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鹏 《学术论坛》2004,(2):37-41
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 ,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民族地区由相对封闭的社会向开放性社会转变、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国防的巩固和社会稳定 ,都必须加强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应明确赋予民族镇以民族乡同样的法律地位,使民族镇合法继承民族乡的各项优惠待遇。如此,民族乡才能顺利建制为民族镇,加速我国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保障近千万杂散居少数民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科教兴国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教育为本,靠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的发展。它对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发展落后的状况,加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是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结合云南多民族省份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自然资源的实际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内容广泛 ,本文根据近几年有关地区的实践情况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对云南社会经济进步的影响。通过研究旨在说明 ,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不仅是一个文化建设的问题 ,同时它也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互联系。民族文化建设只有与经济发展相联系 ,并推动和促进经济建设 ,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这样的民族文化建设才是积极的和有意义的。同时还指出了在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障,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西北地区多数处于我国边陲,又聚居着多种民族群体,因此民族团结对保证国家安全、建设西北地区各省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作用。坚持民族团结就必须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政治平等、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繁荣,从而减少民族差距,促进民族团结,达到民族和谐,共建社会和谐。只有坚持民族团结,西北地区各省区才能和谐发展,只有民族共同发展,才能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大连市甘井子区经济迅猛发展。从1980年起,城乡集体总收入平均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特别是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经济建设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城乡社会总收入达94亿元,比上年增长95%。有4个镇被省政府授予发展乡镇企业明星镇;有4个镇、10个村获得大连市乡镇企业“龙旗”和“虎旗”。到1993年底,社会总产值和城乡经济总收入实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村镇旅游也随之兴起.海南省政府近些年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此来加强和规范当地的旅游村镇建设.本文对海南旅游村镇建设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权责不相称等问题,并根据动态控制等原则,提出了旅游村镇建设时的若干成本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特征及发展现状,指出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是:传统经营方式对发展商品经济造成阻碍;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民族地区的正常发展;现行体制和政策弊端给民族地区带来严重危害;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沉重负担以及民族素质和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开发产生矛盾冲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对策建议: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多种类、多层次的发展途径;在改革中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运行特点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实行全方位开放、促进广泛的横向经济联合,打破民族地区原有的封闭格局;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建设与各民族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在国家高层次宏观战略科学决策指导下,加快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周蕾  赵洪生 《理论界》2006,(9):32-33
政府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关键,而其重要环节就是电子政务的建设。本文在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制约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沟通网络的分析,提出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民族意识作为各民族维护自身民族权益或利益的一种反映和认识,是民族地区影响民族关系及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各民族的民族平等意识、发展意识和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并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是现实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民族文化相关性的视角对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追求、历史条件以及资源等诸多问题展开考察,地域与民族两大主客体因素的融和构成了一定的社会经济过程.发展总是特定的民族的发展从而使得与市场经济发展有关的一切都具有了文化相关性.区域经济与民族经济是同一经济过程中并存的两个方面,本质上要求体现出发展的一致性,惟其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文化软实力及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生态环境的内涵应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两重含义。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创新都有着密切关系。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广西民族地区城镇建设,经过建国后三十多年的曲折发展,除县属镇外,一般乡都有一个或几个圩镇。但其起点低,基础差,已经形成的圩镇无论数量上,或内部设施上都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治穷致富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要确立自身的发展道路 ,必须把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放在首位 ,必须走联合与协作的道路 ,加强与社会信息产业实体的联系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同时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应与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统一规划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同时也要面向市场经济和两个文明建设 ,面向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意味着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活动空间正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主权版图界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 ,有效地进行文化建设是涉及到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大问题。对此 ,我国应采用“三管齐下”的文化发展战略 ,即维护文化主权 ,扩大跨文化交流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6.
就制约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因素而言 ,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低 ,进而劳动者思想道德观念滞后和科学文化素质差、生产活动能力低等因素常常被忽视。这一严重偏向在本质上加剧着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成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缺乏内在动力的根本原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形势下 ,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人是生产力中重要的主体因素 ,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得以表现和实现的关键前提和基础 ,因而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状况对生产及生产力有着直接的和根本的影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愚昧落后更不是社会主义 ,没有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 ,也就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大量兴建的市镇基本上可分三类 :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市镇经济对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运动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生联系的媒介 ;市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村都市化进程 ;市镇经济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胚胎 ;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产生冲击。封建社会后期市镇的发展应该说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商品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市镇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商品生产和商业发展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与国家发展一路同行,因此,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应当包括:治理结构体系、治理功能体系、治理制度体系、治理方法体系、治理运行体系。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高的路径选择必须立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主要方式,抓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最富有魅力的文化资源,也是内蒙古特色民族经济形成的优势文化资源和内蒙古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对它的认识和利用,不仅有利于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内蒙古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还有助于创建节约型、环保型、资源型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保证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集镇墟场的兴衰存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自古以来,集、镇、墟、场星罗棋布。这些集镇墟场大都是商品聚散的初级或中级市场,有的还是基层政治设施的所在地和附近居民进行各类日常交往的中心地点,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一直起着多种多样的作用。集镇墟场属于历史范畴,各个时代都有兴有衰,有存有废。研究集镇墟场的兴衰存废,是经济史科学的一个课题。通过研究,不仅可以探明集镇墟场兴衰存废的历史状况和历史规律,从而由一个侧面了解社会经济历史的变化,而且能够借此弄清现实生活中集镇市场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对当前农村集市贸易作一个正确的理解。近代中国是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这种急剧变动对集镇墟场的兴衰存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后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问题,以往在国内学术界似乎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