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罗思鼎、梁效为了适应主子篡党夺权的罪恶需要,打着“古为今用”、“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旗号,大搞古为帮用的影射史学。他们随心所欲地把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交替时期尽量拖长,并采用实用主义的卑劣手法,任意篡改历史,“突出”所谓秦、汉时期的“复辟和反复辟斗争”,胡说这个时期封建统治者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乃是“奴隶制残余势力”,从而把我国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篡改为奴隶制残余势力复辟和地主阶级反复辟的矛盾,借以影射比附现实,  相似文献   

2.
江湖骗术     
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南霸天罗思鼎曾以史学“权威”自居;其实,他们只不过是玩弄江湖骗术的跳梁小丑。罗思鼎在《论北宋时期爱国主义和卖国主义的斗争》这篇黑文中,为了论证北宋亡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卖国主义儒家路线,煞有介事地引用了清人李堞的《阅史郄视》里一  相似文献   

3.
在矛盾错综复杂的清初,究竟是哪种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呢?我认为正是当时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阶级矛盾。下面仅就清初两个阶段的情况做简要论述。第一阶段,即清军入关至南明弘光政权覆灭之前。清军入关后,尽管推行了一系列民族压迫的政令,民族矛盾有所激化,但阶级矛盾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颠覆了大顺农民政权的清王朝,恢复了被农民革命所推翻的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它加紧拢络汉族地主而把矛头对准了农民军。它一再宣称入关进京是为故明臣子报君父之仇,“念累世之宿好”的大义行动。它全面继承明制,以明的后继者自居。宣布典章制度“一如前  相似文献   

4.
资产阶级的本性,它生存的条件,就是要伪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伪造历史。”《恩格斯:《爱尔兰史的片断》’“四人帮”及其御用工具罗思鼎,为了篡党夺权,大造反革命舆论,在伪造历史方面,创造了惊人的纪录。自命为史学界“权威’的罗思鼎在其《论秦汉之际的阶级斗争》一文中,肆无忌惮地歪曲农民起义的原因,篡改农民起义的性质,抹煞农民起义的历史功绩。把秦末农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糟踏的不成样子。我们必须进行驳斥。  相似文献   

5.
秦王朝为何传至二世而亡?它的原因是什么?“四人帮”的反革命喉舌之一——罗思鼎煞有介事地宣称:“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怀着不同的政治目的探讨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的问题,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这番说教恰好是“四人帮”的自我暴露。“四人  相似文献   

6.
当祸国殃民的“四人帮”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不可一世,并且篡夺了几个最主要报刊的领导权的时候,在1974年第二期《红旗》上刊出了罗思鼎的《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读〈王荆公年谱考略〉》这篇黑文。因为这篇黑文是经文痞姚文元动笔修改过的,所以《人民日报》于二月五日抢先转载了它,不但放在头版头条的显赫地位,而且用了通栏的大字标题。这种做法,开前所未有之先例,也是“四人帮”在北京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先后炮制的黑文从未受到过的宠幸。可见罗思鼎的这篇黑文受到“四人帮”的何等重视。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秦末农民起义和儒法斗争的关系时,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抓住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秦末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们认为,农民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同奴隶主复辟势力和地主阶级右翼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要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毛主席在《矛盾论》中强调指出,要对矛盾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西晋是在民族矛盾激化中灭亡的。自此直至淝水之战结束,建立在南方的东晋政权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一直是民族矛盾。 但是,在东晋内部,又存在着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一般地主和士族地主之间的矛盾,士族地主本身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9.
<正> 林彪、“四人帮”是一伙穷凶极恶而又阴险狡猾的反革命两面派。为了替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制造反革命舆论,他们曾经指使其史学奴仆关锋、戚本禹、梁效、罗思鼎之流,以研究历史为幌子,把黑手伸进农民战争史领域,炮制了大量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今天,当“四人帮”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他们与林彪反党集团狼狈为奸的罪行已经大白于天下的时候,很有必要把关锋、戚本禹、梁效、罗思鼎等十多年来先后在中国农民战争问题上制造的大量极左的反动谬论,进行一次深刻的批判。这对于彻底揭穿他们“左派理论家”的骗子嘴脸,进一步识别林彪、“四人帮”本是一丘之貉的阶级实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肃清流毒和影响,使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新时期的总任务服务,都是极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对《吕氏春秋》这部书,汉代高诱曾说“大出诸子之右”。但是近代以来,不少人认为它仅仅保存了一些哲学史的资料,从思想方面看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冯友兰就是这种看法的代表。在“四人帮”大搞影射史学时,《吕氏春秋》和吕不韦,更被罗思鼎等人强加以种种政治罪名:什么美化分封、反对统一,攻击法家、反对改革,等  相似文献   

