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代心学与《金瓶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所塑造的主要人物绝大多数是负面形象,小说作者认为致使他们去善为恶的根本原因是其过分膨胀的欲望,而拯救世人的根本办法是人自我的“明悟”,即彻悟后达到内心澄澈无欲的境界。小说的主要思想与明代王阳明心学核心思想(“致良知”论)的主要内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王氏心学在明代嘉万时期对士人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金瓶梅》成书时间约在嘉万年间。这些足以说明王氏心学对该小说主题思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代拆字术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广大,而且进入小说艺术,成为塑造人物、构造情节的辅助手段.<金瓶梅>曾写西门庆被改称"贾庆",除了情节上的需要之外,应是作者以"贾"谐音"假",寄寓西门庆即"贾(假)庆",为人生虚假之福的象征.<红楼梦>"深得<金瓶>壶奥",其称名"贾"府,固然有与"甄"府相对,以谐成"假"、"真"对立之意,但其最初的动机,应是从<金瓶梅>改西门庆为"贾庆"的启发而来.在这个意义上,作者以<红楼梦>之家为"贾府",实有谐音指其为"假福"的用心,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3.
鲁迅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的高度,用近代小说观念,将《金瓶梅》准确定位为"世情书",具有开创性意义。他运用社会的历史的观点,对《金瓶梅》性描写的成因问题,作了开拓性研究,但对性描写本身的评价,则有失于平庸。他将《金瓶梅》早已把"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打破权",归之于《红楼梦》,有失公允。他对《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的认定是错误的。他仅用书中的"山东土白"四字,对《金瓶梅》作者"决非"是"南方人"的判断,则有失于武断。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水浒传>、<金瓶梅>的西门庆形象比较,认为在<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形象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生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类生命欲望的关注、思考.西门庆形象的衍变代表着一种新的认识角度,扩大了传统小说的表现内涵.  相似文献   

5.
作为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围绕"心性良知"对主体道德自觉加以阐释,为愚夫愚妇创造成圣成贤的可能,但到了王学后期,其良知论却演变为明哲保身追求自由的平民儒学。王艮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创造了泰州学派,其日用是道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平民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受时风影响,加之个人好恶情感的注入,袁枚对王学的态度呈多样性形态。既对王阳明的"良知"主张作了否定,又并非一味指责;既认为王学空讲心性而没有实际效用,又认同王阳明的诗学见解;对王学后传之一的泰州学派成员则多所攻讦,言词激切。  相似文献   

7.
李(禺页)吸收了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以“致良知” 为本体,并以朱子“主敬穷理存养去欲”的工夫对其加以补救,但他所谓的朱子的工夫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王学化了的。在以“致良知” 为本的基础上,李(禺页)提出了“悔过自新”说,更进一步体现了其以王学为本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8.
<尚书>是我国古代重要经典.为弄清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渊源与承继关系,不研究<尚书>是不行的.<说命>是古文<尚书>中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篇章.<学记>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如"教学为先"、"学学半"、"循序渐进"等,皆引自<说命>.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大.本文对<说命>之真伪、价值阐述了作者的意见,并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了剖析.这在教育史界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古代人情小说的发展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瓶梅>出现之后,中国的人情小说在向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直接受<金瓶梅>影响而产生的一批"淫书",另一个方向是作为<金瓶梅>及其末流的反动而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而<红楼梦>则是在批判二者的基础上述到的更高层次的综合.从主题、人物设置与描写到结构,<红楼梦>是经过才子佳人小说冲刷过的<金瓶梅>.而且兴起于勾栏瓦舍中的小说从此才与空灵妙悟的高雅诗文传统合流.  相似文献   

10.
贝娄是战后美国文坛一位重要小说家,他著名的中篇小说<勿失良辰>是一部富于喜剧精神和抒情色彩的唯美现实主义杰作,代表了他在小说创作水平上一次质的飞跃.小说的形式结构、背景描写、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与作者的思想命题相适应,较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主题关怀.本文拟从叙事结构、背景描写、人物刻画等几个方面探讨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阐释作者对当代文明与人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指按社会所承认的有效劳动进行的收入分配,因此以"按效分配"替代"按劳分配"是没有意义的,同时"按效分配"还可能引发某些误导.只要我们赋予"按劳分配"一些新的含义,那么它是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分配原则的.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研究人类大脑认知与语言紧密相关的科学,主张通过语言分析研究人的思维过程、认知策略。"有界"与"无界"这对概念也是在一定的认知领域内进行的,按照沈家煊先生《"有界"与"无界"》一文观点,可以尝试对结构语法、配价语法没有解答或分析不透彻的问题进行认知分析。在对沈先生文章阅读过程中,我们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角度,通过比较的方法,将结构语法、语义特征、变换分析、配价语法提出过的争议问题及未解答问题,运用认知域中的"有界"与"无界"进行重新分析,探析认知语言学路线优于语言学研究的其他两条路线(结构语言学路线和功能语言学路线)的地方-汉语语法结构除了受语境、语义、功能分布、语用等影响,词的"有界"与"无界"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近年来 ,在我国媒体及影视文学作品中 ,频繁出现“……有没有V ?”、“……有V”等句式。这些句式都是汉语传统语法中不存在的。本文以大量详实的例句及资料探讨了这几种句式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过程。指出这几种句式的出现是英语语法中完成体助动词“have”与闽粤方言语法中“有”的独特语法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同时也体现了各种语言语法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传统训诂大多认为“鲤”和“鳣”是同一种鱼。其实不然。“鲤”是今鲤鱼,“鳣”是今中华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误读《尔雅·释鱼》“鲤鳣鳢鲩鰋鲇”条。  相似文献   

16.
<风姿花传>全书七篇,以"花"为喻,围绕"能"这一戏剧形式的最佳舞台效果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赋予"花"以相应的美学意义,视客观对象存在的外在事物"花"为驯化审美对象存在,并通过表演者自身努力而实现心技一体的艺术表现力.以"花"来阐明作为观赏对象的艺术美和作为表现主体的演技功夫二者之间的存在关系.同时,"花"也被定义为聚焦于时代不断深化的美学观念而存在,具有多义性与复杂性.用"花"可以解释世阿弥毕生追求的至高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17.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18.
~~“爿”、“且”语源考释@冯宽平$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青海西宁810007~~~~~~  相似文献   

19.
“别人”与“别个”在汉语词汇史上是两个很重要的词。通过实例证实表“另外之人”意义的“别人”在隋时已经出现,在中唐后成为习语,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现在发展为专门的人称代词;“别个”一开始是以“另外之人”意义在宋代开始使用,元明代“别个”发展到不仅有表其他的人之义,还有表指其它事物、其它方面之义。“别人”只用作旁指人的指示代词,而“别个”除此外,还可用于旁指事物的指示代词,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没有表现差异,都能作主语、宾语、定语、同位语等。  相似文献   

20.
自张炎在《词源》中提出“清空”与“质实”之说,“清空”与“质实”分别被看成是姜夔与吴文英词的主导风格。从意象、结构方式和炼字造句的不同等方面,可以发现“清空”与“质实”风格有不同的表现,而人品与个性、创作主张、师法渊源等方面的不同,是这两种不同词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