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释名疏证补点校》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释名》的性质、体例与价值 《释名》,东汉人刘熙撰。是一部用声训(音训)来释义,即用音同、音近、音转的字来解释字义的训诂书。刘熙在《释名·序言》中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名称,“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所以他说他著此书的目的——“叙论指归”,是推究万事万物命名的由来,因而“谓之释名”——把他的书叫做《释名》。  相似文献   

2.
从语音、语法和语义三方面考察《释名》被训词和主训词的关系,可以看出《释名》在解释单音词时是以语音为线索来探求事物得名之由,释词时不管词性,只以语音为线索,声训时,贯穿了“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则,即以声音为线索,以语义为核心来探求事物的得名。  相似文献   

3.
语言学家在批评《释名》声训时,往往说《释名》违反了荀子约定俗成的理论,其实《释名》和《荀子》的语言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荀子》一书也存在大量的声训,《荀子》对《释名》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释名》声训与汉代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也叫音训,是用声音相向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詀方法。声训中,释字与被释字之间,有的完全同音,如《释名·释天》:“踢,揚也”。有的只是双声关系,如《释名·释丧制》:“绋,發也”,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都属帮母;但韵部不同,“绋”物部字,“發”月部字。有的只是迭韵关系,如《释名·释乐器》:“锺,空也”,二字韵部相同,都属东部;但声母不同,“锺”章母字,“空”溪母字。  相似文献   

5.
“二义同条”是《尔雅》中一种重要的释义方式,“二义同条”的训字有的代表一个词,有的代表两个词,其训字与被训字之间的“二义”更是有着复杂的关系。以《尔雅》中的“二义同条”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王引之、郝懿行认定的“二义同条”条目为分析语料,分析训字与被训字的具体义项,考察“二义”之间的内在与外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释名》作为一部声训专著 ,它在汉语语源学上的地位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从语言学角度考证 ,它的声训大部分是可取的 ,这些可取的声训能够确定声训字和被训字之间是同源关系 ;能够援引方言证明词源 ;能够揭示上古语音系统、中古语音系统到现代汉语声韵系统的发展变化规  相似文献   

7.
《释名》是一部性质颇有争议的著作,概括起来主要有5种观点:训诂著作说;声训著作说;词源学或语源学著作说;理据著作说;百科全书或语文百科综合词典说。这些观点都抓住了《释名》某些方面的特点,具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但是又都没有抓住《释名》的实质,定性均有欠准确、欠科学之处。我们在评判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释名》是以声训推源为主要方式,以义训、形训和直陈等为辅助方式,以揭示词的理据为目的的词汇类编。  相似文献   

8.
试论《释名》中可取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名》中声训的精华,即可取的声训,包括两类:一,完全可信的声训;二,基本可信的声训。认真发掘这两类声训,是研究《释名》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9.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是一部集解性的著作,汇集了清代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该书在解文训诂的同时,对《释名》相关理论体系也有探讨,集中在名实关系、声训理论、《释名》语音和《释名》价值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说文》与《释名》声训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声训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分期,并从编排、数量、体例、方式、成就与不足等方面,对《说文》与《释名》的声训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指出了它们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从《释名》声训与推原的关系、《释名》声训与推原的判定标准以及具体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以期廓清过去研究当中的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2.
“叠韵为训”是段注阐明许书训释体例的重要术语之一。段注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手段,总共明确阐述叠韵为训109例,计115对叠韵为训字组。韵部分析表明,同部叠韵为训占91.3%,异部叠韵为训占8.7%。语义分析发现,被训字与主训字的语义关系受词性制约。词性相同时,其语义关系是相同或相近;词性不同时,其语义关系是相关。因此,从音韵角度看,段注“叠韵为训”一部分属于叠韵为训,一部分属于合韵为训;从训诂角度看,段注“叠韵为训”一部分属于释义性训释,一部分属于释源性训释。  相似文献   

