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瘦瘦小小的女生坐在笔者面前,落落大方,笑意盈盈,虽然看上去普普通通,但她的身体里却蕴涵着巨大的能量。细看她的简历:学校学生会副主席、科学商店的部门店店长、上海市奖学金获得者、宝钢奖学金获得者、上海市大学生优秀科普志愿者、第十一届"挑战杯"二等奖,并手握两项国家专利技术……一个个荣耀将她的大学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姿。她就是上海电机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党员付春艳。  相似文献   

2.
吴保善 《老友》2011,(6):24-24
我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在随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有时心情不愉快,我就会去我哥哥那里住些日子。哥哥同院有一个叫陈玉枝的姑娘,年龄和我差不多,我俩玩得很好。记得是1951年元月份,我又去哥哥家里。嫂子告诉我,陈玉枝参加了工作,在银行上班。我们说话的时候,陈玉枝下班回来了。一见到她,我就说:"祝贺你参加了革命工作!"陈马上说:"你怎么不参加呀?我是报考郑州行政干部学校后被分配到银行工作的。"接着她又讲:"郑州行政干校马上又要招生了,你去报考吧!"听后,我先是高兴,但马上又觉得灰心。因为我已弃学多年,肚子里空空的,拿什么去考?  相似文献   

3.
那些有关我的身世,被他隐藏在每一个相遇里面,其实若是我懂,早就能看得出来,但是缘于走得太近,所以,只看到了他的微笑与体贴,却忘记了问一个为什么。一学校离我家很近,走过胡同,穿过马路,然后往右拐就到了。那个时  相似文献   

4.
苦衷     
侯德云 《可乐》2008,(10):57-57
我心情挺好,像大街上的阳光。我在阳光里穿行,过了新华书店,是两洞桥,再左拐,就是火车站。我要去接个人——热恋中的女友。我们一个星期没见了,想得慌。她今天出差回来。她在电话里告诉我,这次回来,要告诉我一个好消息。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10,(1):11-19
在华盛顿广场西边的一个小区里,街道横七竖八地伸展开去,又分裂成一小条一小条的“胡同”。这些“胡同”希奇古怪地拐着弯子,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回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一种优越性:要是有个收账的跑到这个街上,来催要颜料、纸张和画布的钱,  相似文献   

6.
好朋友风波     
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她叫潘程婧,我俩同住一个寝室,一起生活、学习了三年,每天形影不离的。人家都说我俩是亲姐妹,我不管有什么秘密都告诉她,快乐与她一同分享,零食也一同分吃,香得很。  相似文献   

7.
我和梅去学车,在驾校里与一个女学员聊天。当那女学员知道了梅的姓名后,夸张地大叫:"呀,你就是梅啊!我知道你,你婆婆家和我妈家住一个胡同,我妈常跟我说李姨家有一个很孝顺的儿媳妇,李姨整天夸儿媳妇好。"  相似文献   

8.
牵手     
黄世玫 《老友》2012,(7):43-43
那天晚饭后,我对老伴说:“咱俩到外面走一走吧?也好消消食。”老伴欣然同意。于是我们出了门。马路上,车来车往,我一把拉住了老伴的手.紧紧地握在我的手心里。我俩站在马路边,左右张望,伺机而过。老伴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让我紧紧地握着她的手。过马路时,我还挽住了她的胳膊。我们过到马路对面,在一个休闲公园里漫步。  相似文献   

9.
李其志 《老友》2011,(6):39-39
那天深夜,我坐在警队门口的板凳上,仔细地擦拭皮鞋,作外出执勤前的准备,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告诉我,晚上冷空气将会来袭,让我外出时加件衣服。我在电话这头正感觉有些奇怪:平常都是母亲不厌其烦地充当我的"天气预报员",怎么今天突然换成父亲了?父亲接着说:"是你妈让我给你打电话的,她担心她打给你,你会发脾气。"听着父亲的解释,我的心猛然间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相似文献   

10.
正胡同里一起长大的孩子都叫发小,我与树根真是系屁帘时一块和泥,一块抓土攘烟长大的。他母亲我叫刘婶,和我母亲一起挑活。树根是刘婶的跟屁虫儿,刘婶不能把他一个人扔家里,正好,我俩有伴儿了。  相似文献   

11.
相伴到永远     
老伴支持我“爬格子”,那要从我俩结婚时说起。婚后不久,她就被我执著于文学创作的精神所感动,也许是爱屋及乌吧,对我的写作备加关心。那时我俩的工资加起来不过80多元,还要赡养双方的老人,经济上的拮据是自然的了,常常入不敷出。她见我利用公家的废表格翻过来抄写稿子,就一次到商店给我买回10本稿纸,足足够我用1年的,而她中午的饭盒里常常只是窝头和两块咸菜。爬格子的人都有熬夜的习惯,我当然也不例外。开始时,她劝说我几次,见无效果,就改变了方式。每晚她在临睡前都做好两个荷包蛋放在炉台上,并千叮咛万嘱咐:“光熬夜身体怎能受得了,感到…  相似文献   

12.
张桂英 《老友》2015,(2):40
拿着婚纱影楼的开业传单,我和老伴到影楼探听究竟:是不是有老年夫妇来拍婚纱照?离影楼还有几步路,我俩就听到了里面叽叽喳喳的说笑声。来到门口,我俩看见影楼大厅里面人头攒动,门外不断有人往里进,前来照婚纱照的居然大多数是老年夫妇。他们大大方方地当着大家的面化妆,在摄影师的指导下像模像样地摆姿势……我畏缩不前的心理此刻荡然无存,和老伴商量后决定:这婚纱照,非照不可!过了一星期,终于轮到我和老伴  相似文献   

