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活跃在中日交通史上的使者--明清时代的唐通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200多年的锁国时代、在只对中国和荷兰国打开门户的日本唯一的开港地长崎,大规模的、持久不断的汉书的输入,是将中国语言、文化传入日本的一条主要的途径.唐(中国)(荷)兰商船频频来访长崎港,带来了长崎乃至日本贸易的繁荣.活跃在中日文化和贸易交流中的是一群被称为"唐通事"的中国人.唐通事产生于 1631年,正值中日贸易的高峰时期,他们的祖先大都是远渡赴日定居的中国人.唐通事的任命资格非常严格,当时作为一种官职地位很高,在日本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唐通事担任的工作是多方位的,在江户时代,主要从事对外贸易的翻译和实务工作.唐通事为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日本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一直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甚至连日本人也承认:"追溯源流,说中国是古代日本文化的良父......这种说法并不过分"①。而中国人也以自己的文明历史自居,称日本为"蕞尔小国"、"东夷"。但是,进人近代以来,中国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惨败,加之日本此时亦遭到美、英、法、俄等西方列强的侵略,日本人大为震惊,他们开始转向西方国家学习。之后,日本有了明治维新,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且国势日盛。这期间,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对日本有了新的认识,黄遵宪于1887年写成的…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中的孙中山与日本明治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其思想理念博采众长,“取法乎上’,其对日本明治维新迈上近代化的变革大为推崇,在其追求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及其实践中,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作为其改革近代中国现状努力的一种借鉴,影响巨大,可以说孙中山先生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和实践,在很多地方都留有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长崎是旅日华侨的发祥地,世代居住在长崎的华侨是进行中日交流活动的主角。本文通过对长崎华侨若干史迹的考察,探讨长崎华侨在中日交流史上的作用与地位。一、唐船和唐人坊长崎位于日本最西端,九州岛的西北部,距上海仅460浬,堪称一衣带水之隔。从1639年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及至工859年“开国”,其间长达220年,长崎是日本对外开放的唯一港口.在长崎的对外关系中,幕府只允许中国船和荷兰船来贸易,而同中国的贸易又占最主  相似文献   

5.
杨华 《东岳论丛》2012,(11):150-153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第一人.1877-1882年,黄遵宪出使日本,先后撰写了《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日本的情况,特别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对明治维新的起因、经过、后果、影响叙述得尤为翔实.黄遵宪的日本研究,最早总结了明治维新经验,重点介绍日本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戊戌变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中国人的世界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正> 近代中国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十九世纪后期的戊戌维新在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整个戊戌维新过程中,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以东邻岛国日本的明治维新作为效法的榜样和学习的楷模,并将其与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结合在一起,从而来指导和推动己所进行的维新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戊戌维新是康有为明治维新观在中国的一次不成功的实践,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在中国的一个翻版,戊戌维新是中国式的明治维新.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春兰 《南方论刊》2006,(11):57-58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国在类似的历史命运下做出的相同选择,但却获得了大相径庭的改革后果,本文分析了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历史变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以期探讨中日两国现代化启动成败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中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从未真正夺取过政权。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国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决心与勇气去改变现存的体制,从根本上学习西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予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中国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人虽然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但疏于政务,缺少谋略。日本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是日本的下级武士;中国维新派主要是从官僚和知识分子中寻求支持。明治维新时期,良好的国际环境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戊戌变法时中国是列强在远东争夺的主要目标,不可能真正独立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史学界就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成败得失作了许多比较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是不同层次的近代化运动,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因此,本文拟从另一角度,就中国洋务运动和大体属于同一层次的日本西南诸藩改革作比较,考察两者的历史背景与主观动机、主要内容与客观效果之异同,以从某一侧面展示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走上不同历史发展道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井上清先生,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在内蒙古参观访问期间,于四月二十四日在呼和浩特为内蒙古学术界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作了题为《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之比较》的学术报告。报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井上清先生认为,明治与清朝二者政权性质不同,所进行的改革性质也不同。明治维新是在废除幕府政权、吸收国外先进思想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中外史学家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进步性作过大量论证,而对其压迫国内人民,向外侵略扩张的反动性的深层次剖析,则略显不足.倘对其全面剖析,当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明治维新的直接目的之一,旨在发动侵华战争,吞并中国.或者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各项改革及资本主义体制确立的过程,也就是日本完成对华战争的准备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本文借鉴日本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谈谈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一、日本国有企业的形成与发展日本在资本主义列强中属后起之秀.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日本还是一个落后的东方封建国家.通过明治维新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逐步实现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至1968年,在这  相似文献   

13.
