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民族的观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民族的本质是观念性的,是观念和精神的实体,它的依据是对神圣的、不可分割的始祖、同一血缘的笃信和崇拜.民族是不可怀疑、不可论证的,因为民族的原则一旦被怀疑、被论证,民族便不复存在.民族成员间并不存在实际的利益链条.在部分民族"精英"的动员下,民族在客观世界以分割国家(多民族国家)权力为主要目标,政治属性是民族表现于客观世界的重要内涵.因此,国家对民族的治理是长期的、复杂的和艰难的,需要足够的智慧和适宜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日本民族的相对主义价值观及其对当代日本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民族的相对主义价值观具有飘忽不定、趋炎附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日本民族善于随机应变、相机行事;第二,日本民族对自己、他人及人类的责任意识淡薄;第三,日本民族的价值判断往往建立在“他者指向”的基础上,这是受集团归属意识的影响而产生的特殊结果。日本民族的相对主义价值观对日本当代政治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追求成为所谓“普通国家”;第二,否认日本的侵略历史;第三,出现军事大国化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3.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出发点、立足点与重要途径之一.而"主体民族"的提法仅从非哲学意义上把主体理解为居于主导地位或起主导作用的角色,未从哲学主体的角度去理解和区别国家或地区"主体民族"的合适提法,混淆了各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的概念,易造成误解与纷争.田野调查表明,"主体民族"观不能表达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平等态度,属于轻视他们的语言文字和行为,加剧了弱势民族干群的自卑情绪、"等靠要"观念与民族隔阂.民族地区的现代化,首要的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本文提出了转变"主体民族"观念的建议及其现实需求、事实依据与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文简要阐述了汉语语境中民族概念的复杂状况及其原因,认为将英文中不同"民族"概念划分为文化民族和政治民族是解决这种混乱状况的办法.文化民族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政治民族是近代以来在各种经济、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人为的产物.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张双志 《中国藏学》2003,2(4):46-53
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对内民族主义思想,提出了"五族联邦制"的构想,并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当时蒙藏等边疆民族地区情况,采取"柔性政策之羁縻",从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所限,其对外不敢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所以对内也违背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顺主忠君"政治伦理是回族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回族在中国前资本主义社会得以立足扎根、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主要内容包括:既顺于主又忠于君;君尽其为君之道以"仁";臣尽其为臣之道以"忠";封建帝王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对回族穆斯林而言,这一政治伦理思想的提出是一场极其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理论革命,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慈孝"与"礼忠"分别奠定了中、日民族各自的伦理根基."慈孝"的伦理精神内核主要是"仁爱",而"礼忠"主要是"义理";"慈孝"的道德情感表达特征主要是"推己及人"、扩散性、辐射性,而"礼忠"主要为"内外差异"、集中性、排外性;"慈孝"社会下人伦关系模式主要是"纵横式关系网",而"礼忠"社会下主要为"纵式关系链";"慈孝"下的道德评价标准主要看是否"仁",而"礼忠"下主要看是否"忠";"慈孝"下的中华民族侧重追求"和谐";而"礼忠"下的日本民族侧重追求"超越".  相似文献   

8.
同宗意识亦即共同的血缘意识或共同的先祖意识 ,它是民族观念的构成要素之一。中世纪法兰西人的“同宗意识”是以上古时期即已出现的“特洛伊神话”作为其表现形式的 ,这一神话不仅有力地将全体法兰西人稳固地植根于一片深厚的血缘纽带土壤之中 ,而且还成功地辅佐法兰西提高了自身在西欧世界中的国际地位。可以说 ,以“特洛伊神话”为表现形式的“同宗意识”在法兰西民族观念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觉与自信在社会观念建设过程中具有的价值包括民族文化传承的认识基础、应对国际文化竞争的核心理念和提升国家文化实力的观念前提。文化自觉与自信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体现在属性、目标、功能和资源等四个方面。用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拓展是指育人观念、内容观念、角色观念;而用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则包括借鉴教育心理学、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强化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心理动因、族群意识和阶层认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代表一种新的价值观,其核心理念是可持续性,强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伦理文化优势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优势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研究了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出了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培育"生态公民"意识,发展特色循环经济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3.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