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周易》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主流,是对中华上古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周易》文化的发展,代表了秦汉以来中华文化的特征。到社会主义时期,古老的中华优秀文化与西方的先进思想相结合,产生了新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2.
阴阳文化与传统建筑文化刘天华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每每与古代哲学的阴阳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无不渗透着阴阳对立互补的思想.建筑是古典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阴阳观念的影响。先秦典籍《周易》所记述的建筑,便明确将...  相似文献   

3.
李平  孙老虎 《江海学刊》2004,(2):159-164
《周易》居于六经之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哲学体系上。《周易》试图对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的历史发展等等范围极其广泛的问题作一总括和说明 ,由此而呈现的《易》道精神 ,如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阴阳互动的建构方式与通变致久的发展观点等 ,均对古代文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周易》研究的进展──评《周易通读》王新伟《周易》为中国文化之源,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早已举世公认。自然宇宙、社会人生之哲理,无不涵盖于其中,故“易”为古代之经曲,居《六经》之首,为历代学者必读之。无论治世、做人,无不从中得到启发。故自古以来对易解...  相似文献   

5.
王瑞雄 《理论界》2023,(11):29-34
《周易》的生态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宇宙论或自然观中。在自然的生成上,《周易》主张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生生不息,强调生生的顺成性、反生性、交互性、开放性和时机性。在自然的秩序上,《周易》提出了天地父母、万物同胞、宇宙一家的关联结构。在自然的意义上,《周易》强调天地生物之仁德,显示了一种无目的和无意志的道德宇宙观,并以此作为圣人治天下的模范。《周易》“生生之仁”和“万物一家”观念,有助于在生态危机背景下对机械论自然观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6.
试论《周易》的民本思想崔波(郑州大学)《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周易》中的民本主义思想也十分突出。"民"宇,在《易传》出现31次,称"万民"的3次。经文不见,都出自传文。《周...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元典,蕴藏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如“太和”、“中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而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西两种文化及古今两种文明的差异。凡此种种,对我们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易》被称作中国文化的源头,《史记》是汉武帝以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之作,那么,司马迁与《周易》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他如何评价与运用《周易》呢?本文认为,司马迁接受了《周易》的哲理,以之为基础构建了《史记》的思想指导体系,提出了独特的史学理论,并且对《周易》给予社会生活影响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尽的地记载。1.《周易》的核心是“变”,即以变化的观点把握宇宙间的一切。司马迁继承并发挥了这一观点。孔颖达《周易正义》这样总结《周易》的精髓:“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  相似文献   

9.
唐明邦 《殷都学刊》2003,(1):110-110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历来有着重要的地位。《周易》诞生于安阳里 ,不止安阳人引以自豪 ,海内外学者络绎不绝赴里朝圣 ,无不钦羡。《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 ,30 0 0年来 ,不断受到尊崇。研究《周易》的著作多达五、六千种 ,中国其他文化典籍望尘莫及。殷周之际出现的《周易》只有经文 ,仅是一部占卜之书。王公大臣及平民百姓 ,往往利用它来占筮决疑 ,作为重大抉择的参考。春秋末年 ,相传孔子对《周易》作了新的诠解 ,出现“十翼”(即《易传》) ,深刻地阐发了《周易》的哲学思想及其多方面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周易》历来被称为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及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内含非常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周易》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自然本身的和谐美;人和自然的和谐美;人和自身的和谐美;人和他人的和谐美;人和社会的和谐美。人与民众、社会和国家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达到天下、宇宙之整体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11.
张大为 《社会科学论坛》2013,(1):190-204,221
《周易》与《易》道的诗性,关乎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而不是把卦、爻辞当作诗歌和诗句来解释那么简单。《周易》建立起了一个文化实践模型,它的主体不是一种外在的概念化、形而上学的表述,而是通过“以有为有”的方式进行一种内部的、模型化演示,彰显了一种以《周易》本身的意义一价值机制及其象数、义理系统为组织形式与表现形态诗性文化体系。《易》道就是这种诗性文化体系自身的形上之道,诗性因而就是处于差异化与丰富性中的、不断被肯定和尊崇的经验状态:“以有为有”保障了存在意义、价值的内在完满和完整,而《易》道的价值实质和价值指标则是“自然的自然之道”,因而《易》道的诗性机制,就具体现为“自然”的经验秩序,以及保障“自然”经验的“自然化”秩序的“自然的自然之遄’之“逆捌’原则。  相似文献   