11.
蔡仕魁 《理论界》2005,6(2):147-147
一、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首要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仍然是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还有进一步激化的趋势。因此,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当前总的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了孤立和打击当前的敌人,就要把人民中间不满意我们的人变成拥护我们。”〔1〕他指出: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样一来,国民党反动派残余…  相似文献   

12.
吕不韦是什么人?是封建官僚大地主还是“大奴隶主”?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的问题。“四人帮”及其舆论工具罗思鼎,只是凭着司马迁《史记》一书中关于吕不韦有“家僮万人”和“徙卫于野王”的记载,就武断地把他定为“大奴隶主”。(《评<吕氏春秋>》)这完全是荒谬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属性,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中,看它“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列宁:《伟大的创举》)如何来决  相似文献   

13.
论戴震“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震(1723—1777)生活于雍正、乾隆清统治相对稳定的时期。这时,由于资本主义萌芽折而复苏,市民阶层反封建束缚的斗争进一步展开,地主阶级同广大农民的矛盾更加尖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他以“自奋末流”的精神,坚持“由词以通道”。以考掘为武器,进行了不妥协地反宋明理学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正> 关于朱元璋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原因,明史研究论著多有涉及。概言之,有三种观点较具代表性:(1)明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皇权以维持统治。(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导致明太祖杀戮功臣,加强皇权。(3)归结于朱元璋本人的性格和心理特点,“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这些解释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未免流于笼统或失之偏颇。明初强化皇权的政治运动并非某种单一历史条件的产物,而是由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巩固  相似文献   

15.
对于鸦片战争期间出现的一批具有改革倾向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史学界多称之为:“地主阶级改革派”,并就他们同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渊源关系展开过争论。但笔者不敢苟同这种“地主阶级改革派”之说,现将理由阐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 改革派,作为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并不只是中国社会嬗变之际的特有产物。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早就出现过这种政治集团。例如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都算得上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领袖人物。由于时代、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同时代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有其不同的改革方式和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特点,但就一个政治  相似文献   

16.
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子,一生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奔走呼号。他梦寐以求的是恢复西周初年奴隶制的黄金时代,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封建社会中的“圣人”。把他抬高、尊崇的并不是他为之服务的奴隶主,却是取代奴隶主统治的后世封建主。在他生时,穷困潦倒,不为奴隶主所重视(至多鲁哀公称他为“尼父”),到他死后的若干年却时来运转,青云直上。对于这些矛盾现象如何解释?说他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当时真正的封建地主阶级还未出现,说他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则后世地主阶级对他尊奉的道理何在?情况虽然复杂,矛盾似难解决,但只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我们研究工作,也还是能够说明的。我认为,孔子是当时奴隶主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家。其思想:一、始终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二、他要奴隶主改变一些统治方法;三、其改良主义主张,客观上符合日后地主阶级的要求。于是封建地主阶级择其所需,把孔子塑造成封建社会的“圣人”。  相似文献   

17.
“对抗”与“对抗性矛盾”是矛盾学说中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内涵与外延,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对抗”是指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一种特殊的形式——即矛盾诸方面的斗争达到激化、冲突状态;“对抗性矛盾”是指这样一类矛盾,其性质是对抗性的,按照列宁的理解,就是指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列宁针对布哈林把对抗性矛盾与一般性的矛盾混为一谈的错误曾经写道:“对抗和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封建地主阶级 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代表其总体利益的皇权进行的,因此,地主、农民和皇权构成为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三个基本要素。地主阶级就处于两类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发展:作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其各阶层向皇权展开分享政治权力的斗争。主要是由于这一矛盾的历史演变,使地主阶级由其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关于淮西之役的几个问题——兼评罗思鼎《评淮西之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西之役是中唐时期以唐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力图剪除藩镇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一次重要战争。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淮西的地理位置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正如王夫之所说:“申蔡逼近东都,中天下而持南北之吭”,因此为唐廷所必争。淮西的平定,对于保证东南运道的畅通,维系唐政权的经济命脉及其统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这次战争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并对罗思鼎所散布的谬论加以批判,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4,(6):103-108
美国犹太作家亨利·罗思的小说以不无矛盾的方式呈现出清晰的犹太性。罗思的小说着力塑造犹太人物,表现犹太生活,呈现出显性的犹太性。在其小说文本中潜藏着具有犹太特征的文化母题和认知模式,呈现出隐性的犹太性。同时,罗思对犹太传统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使其作品呈现出反讽的犹太性。罗思对犹太性的书写隐喻了传统和变迁中的犹太文明所遭遇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