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李明孝一、农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必须树立新的思想观念按照十四大精神把农业银行推向市场,利用竞争的压力和利润的驱动把农业银行办好、搞活,必须在观念上实行一次真正的变革。1.树立竞争观念。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基于三观教育导向的高职学生就业教育研究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和基于三观教育导向下高职学生就业教育对策为主要依据,从目标岗位定位不合理,薪金定位过高,树立正确职业观,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就业观念,树立基层就业成材的就业理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加强三观教育导向下高职学生就业教育价值,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对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理论探讨秦英杰一、转变思想观念1.树立市场观念。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企业必须重视国内外市场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市场预测,摸清市场的脉搏,按照市场的导向来安排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特别重视市场信息工作,善于从大量纷繁复杂的信...  相似文献   

4.
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  王培瑛 《社科纵横》2004,19(1):35-36
外资银行从全球的角度出发 ,把中国作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 ,凭借他们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熟悉和多年商业银行经营的经验 ,充分发挥他们的网络优势、规模优势、混业经营的优势和金融产品优势 ,与中资银行在客户、业务领域、金融产品乃至人才等方面展开竞争。本文的重点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 ,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基础上 ,提出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对策。  相似文献   

5.
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制度的几点分析薛峰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后,如何把国家专业银行转变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商业银行,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是90年代中后期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对国家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对...  相似文献   

6.
伦圆 《探求》2000,(3):44-46
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金融市场更大程度的对外开放势在必行。中美世贸协议规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两年后,可向我国国内的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5年后可从事零售业务,在获准经营的地域内享受国民待遇,而且,地域和客户限制将在5年内取消。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机会与压力同在。 一、WTO是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催 化剂 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规范严格并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有助于通过竞争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我国的银行体系长期处于严密的政策壁垒保护之下,工、农、建、中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作为银行业…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发展迅猛,我国的交通格局和铁路运输企业的内科部环境发生了变化,铁路运输昔日的优势地位正在逐渐丧失。过去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的铁路运输企业,正日益感觉到市场竞争的压力,急剧地向卖方市场转变。铁路在竞争中不断地失去市场,不断地失去效益,连续几年出现全行业亏损。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铁路运输企业只有以满足旅客货主需求为出发点,坚决树立以市场为主的经营观念,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与偏好,迅速决策,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适销对路的运输产品,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8.
褚凤林 《唐都学刊》2000,16(4):121-124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作者针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业务经营、管理手段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收缩管理半径,减员增效;实行本币与外币业务经营及管理一体化;强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提高金融电子化水平,开展和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等有效对策,完善网上银行的运行机制,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经营形势 ,外部组织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已成为阻碍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直接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效率与规模经济、无法提供有效的激励、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要不断完善与发展国有商业银行总分行制度 ,必须明确市场定位、对省级分行和地市级分行的管理关系进行重组、以业务流程为主进行结构调整、在组织管理中要实行职责与职权对应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核心提示: 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应当树立为民服务、节约资源、绿色殡葬、诚信经营四个观念.  相似文献   

11.
核心提示: 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应当树立为民服务、节约资源、绿色殡葬、诚信经营四个观念.  相似文献   

12.
略论企业伦理经营的时代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安 《社科纵横》2006,(10):41-42
伦理经营是指以人为本,以崇高的价值观为导向,以超越法律的自律精神,积极负责地、合乎伦理地开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责任感、整体利益观、目的人理念、诚信意识、自律精神、价值观导向,是企业伦理经营在21世纪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3.
市场营销最初是由工商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摸索和运用起来的,现在已成为现代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相比而言,市场营销策略在商业银行经营实践中的运用要晚得多,在西方国家,真正系统均银行营销理论的出现也就是10多年的事情。从理论上讲,银行市场营销的基本经营思想和手段与一般工商企业并无二样,那就是以金融市场为导向,运用整体营销手段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客户需要和欲望的过程中实现利益目标。为达此目标,银行必须遵循市场营销战略和战术。但是,由于银行经营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使得银行市…  相似文献   

14.
李威  俞鑫 《社科纵横》2009,24(3):33-35
自从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资本市场发展,打破了中国传统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融资格局,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顺应新形势,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共享资本市场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以客户关系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重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已经使企业管理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企业面对的诸如营销、产品、服务、赢利能力、长期增长等一系列问题的核心就是客户 ,对于想在消费者的愿望、喜好、行为、忠诚度永远变化着的世界中取胜的企业来说 ,树立客户观念 ,把客户放在业务流程的首要位置 ,并导入相应的信息技术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与客户建立起持久、稳定、彼此信任的关系 ,已经成为企业在“客户经济”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追求卓越:现代西方管理伦理的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BM公司提出的追求卓越的管理伦理价值观 ,在整个管理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 ,即伦理化管理的革命。管理学家们也将注意力集中在管理如何追求卓越这一问题的研究上。追求卓越成为现代西方管理伦理发展的主题。树立以人为目的的理念 ;培育健全的责任意识 ,树立服务观念 ;推崇合理的价值观导向 ;强调德法并重 ;注重自律管理等等集中反映了现代管理与伦理相结合 ,并向追求卓越的转变。现代管理伦理确定追求卓越的主题 ,与诸多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但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已不适应现代管理的发展要求 ,管理本身的现代转型是现代西方管理伦理追求卓越的更为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和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 ,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入WTO后 ,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在正确判断世界金融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加快银行实践结构创新 ,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流程再造 ,以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8.
满明俊  周民良 《创新》2013,(3):16-19
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理论思考及其四种模式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应该突破以单一客户贷款为主的传统模式,以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特征为导向,发挥金融机构的技术、网络、管理优势,开展依托农业经营主体间、产业间的联动关系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这样既有利于兼顾金融服务的效率性和普惠性,也有利于形成具有自我循环功能的良性资金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潘晓兰 《探求》2006,(3):60-63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观不仅仅是人们对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简单的基本判断,而是一个复合的多元化概念,它涉及到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认知观念的多个方面,如人力资源的资本化价值观、人力资源应具备的知识价值观、人力资源道德价值观及情感诉求价值观等。因此,作为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应当树立正确的多元价值观,以价值观为导向,实现人力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深化,竞争机制、效益观念、企业化经营以及顾客导向的服务意识等市场因素开始渗入到高等教育领域,并将高等学校推向竞争的舞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赢得竞争优势,以求生存和发展,中国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大学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探讨了高校面向竞争的战略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