13.
名叫"二店"的副食店 在禄米仓胡同的西口有一家副食店,人们都叫它二店,为什么叫二店呢?没人仔细研究过,但我觉得它和路南赵堂子胡同西口的那家副食店有关,因为它叫一店,从名字上看,它们就像邻居家的老大和老二一样,应该是所属权一样的兄弟店铺.这两家副食店,我都去过.一店好像比二店大些,东西多些,但因为离着家远,所以最常去的还是二店.二店的经营范围要比小铺儿全得多,除了油、盐、酱、醋、咸菜、挂面、烟酒、肥皂外,还出售鲜鱼、鲜肉、时令果蔬等.我跟妈妈去二店主要就是买肉、买鱼和买各种调料.上世纪80年代末市场已经逐步开放了,靠西的半条禄米巷都变成了自由市场,各种蔬菜、水果在市场上就已经能够买到,这也不得不让二店增加了更多商品.不知何时二店的门口多了一个卖美式炸鸡的小摊,一个大大的玻璃罩里摆放着一只只炸得色泽金黄的大鸡腿,在灯光的照射下,鸡腿显得更加焦脆蓬松,尤其是刚出锅时,炸鸡的香气四处飘散,触动着来往行人的味觉.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2月中旬,本文作者有幸应邀先后出席"全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理论研讨会"和"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这段出席会议的日子里,我俩一有空便会情不自禁地怀念和议论起德高望重的朱旦华老大姐(注:早年,陈干群从北京出差回江西时,曾看望过朱大姐和方志纯两位老前辈,刘勉钰则多次采访过朱大姐及其家人)。朱大姐是在不久前走完百岁人生历程而离别了我们的,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她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遗嘱"更证明了,她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共产党员,是一位无愧为当今和后代光辉榜样的革命者。  相似文献   

15.
我爱她辨识度极高的脸,爱她出神入化的演技,爱她一马平川的身材,爱她花红柳绿的情史……某一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聊得正嗨,她脑袋一热,说:"我要是个GAY,意淫对象肯定就是张曼玉,或者像张曼玉一样的女人。"我盯着她的猪腰子脸看了好一会儿,恨恨地说:"你说你这人……喜欢别人不行啊,为什么非要和我做情敌7”是的,我也爱她,这个干瘪得像粒秕谷的老女人。  相似文献   

16.
西廊下2号     
郝一星 《社区》2005,(3):56-57
在北京住了快50年了,几乎一半的岁月是在西廊下2号度过的。西廊下的岁月已随风飘逝,我却始终难以忘怀那些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日子。那是我青少年时代的一张光盘。少年时的许多记忆都浓缩在了那里。西廊下位于四九城内,在阜成门和西直门之间。从阜成门进来往东大约走几百米,快到白塔寺路北有条胡同,叫宫门口,顺宫门口往北不远,抵住东西一条窄路,这条路叫葡萄园,路北有几条南北向的胡同,当间的一条就是西廊下。这条胡同笔直,中间有条向东折去的胡同叫中廊下,通过去就是东廊下胡同。顺西廊下走到最北头,胡同呈U字型西折,和福绥境胡同相连,西…  相似文献   

17.
小店避雨     
雨“噼哩啪啦”地下着。看这阵势,跑不了几步就会被淋成“落汤鸡”。还是先找个地方避避吧,于是,一头扎进路旁的商店,屋檐伸出很宽,已经躲了好几个人。这会儿,原本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成了“患难之交”,大伙儿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突然,背后响起一阵怒吼:“堵门口干嘛?我怎么做生意?”回头,只见一位姑娘双手插腰,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大家无奈地望着大雨。不久,传来了另一个声音:“大家来我这吧!”循声望去,是旁边的一家小店。店不大,店里一位二十左右的小伙子向我们招手。我们跑了过去,小伙子坦然地笑:“店小了点,但可以站几个人。”顿时,小店…  相似文献   

18.
王小柔 《可乐》2011,(8):52-52
赵文雯一早狂砸大铁门。我惊醒之后第一反应是赶紧吸鼻子大口喘气,看了看屋里,没着火痕迹,才放心地去开门。这赵姓女子神色慌张:"我车牌没了!" 我揉着眼睛放她进来,边走边说:"车牌是什么?丢了东西得找物业啊。"突然,赵文雯蹿到我面前,双手抓着我的肩膀使劲晃悠:"你的车呢?"她一提醒,我立刻醒了大半。两个女人狂奔下楼。  相似文献   

19.
她在超市门口卖糖炒栗子。好几次,我经过那里时,她都站在摊位前,忙碌着招呼顾客。有一回,我买栗子,瞥见她靠在一旁的拐杖,再看她的腿,才发现她有些残疾。她的拐杖,靠着墙。拐杖头是皮革制的,里面鼓鼓囊囊,塞满海绵。我见过许多类似的拐  相似文献   

20.
京根儿 《北京纪事》2014,(11):27-29
可能因为自己就是个普通百姓的缘故,所以一直很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希望把这最为普通的百姓生活传达给您一种普通的惬意与欣慰。认识刘老师还是通过一篇文章《电话里的爸爸》,文章中那位很会管孩子的"孩子王"便是她,一个热爱北京的北京老师。和我一样,她也是北京的根儿。小酱房儿胡同,儿时最珍贵的记忆听说我经常写关于北京文化的散文,她找到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