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香港长洲民间宗教活动——太平清醮为研究对象,探讨传统打醮仪式如何发展成为以包山节为宣传名称,中外闻名的旅游盛事,并且借助现代创意工业理念创造出新潮的旅游商品和旅游体验。地方文化借助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和人气得以延续,得到更多更广泛的关注,结果出现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梯玛还愿仪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愿仪式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事象之一,也是土家语区土家族民间信仰的核心内容.还愿仪式的神系、法具系统体现出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对立特征;仪式语言的变化不仅是社区语言生活的变迁所致,还是土家族民间信仰变迁的重要表现.随着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变迁,还愿仪式的功能已经淡化,人们更关注仪式中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间信仰是指存在于非官方社会层面里的、有一定历史传承的、具有地方特征的崇拜各种神灵的信仰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主题而非偶像神为由的祭祀仪式.原始社会没有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晚于原始宗教的形成.民间信仰不是宗教,也不是民闻宗教,它属于宗教之外的信仰体系.民间信仰人群是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之间的第三类人群,即信神不信教人群,并且是现代社会里不断增长的人群.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浙江德清县防风传说的追溯,借由神话仪式学派的理论,可以窥见防风传说的原型源于稻作农耕中的祭祀仪式。由于大洪水的降临,祭祀中的巫术失效,而逐渐蜕变为神话传说。在民间的防风传说讲述中,尽管其内在结构与象征性都暗合了大禹传说,承继了传统政治文化空间中的卡利斯玛精神,但是作为隐藏在地方的民间传说,则以喊冤的形式,表达了民间对中心权威的反抗。这一过程,折射的是防风传说的民间性转化。  相似文献   

5.
"度戒"是滇东南蓝靛瑶表达生活知识的结构性仪式行为。在国家主流意识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瑶族民间"度戒"仪式很难续持传统的结构边缘,仪式嬗变为交融传统价值和现代工具意识的表达性行为。人们将传统的成年礼"度戒"仪式结构化地发展成为增光家屋"脸面"和抬显家人地位的"夸富"行为,结构化的"度戒"仪式被人们"反结构"地改造成服务于提升家屋地位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在广西左右江地区,布洛陀是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其仪式唱本为<布洛陀经诗>.本文透过对这一信仰及<经诗>形成的历史背景、叙述结构的分析,讨论布洛陀信仰与宋明期间左右江地区历史变迁的关系,认为其背后折射出了这一时期左右江社会的区域格局,是地方土司在重构地方社会秩序过程中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民间仪式与国家权力的征用--以海村哈节仪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村京族人的哈节仪式过程有大量国家符号的植入现象.民间仪式中国家符号的出现,既是国家意识向民间渗透的结果,也体现了民间力量试图征用国家权力来整合族群内外部关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现存的仫佬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与仪式音乐两大类,傩愿戏与采茶戏是仫佬山乡盛行的民间小戏.地方文艺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将仫佬族民间音乐运用于地方戏剧.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以仫佬族民间音乐为主要元素的仫佬剧已发展成为具有标志性音乐的少数民族新剧种.  相似文献   

