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信仰与工程     
信仰与工程都是人之为人的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前者是人观念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表现为人的价值取向和生存态度;后者则是人实证地把握世界的方式,现实地表达着人的认知理性、实践能力、生存需要、审美情趣等人文精神。由于任何工程都是合目的性的主体尺度与合规律性的客体尺度的统一,所以,信仰作为人的精神、社会文化维度直接构成工程文化的重要内容,影响、关涉现实的工程运行,从具体的工程目的到方案设计,从功能到审美,从内容到形式,工程的实现总是或多或少地表达着人们的信仰成分。没有人类对改变自在自然为满足自身需要的属人自然之能力的信仰所形成的工程意志,也就没有表达、确证和提升着人的类本性的工程。甚至可以说,工程是表达着信仰的工程,信仰更多地是对人的自为本性———类本性所决定的工程能力与价值取向的信仰。这不仅体现在作为满足信仰的工程、中国建筑工程中的风水观上,而且反映在西方上帝创世的信仰所表达的作为“天命”的工程中。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挑战的手段,同时又是这种适应的结果.作为一种适应的过程,空间、时间和人的因素构成了文化的三个维度.不同的族群对不同时空的适应,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模式.生存文化是一种以"生存"为旨归的文化模式,因自然空间狭小或自然资源短缺而导致族群生存危机,不得不通过流动来拓展生存空闻完成生存空间再造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它具有鲜明的"草根性".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和经济社会史的观点和方法,对生存文化在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所呈现出的"草根性"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视域中,自然不仅是一个现象的事实世界,而且是一个终极价值意义的精神世界.由创生、道义与和谐三种元价值和精神,构成了中国式"三位一体"自然信仰精神体系.它们为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缔结了安身立命的自然信仰家园,对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价值来说,具有根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行星意识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金齐  计彤 《北方论丛》2005,1(6):129-132
21世纪,人类社会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解决人类文化发展与地球资源有限的矛盾和困境."行星意识"的提出要求我们要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限的生存时空,人类只有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学会全球性思考,才能保护人类文化的延续.所以,进化出"行星意识"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的文化自觉.而中国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恰恰表现了承担人类文化共同进步的"行星意识"和时代责任,说明节约不仅仅表现为物质上的不浪费和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更重要的是节约体现了一种人类文化安全意识和对人类文化发展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环境意识乃当代人类生存观念的重大变化 ,本质上是生存论意识。自然环境是人生存的内在要素。环境具体承载着由人与自然所构成的开放性的生存统一体。通过反省技术理性的状况 ,重思伦理学的本体论原旨 ,自然的生存论本体论意蕴得以揭示出来。应当通过对人的感性活动的肯定以及当代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自身批判 ,赋予人与自然以主体间性。人与自然的生存论统一是通过社会化的人的历史性生成所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胡长栓 《北方论丛》2004,1(3):109-113
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作为人类理解自身文化的两种前提性思维,它实际上反映着人类对人类自身和人类存在的不同理解.文化相对论坚持了人是多元的存在而失却了人的发展本质,最终落入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进化论则坚持了人是发展的存在而失却了人类多元的存在事实,以致于成为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根据.但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本质体现的人类不断超越现实的存在以及今天人类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决定了我们对正义的文化进化论的信仰.  相似文献   

7.
人的发展是人类的理念支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动力.生活和生存两种生命状态是人和动物生命内容的不同写照.当人类以实践和意识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由生存转变为生活的时候,实践和意识就成为人和动物分道扬镳的界碑,同时也成为人们进行生活、创造生活的根本前提和手段.人类生命的存在方式在于:实践性和意识性使人类产生了新的本能需要的追求,这种需要的发展性不仅使人类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且使人类类生命的追求有了递进性,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类生命追求的最终状态.  相似文献   

8.
《楚辞·九歌》存在着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群.这些植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是吸引异性、两情相悦的媒介;它们的某些药用价值具有催发情欲、提高生育能力的功能,因此它们与人的生存繁衍密切相关.对植物的膜拜,是一种重要的巫术文化现象.植物、性与繁衍构成了《九歌》中的生态世界.  相似文献   

9.
李兵 《学术探索》2012,(12):1-5
在全球化的时代开展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必须正视文化在冲突中逐步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以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特殊主义的巨大张力为致思背景;在深刻反思和转换哲学观的基础上,去敞开少数民族文化的哲学意蕴。少数民族哲学集中体现在其文化的生存意识和超越意识之中,生存意识展现了人的始源性生命本性和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超越意识表达了人类强烈的生命冲动和面向未来的生存意向。它们以别样的方式提示了早已被现代人遗忘了的生命的可能性,为现代社会走出物化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0.
区域生存意识、功利性思想与汉唐海神信仰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神信仰不仅是人类社会特定阶段对神灵恐惧与迷信的文化表现,也是一定区域内民众应对海洋灾难时的能动性反应,其直接表现为一种生存意识与精神支撑.尤其在海洋防灾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伴随着沿海开发与海外交流的日渐增多,海洋灾害与海难频发.为消弭海上灾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护佑海洋、驱灾避难的海神成为航海者与民众心中的精神力量与安全保障,也成为统治者获得海洋政治经济利益的现实需求.正是在海洋生存意识与功利价值思想的双重作用下,汉唐时期的海神信仰出现巨大转变:一是由汉晋时期的备受冷落到隋唐五代的尊王封帝,地位倍受尊崇;二是本土的民间信仰与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观念一起,在唐代以后逐步形成多元化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