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反映民族觉醒的程度并反射到现实。在近代中国,对明治维新的认识清楚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历程。一、可贵的历史洞察力——洪冯的反应若把“尊王攘夷”和“幕末改革”看作明治维新的前奏,则中国最早注意日本这一动向者,据小岛晋治氏等所编《中国人的日本观100年史》,应为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185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观经历了初期的传统"东夷"论、"蕞尔岛夷"论,到明治维新后视其为学习的典范,再到随着日本侵华加深对日本的排拒与反感剧增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行政改革被称为继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其内容涉及到行政运营、人员削减、组织改革和再编成、强化内阁的综合职能、地方分权等方面。文章描述了战后日本行政体制的特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行政改革的背景和内容,探讨了日本行政改革的渐进式道路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是上世纪中后期欧洲国家首选引入的,"体育"在中国是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后转传而来的.一个世纪以来,体育在中国也随时代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为此,本文将对体育的学科性和操作性做出评述,分析以此形成的体与美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17.
汤晓黎 《学术探索》2003,3(3):61-64
明治维新时期进行的地税改革是日本近代化道路上重要的里程碑。尽管日本明治维新是以西欧模式为榜样的 ,但由于历史和民族的特殊性 ,明治政府推行的地税改革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个性特征。它不是通过用暴力手段完全剥夺农民并迫使其彻底破产来实现农业资本主义化 ,而是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地税改革方式 ,全面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成了工业化发展所需原始资本迅速聚敛 ,从而为日本近代经济全面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徐泰来同志在探讨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时认为:日本地处中国这块大肥肉之旁,列强都想吞噬这块大肥肉.于是,英美利用日本作为牵制帝俄而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就不但放松了对日本的侵略,反而扶植日本.日本倒幕派利用列强的矛盾,得到了英国的支持…….明治政府成立后,它很快获得了列强的一致承认.后来,明治政府的内外政策始终得到英国的支持.这一点也是洋务运动所不曾有的条件.”这些看法粗读感到有道理,真从思考则觉得用这些论点来说明治维新成功,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条件,确是似是而非,故特提出我们的不同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9.
毫无疑问,明治维新、战后国际关系、美军占领下的民主改革对日本经济奇迹般的飞跃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但本文想从一个新的视角:儒家传统与日本经济作一番探索。 儒家传统在近代日本的自我更新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的民族,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引进无疑也有一个改造吸收的过程。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等许多方面。经过日本改造过的儒家传统思想,在哲学方面,与中国显然有许多差异。在政治思想方面,日本把儒家政治思想同神道揉合在一起了,但在主张大一统、中央集权、宗族式统治方面并无大的差异。伦理道德方面,明治维新之前是全盘吸收,其后便注入了新的道德观念,而不象我国封建社会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是怎样看待日本文化的?我想根据我自己的认识来谈一谈。由于不是长期生活在日本,又不能经常地接触和享受日本的文化,因此在谈论日本文化的时候,难免会隔靴搔痒,有些看法甚至可能是奇谈怪论。这一点,我想在我谈论日本文化的时候需要声明在先的。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曾经派遣大量留学生到日本学习。最多的时候曾达到一万名以上(一九○六年)。中国派留学生到日本,是否象过去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化那样,是来学习日本文化的呢?总的看来,不是这样。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速成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