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政治纪念源起于西方。为探寻中国本土化现代政治纪念的策略,选取晚清至民国期间近代中国革命纪念制度化过程为研究对象。由于政治转型过程中各因素转变的非同步性,近代中国革命纪念的建构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近代中国革命纪念经历了酵素酝酿、边缘突破、深层迂回与规范化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不同政治主体的政治理念、在权力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建构策略都有所不同。可以说,近代中国革命纪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是一个从中心到边缘再到中心的复杂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2.
西北土司流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一词自明朝出现以来,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内涵、外延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拓展.民国政治制度的更化,冲击着西北地区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使得旧有的札萨克制、盟旗制和寺院制度越来越模糊着与土司制度的界限,最终融入到民国西北地区的"土司"之中.  相似文献   

3.
潘端阳 《理论界》2010,(5):22-23
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曾深深地卷入近现代中国政治生活当中,开启并引导了中国革命。问题是在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处理好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建国几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几经反复,变动不居。改革开放以后,知识分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如何?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如何做才算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4.
《星期评论》是一个新文化运动人士的同盟刊物。这个刊物对各先进国家现代化模式的态度表明,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现代化榜样经历了一个由学习英美到学习俄国、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完成,但其表明,学习俄国,消灭资本,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现代中国,是五四时期包括国民党人士在内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共同要求。  相似文献   

5.
自清朝入关到清帝逊位,满族的民族性呈现出一个显著的演变过程。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满族从一个帝国时代的政治民族迅速演变成民国之后的文化族群,而这种演变不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缩影,也塑造出当代中国社会满族成员独特的族群认同特点。文章系统地回溯了满族在东北地区的兴起、入关后处理满汉关系的政治谋略,结合民族理论和民族话语解读满族在认同意识方面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6.
随着两次宪政运动的发展,中国民主同盟的发展也经历三个阶段。首先,“九一八”前后的“人权运动”和国民党的民主政策使民主知识分子得到初步整合。其次,第一次宪政运动为民盟的成立和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再次,第二次宪政运动使民盟经历了由兴盛到受挫的发展过程。民盟的发展命运有如下启示:首先,民盟与两次宪政运动是交织互动的;其次,说明了中国宪政与政治环境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再次,也揭示了政治现代化中政党与宪政关系的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7.
(一)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基本的历史命运,而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一直是近代以来先进知识分子兴奋的焦点。正如李泽厚所说:“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环……在近代中国,这一环就是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燃眉之急的中国近代紧张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①。这一讨论,经历了从“言技”到“言政”再到“言教”的漫长曲折过程,这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明差异不断反省的过程。但是,不论是作为反思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结果的“言技”及其孕育的洋务运动,还是作为反思19世纪末中国社会危机结果的“言政”及其孕育的维新运动…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理论的研究视域经历了一个从观念意义上的价值阐释到社会结构层面的阶层分析的转换过程。在观念论视域中,为寻找知识分子启蒙时代的精神传统,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涵和自身条件进行了阐释;随着知识社会学的发展,知识分子理论研究转向社会结构研究,从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圈子等方面分析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原因。这一研究视域的转换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后,饱受侵略者躁路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转折和变化。中国旧式的封建士子们终于开始了向近代新式知识分子转化的历程。笔者以下将浅论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三大变化。一、文化心态的变化经历了甲午惨败冲击的中国知识分子,其文化心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下两方面最为突出:其一,从“中体西用”到“中西会通”。这主要是指甲午战后知识分子对待“西学”态度的改变。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半个世纪中,知识分子对待“西学”的态度,基本上没有超出“中体西用”,“中本西末”的范围,但甲午战败却不能不使知识分子们对“中体西…  相似文献   

10.
孟德斯鸠道德论与民国初期的道德建设问题之歧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期,当人们分析民主政治遭受挫折的原因时,道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由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对国民道德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比较深刻的论述,因而伴随着道德问题讨论的日益深入,孟德斯鸠的道德论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其中主张保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和新文化知识分子关于孟德斯鸠道德论的不同解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初期新旧思想冲突的激烈。  相似文献   

