结"以及"艺术会不会终结"展开.通过评析总结二十年来国内艺术终结研究的状况认为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存在缺乏对话争辩、缺少艺术批评、缺失理论建构等问题,可从方法性、历史性、当代性等方面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保尔.费耶阿本德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科学哲学思想与西方其他科学哲学家相比有着鲜明的特色,被称为“当代科学哲学中最大的异端”。他属于历史学派,反对科学沙文主义、经验主义、证伪主义、理性主义等,并提出了“无政府主义认识论”、“韧性原理”和“增殖原理”等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他认为他的任务乃是宣告科学哲学的终结,成为科学哲学的送葬人。  相似文献   

7.
"艺术终结论 "的焦虑表明了当代西方艺术陷入了困境,其实质是现代艺术出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危机:情感的危机和表达的危机。在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和美学的观点看来,"艺术终结论"表达内涵是:由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去人性化"走向极端,艺术终结的不仅是人性化的内涵,终结的还有艺术的形式。"艺术去人性化"违背了艺术使生活更美好的人类学意义,也隔断了艺术与人性的脐带关联。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以人类学概念"人工制品"重置艺术的人性化内涵,解驱尘嚣弥漫的"艺术终结"魔咒。  相似文献   

8.
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是指艺术经历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的解体而走向终结,于是在艺术中无法实现的"理念"转移到宗教与哲学领域。艺术在黑格尔的逻辑体系内终结了,而在历史上继续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终结论"是有效的。在黑格尔整体框架之外,"艺术终结论"的局限凸显,并遭遇了零碎化的现代环境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陈宏德 《老友》2014,(6):57-57
正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艺术品投资前景如何?长江商学院专家梅建平教授认为,过去50年的艺术品市场走势和美国的蓝筹股价格走势实际相同,所以艺术品的长期价格和蓝筹股的价格几乎一致。梅建平教授说,艺术品市场还和资金成本有关,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未来的一个不利因素可能是市场的利率化。如果市场利率化步伐加快、资金成本上升加速的话,那么会对艺术品市场产生负面的影响。经过梅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测算,中国当代的油画在过去10年中,每年的年均投  相似文献   

10.
凡蒂莫是当代意大利最重要、最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标志性贡献在于试图为理解现代性的终结及其对艺术和科学的影响提供一种哲学基础和理论阐释。凡蒂莫认为,艺术作品是后现代、后形而上学时代真理出现的地方或场所。通过美学与历史的连接,凡蒂莫向我们提供了理解后现代性的独特线索。  相似文献   

11.
古代楼兰艺术在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以及中西艺术交流史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古代埃及艺术、希腊罗马艺术、印度艺术、波斯艺术和中原艺术都在楼兰艺术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这种荟萃东西方艺术为一体的艺术现象,在中外艺术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古楼兰的民族文化背景及艺术特征因素,决定了楼兰艺术史研究与民族学和图像学有着密切的学科联系,民族学和图像学是解读楼兰艺术本质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在马利坦的诗学理论体系中,艺术是指人类的一种创造性和制作性活动,艺术的本质是人类实践智性的自我完善,它可以分为实用艺术和美的艺术两类。马利坦的艺术理论有着不同于前人的独特的美学内涵,这为我们深入认识和研究文艺创作的深层奥秘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是尼采美学和文艺思想中两个最重要的范畴.酒神艺术被他视为表现世界和生命本原的艺术.音乐在酒神艺术中占有最高的地位,它孕育了抒情诗和悲剧这两种酒神艺术,悲剧的悲剧性就是由音乐精神产生的酒神智慧的象征表现.悲剧的功能是给人生以形而上的慰藉和对现实的超越,它是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不只是要摹仿自然,更是要对自然现实作形而上的补充,它的根本作用是要超越和征服自然--这是尼采最基本的艺术观.  相似文献   

14.
以现象学为切入点,海德格尔对艺术的追问可以理解为三个命题:首先,艺术建立世界,此世界敞开于艺术的源初本性;其次,艺术生产大地,因为大地在历史与现实中显现为居住之基础;最后,艺术作为世界与大地的争执显现为无蔽的真理。以此,我们跟从思想的道路去深思当代艺术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术院校是社会文化的桥头堡 ,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通过一个国家的美术学院 ,可以看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状态。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是国际著名的美术院校 ,2 0世纪 6 0年代起 ,她以其一系列的改革 ,以开放的心态 ,与社会文化和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 ,成为现代高等美术院校教育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艺术何以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社会学的通常研究试图处理"艺术是什么"的哲学命题。由于过分强调审美的时代和社会条件,常常招致"庸俗社会学"的批评。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尔①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将问题视角转向"艺术何以可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将艺术视为集体行动,研究多方参与者构成的不同"艺术世界",并尝试以"常规"作为中心概念来分析艺术世界里形形色色的社会互动,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1982出版的《艺术世界》。以两个核心概念为线索,本文结合包括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和其他艺术门类的现象评述了《艺术世界》和贝克尔的其他一些相关研究,并对他拓展一般社会学行动理论的努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美术史上,以石窟寺为代表的佛教美术源远流长,它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为一体,形成了综合多种艺术形式的宗教艺术。中国古代的石窟寺遗存数量众多,甘肃一带更是保存了大量的石窟寺,除了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还有许多石窟寺分布各地。由于这些佛教遗存保留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因而自敦煌藏经洞发现至今,对甘肃佛教石窟寺美术等的研究成果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18.
首先,杜威美学有寻求连续性、回归日常生活的基本立场,其中包括恢复艺术品的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连续性,以及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或技术的艺术之间的连续性。其次,杜威美学与他的一元论经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艺术即经验”的基本命题。最后,对杜威美学的这些基本观点进行反思,指出其中逻辑和概念的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古代文论的"乐之本在诗"之说,到西方现代诗学的"一切艺术的本质是诗"的命题,对"诗性"的把握到指向关于艺术精神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重建当代中国诗学,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艺术评论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但在新疆艺术评论界 ,其整体水平与全国及世界有较大的差距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必将给新疆艺术评论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该文仅就新疆艺术评论滞后的制约因素及发展趋势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