13.
《故训汇纂》是传统语义训释的总汇,在汉语语义研究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回"字,对它的168条训释作穷尽性的语义系统研究,归纳出11个义项,这些义项有的在词义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有的成为语素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这些内容充分显示了《故训汇纂》在汉语语言研究和辞书编撰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谈声训     
一、什么是声训?“ 声训亦称“音训”。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是训释词义的方式之一。例如: ①《易·序卦》:“晋者,进也。” ②《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③《尔雅·释言》:“颠,顶也。” ④《说文·衣部》;“衣,依也。” ⑤《释名·释天》:“风,放也,气放散也。” 例①“晋”“进”同音,例④“衣”“依”同音,均以同音字为训。例②“庠”“养”叠韵,“校”“教”叠韵,均以叠韵字为训。例③“颠”“顶”双声,例⑤“风”  相似文献   

15.
东汉末年,北海刘熙成国撰写了一部著作《释名》。它以声训的方式跻于训诂之列,与以形训为主的《说文》和以义训为主的《尔雅》比翼齐飞,从而开创了我国语源学的先河。刘熙的功绩应该说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多年来对刘熙《释名》的评价多是肯定得少,否定得多。尽管这部书的声训存在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尔雅》及《释名》作了一个粗浅的比较。对两书从篇目、相承关系、同义类下的词条数目、训释体例、义训的具体方法及《释名》音训的表意功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广雅疏证》所指出的《广雅》的错误,主要表现在训释、文字和条目三个方面。训释之误分为《广雅》本身误训和沿用前人误说两种情况。文字之误表现为被释字之误、解释字之误和两者均误,其致错原因主要是形似和音近。条目之误主要是窜字、脱字、衍字和倒字。  相似文献   

18.
1981年10月11日,湘潭大学历史系廖海廷先生偕同事枉顾,索居俭薄,无以款客,又病惫简出,未遑回拜。1987年忽闻廖氏已作古人,但有惊怛。顷友人以《转语》见示,知为廖氏所著,受而读之,敬服之余,欷歔叹息,有不能已于言者。 其书以声为经,以义为纬,凡5卷448条27万余言,每条以一本字领数字或数十百字,其声类意义皆同本字,故名《转语》,实声训词典也,窥其特点,约有三端:一 援引浩博 经、史、诸子之传、笺、注、疏,《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相似文献   

19.
《释名》语言学价值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是训诂学的黄金时代,鼎足而立的《尔雅》《说文》《释名》三书,堪称训诂学史上义训、形训、声训的三大里程碑。《尔雅》和《说文》历代备受推崇,至今犹为显学。独有《释名》较受冷落,自问世以迄清代,研究者少,“五四”以后,人们对它肯定少而贬抑多,往往以“穿凿附会”、“唯心主义”评判它,把它目为作用不大之书。今天,在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在汉语词源学研究获得长足进步的背景下,很有必要站在语言学而不是语文学的立场重新审视《释名》,深入发掘和充分认识它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批判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以服务于科学的汉语语义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反训浅析     
所谓反训,即在同一个词中包含着正反不同的词义,是古汉语词义训解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反训的研究由来已久,首先是东晋的郭璞在注《尔雅·释诂》中提出的:“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同时,他在注《方言》时,又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此后,孔颖达、段玉裁、钱大昕等历代训诂学家都有过研究。近年来,反训的讨论比较活跃,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可有些文章对反训还缺乏本质上的分析,对反训的构成和归类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在总结和补充的基础上,作些分析和探讨,并藉拙文提出古汉语词汇中的重言反训现象,而至今这一现象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一、在字的形体结构上,或者说,在组成其本义的要素中,包含着反训的意义。乱(乱):治也;乱也。《说文》:“乱,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许慎指出,“乱”字。从乙”“从(?)”,在《说文》中,凡“从某从某”或“从某某”即表明该字是会意字,就应从该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