12.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孝经》,不仅是对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总结和升华,而且具有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深厚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来源于《周易》。《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上下尊卑的伦理思想和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共同构成了《孝经》孝道思想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吉林大学金景芳先生治易继承了孔子《易传》中求索易学义理的宗旨,精研《周易》经传义理,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结合经学、史学的研究方法,多窥古人未至之境,开创了金景芳易学学派,其弟子们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易学思想,治易坚持以探求义理为主的学风,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周易》的哲学与辩证法思想;具体揭示与说明了易是中国思想文化之源;对《易》与先秦诸子之学的关系多有阐扬;首次在学界提出了《易传》对《周易》神学卜筮体系改造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在当代易学出土文献及传世文本的释读、研究上见解独到,著述宏富,在当今经典易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可以说,金派易学对当代易学义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孙熙国  肖雁 《东岳论丛》2002,23(3):73-75
《周易》研究必须走出占筮迷信的误区。《周易》产生于古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 ,是古人生活和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 ,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第一个思想模式。《周易》特别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特别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特别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它所倡导的是一种与神道相对立的人道观念和人文精神。我们今天所见的以《周易》名义出现的许多迷信的内容 ,实是后人附会的结果。因此 ,在当前的《周易》研究中应坚决克服本末倒置的现象 ,坚决反对一些人直接或间接地热衷于作为《周易》的形式和外衣的占筮或所谓预测功能 ,注意把《周易》由于时代的局限而带有的占筮形式和后人的占筮迷信同《周易》本身所具有的理性和科学的内容区别开来 ,注意研究《周易》所包含的古老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信息 ,注意研究《周易》中所蕴含着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 ,注意研究《周易》同整个中国文化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 ,注意研究《周易》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锟 《人文杂志》2002,(1):33-38
先秦思想经历了从上古巫仪文化向周代实践理性转变的过程。《周易》和“三礼”蕴涵着巫仪文化和实践理性的双重性 ,并且具有巫仪文化向实践理性过渡的特色。所以 ,《周易》、“三礼”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转变的关键点。从这两种经典文献观念的转化中 ,我们能发现先秦思想发展的脉路 ,又可在发生学意义上探索中国古代传统所具有的实践理性和情理结构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周易》哲学在于按规律行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哲学在于按规律行止李廉哲学研究世界的一般,也就不能不涉及如何认识世界的规律和如何用语言表述世界的规律。从而,比较体系完整的哲学理论,便自然体现着认识论和逻辑学的思想。哲学是或应该是以其所发现和总结所得世界(包括自然、社会、思维)的规律,来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文明发展史来看,和谐的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周易》中所包含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从历史传承角度讲,正是我们追求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周易》中的整体论观点是追求和谐的宏观理论基础,《周易》中的矛盾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思想是关于和谐的最早也是最具体的表述,《周易》中的关于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则是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需》卦新解朱维《周易》对现代科学的各个方面都有内在的影响,反过来,现代科学对人们理解《周易》也将提供特别的帮助。系统思想和全息思想对把握理解《周易》这部结构奇特的古籍有特别的作用。《周易》的基本单位是“卦”,而卦的要素又有卦名、卦符、卦象、爻辞几部...  相似文献   

19.
周易与古琴文化有着共同的血脉和文化源头,七弦古琴始于羑里,是羑里文化的历史缩影;文王对古琴进行了改造,并成为其情感寄托与追思;易经原理促进了古琴文化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天作地合。  相似文献   

20.
连劭名 《文史哲》2004,(1):77-81
《周易》及先秦时代的重要思想家都注重古义和今义。《周易》的古义近于阴阳家,而今义关注伦理道德。儒家和墨家的古义是指"礼",今义指"德义"。道家的古义指道,而今义强调效法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