9.
在壮汉文化互动与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这种对立和冲突成了壮族民间长诗表现的重要内容.通过壮族民间长诗我们可以看到,壮汉文化间的对立冲突,既体现在壮族族群命运生存上,也体现在壮族个体生命成长上.并且,壮族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与族群命运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赵丽琴  卫崇文 《民族论坛》2015,(2):74-76,84
山西上党地区的赛社活动源于对土地神的自然崇拜与祭祀仪式,与古代国家祭祀礼法同源,具有多神崇拜、地域性与民间娱乐性的特点。在历代国家礼法制度下,赛社活动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礼仪规则与习俗文化,不仅反映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表现了差序等级的传统礼法秩序与特殊的乡土文化与乡村治理模式,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间法样态,对民众的内在价值与外在行为取向起到规范、引领与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伊玛堪以东北地区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三江流域为地理环境基础,以渔猎为物质文化基础,以萨满教为精神文化基础,以相邻民族文化涵化为多元文化基础而产生并代代相传;作为赫哲族独有的一种口耳相授的古老文学样式,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哲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中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佐证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于党项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传统的说法是根据极其有限的范例,认为是在氏族部落及其联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即是在氏族部落的废墟上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提出了被一些国内学者所接受的“酋邦”说,似乎看到并论述了宗族部族政权的存在,但“酋邦”说概括不了宗族部族政权的性质和形成的原因。笔者从历史史实和逻辑推理两个方,论证了党项民族是直接在宗族部族的新基础上,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在西夏国建立之前,《宋史·兵志五》就详细记载了党项人处在宗族如林的宗族部族发展阶段。最富强的拓拔——李氏宗族的几代人,利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实现了统一党项和建立国家的任务:利用中原王朝的加封在其民族中树立起任何势力也代替不了的威信与地位;用姻亲关系联络强宗大族以加强同各宗族部族的联系;“委豪右分统其众”,“以兵法勒部众”,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变宗族部族首领为国家官员、变宗族部族武装为国家武装的金钥匙;用官爵、钱物笼络各宗族部族的大小首领为其保卫国家和统治人民服务;用首领子弟组成“六班值”亲军来控制各个宗族部族组织;向各宗族部族的人灌输儒家思想,使其忠于皇族;用宗族部族制宗族部族,以巩固皇族对全国的统治;善于处理与宋、辽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外对刘智及其著述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对刘智著作版本的系统研究成果较少。《天方典礼》为首部刊印的刘智著作,版本最多,传播最广。本文以各地图书馆、清真寺以及民间收藏家的藏书实物为依据,对《天方典礼》的不同版本,如清代、民国时期的各种刻本、印本、点校本,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简体字整理本、注释本和白话文本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与述评,以期推动对《天方典礼》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甲壳质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分子,目前主要利用化学加工法(酸碱法、酶法等)从虾、蟹壳中制备得到。甲壳质的溶解性能较差,通过脱乙酰化反应可得到壳聚糖,即可溶性甲壳质,甲壳质、壳聚糖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相应的衍生物。甲壳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有许多优良特性,因而在许多领域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吴激、蔡松年同为金初著名词人。二人有着相似的仕宦经历,在入金前既已定交,入金后,交往颇深。以词而论,二人虽同号为“吴蔡体”,奠定了金源一代的词的创作,却因个人身世、词的题材、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在词的创作上亦表现出同中有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16.
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背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并延续的传统,蕴含着人类存续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如今时代、权力、商业等因素的操控中,遗产成为了一种被出售的传统,特别是20世纪以来大规模的群众旅游,为这一传统的出售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群.以遗产作为品牌的遗产旅游,一方面体现了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并置;另一方面,旅游者对遗产传统文化的消费本身根植了现代性对这一文化的损害,如何消费传统的问题成为了关系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与现代化常被视为一对矛盾体,是不可调和的。二者之间有对立的一面,但传统对现代化也有积极作用。本文从传统的变异性、持续性入手,论述了传统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点明了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说明传统与现代化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初生公牛犊肉及其副产品的加工和利用做了探讨。公牛犊肉可作为肉制品的原料向,尤其与猪肉配合使用,效果更好;一个初生犊牛可采集无菌血清800-1300ml;从犊牛第四胃中能提取皱胃酶,促进乳业的发展。小牛胸腺、肾脏、睾丸、皮等资源也可利用。  相似文献   

19.
从目前所能见到的明、清时代绘画与流传的16种版本的<山海经图>入手,试图修复"山海经图"的传承之链,追溯山海图的原始风貌;并探讨山海经图在国内与近邻日本国的流传与变异.  相似文献   

20.
马建春 《回族研究》2006,3(1):103-108
蒙·元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扩张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格局,致使亚欧陆地境域获得全面开放,加之东西方驿站通道的设置及伊利汗国与元廷始终保持着陆、海两道的密切联系,乃使这一时期中国与波斯的交往,较之以往大为拓展。而这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又为大量波斯地区的回回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东向迁移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可以说,蒙·元时期中国与波斯间的人口往来,始终未曾间断。而随着他们的东来,波斯地区的学术、技艺等亦随之传播到元朝,因而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并对元代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