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词的音义之间是否有联系,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人在造词时究竟要不要考虑音义联系,在多大程度上考虑音义联系,如何考虑音义联系,采取了哪些策略?为了避免简单的主观推论,我们做了两个实验来进行观察。这些实验对我们推想语言发生之初人们造词的情况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书写符号来看,英语属于表音字母文字,汉语属于表意象形文字。但是从有声语言角度来看,二者都是表达语义的语音符号系统。英语与汉语音义联系研究一直各成系统,各自为政。对两种语言的音义联系研究进行系统的对比后,相隔万里的两种语言系统呈现给我们的竟是遥相呼应的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3.
语言文字的功能实质问题是语言学、文字学的根本理论问题,目前这方面的种种争论,诸如音义联系问题、汉字改革问题,归根结底都直接、间接地同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是否正确有关。为了正本清源,我们不揣谫陋,试图利用当代的心理学研究的若干成果,对此问题作些初步的探索和说明。  相似文献   

4.
英诗的音义赏析马英词汇音义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是有争论的。习惯派(theconventionalists)认为,音义之间的联系是约定俗成,是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固定下来的。正如莎士比亚在“RomeoandJuliet”中引言,rose(玫瑰)一词若用...  相似文献   

5.
《广弘明集》是唐道宣晚年编撰的一部佛教思想文献集,是中古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之一。《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以下简称《可洪音义》)是五代可洪编撰的一部偏重辨析手写佛经疑难俗字的音义书,该书卷29、卷30为《广弘明集》注了5480条音义。可洪每则音义条目主要包括词目、注音、释义、说字、校勘等。目前,《可洪音义》的完整本仅见于高丽新藏中。我们综合运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等方面的知识,试对高丽新藏本可洪《〈广弘明集〉音义》说字内容中存在的传刻失误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相似文献   

6.
《摩诃僧祇律》之慧琳"音义"存在讹、脱、衍、倒等文字问题。今以《中华大藏经》为底本,结合《高丽大藏经》、《碛砂大藏经》以及相关典籍对《摩诃僧祇律》之慧琳"音义"进行校勘,以期对佛经音义及汉语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音义联想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艳 《人文杂志》2000,(3):154-157
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反对意见始终存在,但任意性作为语言符号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显然是可靠的.联想原则与任意性相互依存,在音义结合层面以及更高层次的词的内部结构,甚至语言单位之间发挥作用,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吐蕃”音义的考述与藏族族源问题密切相关,国内学术界对“吐蕃”音义的考证和藏族族源的探讨颇多.本文拟就对百年来中国学者相关的重要成果予以考述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分析和总结,以资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概念合成理论和激活扩散模型,分析了同源字的命名立意所体现的音义关联性,并探讨了其认知理据.研究发现,同源字的音义关系不是任意性的,它们受到语言规约性的影响.这一现象既是汉语音义比例不平衡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显示了可及性、邻近性和显著度等认知因素对人们的思维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吕永进 《东岳论丛》2007,28(6):132-135
中国传统起名、改名活动不仅是一种庙堂文化,而且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为社会大众的通俗文化。从起名、改名对汉字形音义的理解、描写和应用实践中,可以挖掘出与传统文字学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独特的文字观念,我们称之为广义文字观念。通过此类文字观念的探讨,补苴一般俗字研究侧重字形特点和来历研究的局限,可以使俗字研究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展开。  相似文献   

11.
赵子然 《理论界》2006,(2):198-199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言语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完成特定交际任务时对语言的使用。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始终体现在外语学习中,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外语学习。  相似文献   

12.
论音义相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汉语早期的语词滋生扩展的主要规律——音义相生律,即因音生义和因义生音。因音生义包括近音通转滋生同义词(近义词)和同音假借滋生虚义词。因义生音包括辨义异读和声调别义。这些现象前人都曾研究过,但并未提到语言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文中对于这些现象作了理论上的分析,指出这是解决语音结构的有限单位和语义滋生的无限需求的矛盾的有效办法,也是先秦两汉汉语发展的主要事实。文中还以闽方言为例说明音义相生是造成现代方音差异的重要原因。最后,文章还指出,从音义偶然约定到音义相生到语素合成及虚化语法,可以视为人类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对于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有人主张叫“词素”,有人主张叫“语素”,各有各的理由;其中持后一种主张者有日渐增多之趋势。其实,这不仅仅是个术语选择的问题,而是同时交织着人们对汉语最小音义结合体本身范围、功能认识之分歧。本文对“语素”说、“词素”说诸理由详加评论,并提出了在清楚区分不同功能、种类的音义结合体概念的基础上分别选用不同术语之主张,即:语素=构词语素(词素)+构形语素(形素)。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字中,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语音和语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当一个有构字理据的字变成记号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音义,或者获得了规定的语音和语义,能单独记录汉语中的词,它就成为记号字.记号和记号字都没有理据,不能作溯源分析,记号字在参与构字时功能会发生变化.记号和记号字的界定与确认直接与现代汉字的构形、性质、简化、教学等问题相关联.  相似文献   

15.
范志新 《晋阳学刊》2005,(6):115-116
清选学家吴县余萧客著有《文选音义》和《文选纪闻》。《文选音义》,四库馆臣竭力贬斥,以为有八失,钱泰吉《曝书杂记》则云:“吴县余仲林集《古经解钩沉》极精博,所为《文选音义》则体裁殊不称,《四库提要》详论之……然《音义》多用直音,便于省览,载义门校语颇详,亦初学所不废也。”[1]卷上持论较馆臣平正。《纪闻》则多载《文选》有关典籍资料,当代学者视与《音义》并为清代选学家创业之作。《音义》初刻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纪闻》首见于余氏门人江藩《汉学师承记》。江氏之记,引起当代选学家的质疑。先看江藩的著录——(余氏)悔少作(…  相似文献   

16.
简论同源词和同源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同源词和同源字张兴亚同源词和同源字是汉语语言学中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术语。同源词是音义结合关系有同一来源的词。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推寻词的同源关系就不能离开词的这一本质特点。最原始的一批词,其音义结合关系是语言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是...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月氏”的音义,迄今尚无一种说法可以视为定论而为学界普遍接受。但是,只要涉及西域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便不能无视月氏在其间的重大作用,这也就是治西域史者无不重视月氏研究的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对“月氏”音义的诠索,从而揭示古代西域文化的一个侧面,结论是“月氏”的本义为“南南人”。《逸周书·王会篇》:“禺氏(?)  相似文献   

18.
方以智在《通雅》中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研究同源词,将同源词分为异类之同名的词和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同或相关的词两类.对第一类词他着重探索同源词的内部形式,对第二类则主要考察同源词之间的音义联系.这种分类和研究揭示出同源词的两个重要来源:一种是在一个共同的词的内部形式的作用下,词义指向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同源词;另一种是在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作用下,词的语音形式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19.
从<<通雅>>看方以智的同源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以智在《通雅》中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研究同源词,将同源词分为异类之同名的词和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同或相关的词两类.对第一类词他着重探索同源词的内部形式,对第二类则主要考察同源词之间的音义联系.这种分类和研究揭示出同源词的两个重要来源一种是在一个共同的词的内部形式的作用下,词义指向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同源词;另一种是在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作用下,词的语音形式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育效率测度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焦点是教育投入的总量,特别是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却忽视了教育部门投入和产出之间的联系,对教育效率研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介绍教育效率的概念入手,阐述研究教育效率的目的及意义,旨在从宏观角度构建教育效率的测度模型,对我国教育部门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