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探讨了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的应用价值 ,指出了儿童体育教学应遵循儿童游戏的心理发展阶段 ,组织相应的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相似文献   

2.
为精确刻画儿童认知结构,皮亚杰对布尔代数进行了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概念和运算。皮亚杰称这种用来刻画儿童认知结构的运算理论为“心理逻辑”。心理逻辑产生之后,受到逻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批评和指责。然而,当代逻辑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对皮亚杰的心理逻辑重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3.
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观点出发 ,探讨了个体道德意识的发生机制。作者充分肯定了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认知理论的贡献 ,同时指出发生认识论对道德发生机制的研究只限于主客体交互作用是不够的 ,还应当借助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进一步揭示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作者深入分析了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的互主体关系的性质以及交往过程中的角色扮演过程 ,指出主体间角色扮演在道德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还依据交往的三种类型与交往范围的变化 ,探讨了个体道德判断结构的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4.
道德自律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和至高的社会控制目标被赋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极高的期望。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是一个个体道德境界提升的过程。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证实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当前,要实现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养成必须对传统社会道德教育方式和道德修养方法进行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皮亚杰如何把儿童与原始人之间的类比同科学历史理论联系起来,也就是分析了皮亚杰对海克尔重演律的理解,重演律认为个体发生重演了种系发生。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再现了皮亚杰如何形成和表达他的逻辑地位概念。换言之,我们试图再现皮亚杰的未被对象化的选择和立场,它们决定着他科学和认识论著述中的逻辑概念。  相似文献   

6.
柯尔伯格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茂华 《中州学刊》2005,(4):132-134
柯尔伯格以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批判以灌输教育为特色的"美德袋"教育模式,分别从分析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强调儿童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推行以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为主的教育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其主体性道德教育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更新德育理念、调整德育目标和内容以及改进德育方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 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从生物学出发,经由心理学,通向认识论的桥梁.他试图通过对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的研究,寻求支配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揭示人类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因此“发生认识论”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的发生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对心理学以外的哲学认识论、科学史、逻辑、教育等领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皮亚杰从个体认知结构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揭示认识发生发展规律,使认识发展的规律获得了新的、全面的解释.开辟了研究认识论的新领域.下面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皮亚杰的几个基本论点加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等人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非常有价值的心理学依据。学校的道德教育应深刻领会和把握其重要的核心内涵,借鉴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重视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倡导以关心为基点的情感教育,努力使学校道德教育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会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要求,社会历史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道德进步。当前,社会道德进步的落脚点,应该落在重构社会道德规范的框架上。那么,重构怎样的社会道德规范?我认为重构社会道德的共同要求有以下五个方面:一自,即自律。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发展有三个阶段,即无道德、他律、自律三个阶段。拿来“自律”为我所用,意义极为重大。首先是优秀传统道德自律。道德…  相似文献   

10.
罗明东  邹俊 《学术探索》2003,(11):74-77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维持个体生存、促进个体发展的生命活动,终生教育的目的就是鼓励教育者的自我发展,学会学习,因此,在人的终生教育过程中,自育和他育作为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必然贯穿其中。本文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科尔伯格对个体发展阶段划分理论为依托,详细阐述了自育和他育的问题,最终目的是培养个体的自育能力。  相似文献   

1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值得深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值得深入研究卢浚儿童心理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后半期,由于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中存在一些有争论的问题。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直线增长,还是可以划分成若干有着质的差异的明显阶段,便是迄今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皮亚杰(1896-1980)去世虽然已经20多年了,但勿庸质疑他仍是当代最为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论在心理学界、教育界还是哲学界都享有盛誉:用极为简洁的语言为人们描述了人类认识或智能发展、变化的轨迹和本质,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并以此理论为基础设计了许多实验,获得了大量支持其观点的实证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研究者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新的研究,对原来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矛盾论、过程论三者统一为一般认识论。这是在哲学的高度,概括了人娄的认识规律,具有普遍性。一般认识论能包容特殊认识论;特殊认识论能丰富一般认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着重在心理学的水平上,概括了儿童认识发生的规律,具有启发性,是认识论的深化。作者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发展认识论,着重在创造学的水平上,概括科学工作者进行创造性思维中的认识发展规律,是新  相似文献   

14.
皮亚杰的社会学理论一直在我国读者的视野之外。皮亚杰的社会交换论比现代社会交换论要早,它重视交换过程的形式化,贯穿发生学的思路,强调平等、互惠与公正的思想。就皮亚杰的核心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而言,他并不是如许多批评者指责的那样忽视了社会因素,而是用“交换”这一社会学范畴奠定了认识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伦理学与道德建设六十年发展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社会不断发展变迁,伦理学和社会道德建设也是跟随时代的步伐而发展起来的。伦理学体系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的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期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伦理学体系及理论研究进一步繁荣阶段;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建国初期的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德治与法制相结合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一步步深入展开。我们对六十年来伦理学和道德建设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也是为了伦理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袁锐锷 《学术研究》2000,6(5):64-74
探讨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各自构建的学校德育模式,有益于构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德育理论和精神文明建设。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德育的目的就是使个人在道德上社会化,懂得社会观念和社会规范并认为有责任在行动上坚持不懈地遵循它们,德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就是教授道德原则,这既非说教也非灌输,它需要的是解释,但他并不笼统地反对强制和濑输;英国哲学家威尔逊把道德视为处理道德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套用来灌输给年青一代的特定的道德标准,他进而把这一过程和处理道德问题时的有关因索分解成道德构件,揭示了德育是一个多维的、多程序的、长期的过程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性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强调道德判断、自律等心理成份的作用,因此其德育模式尊重儿童的思考和选择能力,要求学校必须根据儿童道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德育,让教师成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促进者;价值澄清学派把道德问题看成是价值观问题,认为价值教育的核心是让儿童学会评价过程而非传递具体的价值观,试图培养出一种能合理地自行决定价值取向的人,其德育方法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精髓是他对道德认知发展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划分和道德教育的设想。在当代的教育改革中,我国学校德育在目标、模式、内容、途径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给我国的学校德育教育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尽管社威与皮亚杰理论的哲学基础不同,其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论也有差异,但他们对活动的描述、经验的划分、对教师作用的理解等诸多惊人的相似。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试图对皮亚杰的教学思想加以述评。一、活动、经验、思维壮成提倡从做中学。他的“做”具体是指给儿童提供的主动作业和实际操作活动。社成的活动是以儿童的自然冲动、兴趣需要等心理特征为依据的有指导的现实生活性活动。皮亚杰理论的一个关键词是“活动”,但他未对活动下过什么严格的定义,更未像社成那样对活动的内容等作具体而细致的规定。他曾说,活动就是指“主客体…  相似文献   

19.
流浪儿童群体在自己的流浪生涯中,受社会、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在与他人、社会的交往实践中,会逐渐形成反映自身生存需要的,与主流道德观念存在若干差异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系统,即流浪儿童亚道德。作为边缘文化的具体样式,流浪儿童亚道德在道德规范、道德理想以及道德心理能力方面均表现出独具的特点。对流浪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流道德的引导,这是流浪儿童再社会化不可缺少的必要途径;另一方面,又须正视流浪儿童亚道德的客观存在,根据流浪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具体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因势利导,构筑符合流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和研究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元书 《文史哲》2004,(2):141-145
政治社会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以儿童和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以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以苏东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有:个体学习政治知识,获得政治取向,形成和完善政治人格;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变迁过程;政治体系的运行、变迁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政治角色的获得和扮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