11.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思想历程。期间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和新文化运动,公共知识分子的思想经历了由拒斥西方文化到逐步接受、最后以西方文化取代传统中国文化体系的艰难历程。在此过程中,近代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也在中国从超稳定结构过渡到开放性结构中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界关于民国政治的研究多集中在史学领域,对其背后政治逻辑的变化关注不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步阶段,民国政治与传统政治之间产生了冲突和变异,中西政治和文化资源没有被合理地整合到新建立的政治体制中,而是在经过共和体制和军阀体制之后,最终导致了专制体制的新形态——党国体制,这不仅与民初政治改革的期待相左,与晚清新政相比也是一种倒退。这种体制变迁背后的政治逻辑及其本质,是对民国政治开展政治学研究的起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知识群体的整体空间转移一直可以视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政治与文化转向的风向标。1926年前后,居住在北京的以高校教师为主的知识分子受困于政治的高压与经济的窘迫,开启了一股引人关注的迁移潮流。他们中间大多数人选择上海为落脚之地,少部分人辗转到武汉、南京、广州、厦门等地。这样一种群体迁移现象背后隐含着许多重要的文化信息,其中不仅映射出1920年代中后期京、沪两地不同的政治生态,更是民国政治、文化中心南移的一个明显注脚。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现代作家从启蒙者到被改造者的角色易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靖辉 《学术研究》2003,2(7):126-129
中国现代作家面对大众经历了一个从启蒙主义者到被改造者的角色易位 ,本文通过对这一角色易位过程的描述 ,重点分析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观念、历史条件的外力作用以及中国现代作家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特征 ,旨在探究造成中国现代作家角色易位的内在与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近代化在中国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也可以归结为经历了技术———思想———政治———文化,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过程看,近代粤人对西方文化经历了敌对——顺应——择善而取三个阶段;从接受层次看,经历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的递进过程。事实表明,除少数知识分子外,粤人对西方文化在心理上始终未述到全面开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心态在较开放的广东亦同样是十分稳固的。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经历了由潜在的化大众的启蒙者到现实中的被改造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这是当时农民为主体的政治力量崛起和文化期待旺盛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使然,也是知识分子借助革命诉求弥补自身文化人格缺失的艰难的心路历程.经过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延安知识分子最终具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需资质,并在同工农相结合的改造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邵宇  高小兰 《兰州学刊》2008,(2):115-117,114
知识分子在清末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是在其相对与政治权力地位不断边缘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随着科举制的废除、皇权国家趋于解体和从“士”到“知识分子”的社会转化,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中的中心位置不断边缘化,从而使清末边缘化知识分子兴起,进而参与“革命”表达这一集团重新寻求政治社会“中心”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士——知识分子——创造了儒学,而儒学也对中国知识分子(包括士大夫)基本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操守、道德修养、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学术风格等方面,可以说无不打上儒学的烙印。儒学对知识分子性格的塑造和影响,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方面,乃在于对知识分子政治意识和道德伦理的培养。木文主要从这两个基本方面展开论述,进而分析其利弊。谬误之处,敬祈读者教正。一、儒学重视知识分子政治意识和政治性格的培养儒学对知识分子性格的塑造,首先表现在对知识分子政治意识和政治性格的培养方面。这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9,(6):146-152
"文艺大众化"是上世纪30、40年代大众话语的核心部分,其话语言说经历了从"大众化"到"文艺大众化"的嬗变过程,是一场从政治领域到文艺领域的话语实践。实际上,"文艺大众化"是借助文艺的工具达到"政治动员"的目标,也即完成对知识分子改造的"新启蒙"任务。这样一来,"文艺大众化"的生成就遵循着从政治领域到文艺领域,然后再指向政治领域的话语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