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要考虑事物的量变过程,首先需要对事物的量进行分析,而量同时具有内涵量和外延量两种内容。黑格尔认为,外延量是指“广量”,内涵量指“涤量”或“程度”。(参见《小逻辑》第225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是这样运用这两个概念。他把“工作日的延长”称为“外延量”,把“劳动强度”称为“内含量”。(参见《资本论》第1卷,第449页)内涵量直接决定事物的性质,是与质直接相关的量。而这种量一般又很难用精确的数字来表示。比如,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国家的法制水平,上层建筑的完善程度,以  相似文献   

2.
童示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2期发表对拙文《“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能否定》①的《质疑》,有助于我们对事物发展动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现拟作以下几点答辩。(一)《质疑》认为,拙文仅仅肯定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而否定“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矛盾”,“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僵化”。相反,《质疑》肯定“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矛盾”,倒“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僵化”。  相似文献   

3.
王峰明  王璐源 《学术研究》2022,(3):29-35+177
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文本来看,首先,既不能把经济学的“两条道路”都看成是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也不能把第二条道路仅仅看成是古典经济学的道路和方法。因为第一条道路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这是研究过程;但第二条道路则相反,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这是叙述过程。若没有第二条道路,任何经济学都无法立足于本质和规律对事物做出解释和说明。其次,既不能认为马克思拒斥和否定第一条道路,也不能把两条道路绝对对立起来。因为若没有第一条道路,就无法透过事物的现象表层揭示和把握深处的本质和规律。在此意义上,第一条道路为第二条道路奠定了唯物主义原则和基础,二者共同构成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基础。最后,不能认为第一条道路的“抽象”是包含了经验内容的“特殊”,因而是与现实事物相联系的;而第二条道路的“抽象”则是排除了经验内容的“一般”,因而是与现实事物无关的。因为任何抽象,无论其抽象的程度有多高,都是对现实事物的体现和反映;特别是,抽象程度的差异本身就是对现实事物发展程度的差异的体现和反映。  相似文献   

4.
张凌云同志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能否定》①一文,(以下简称《张文》)从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角度,将同一性和斗争性之相对绝对命题的争论引向了新的深度。阅读之后,颇受启发。但是我们认为《张文》的观点只向辩证法的深度迈出了不彻底的一步,因而仍有片面性。张凌云同志在文首指出:“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对“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深化,从方法论上理解这并不错。但是文章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上作出结论说:“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命题,是不能否定的。”则片面了。我认为:矛盾的动力性既然在自身的深化中最初  相似文献   

5.
孙伟民 《中文信息》2013,(8):160-160
卡夫卡的作品中存在着普遍的父亲形象,最能体现的是创作成熟的“三部曲”《司炉》《变形记》例决》,其中都赋予了“父亲即上帝”的内涵。随着卡夫卡作品中的主人公走向社会,相应的父亲的形象就演化为各种各样的绝对权威事物,这些作品中无不凝聚着卡夫卡对这个荒谬世界的深刻认识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6.
先来说问题的提起。 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开始,是文学的第一代。中国古代诗歌的第一部总集——《诗经》,标志着诗歌发展的成熟程度,它的内容的丰富和强烈现实主义精神、艺术的绚丽多彩和赋、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都说明诗歌发展的长河已经浩浩汤汤,蔚为大观。但是,在几乎所有的文学史著作中,从《诗经》到《楚辞》,在“风”、“骚”之间,大都是一段诗歌发展的空白。而在约三百年的诗歌空白时间中,则填补以“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似乎真的如孟子所言:“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先秦诗歌与先秦散文是以数百年为时间段落轮替发展的。或者象李维《诗史》所说“诗学中断,寂寞且数百年。”如果真的如  相似文献   

7.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它們的相互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辯証法。”毛主席在《矛盾論》中全面地阐述了这个問題,我們学习《矛盾論》时,自然应当首先把这个問題学好。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对性这个問題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說,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終的矛盾运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說,世界事物尽管千差万别,但它们都存在着矛盾,沒有矛盾的事物是絕对不存在的。自然和会社各种事物都存在矛盾,因而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它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揭示自然界各种事物自身的矛盾规律;以社会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  相似文献   

8.
在形式美诸规律(如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多样统一)中,“多样统一”是非常重要的,而参差美又是“多样统一”中最常见的一种。古今中外有许多哲学家、评论家认为参差不齐是事物表现形式的普遍规律,反映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孟子》云:“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王夫之《周易外传》从事物的联系和运动发展中看到:“乾坤立而必交……参伍不容均齐。”刘大櫆《论文偶记》  相似文献   

9.
论主流     
<正> “看主流”是毛泽东同志从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方向、前途方面,揭示事物联系的普遍本质和特征,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实际工作的辩证法,而提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论》)但是,统一的事物内部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并不是等同的、均势的,而“总有个主,有个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50页)这就决定了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事物  相似文献   

10.
学术论坛1981年第6期发表了娄永清同志的文章《唯物辩证法规律新议》(以下简称《新议》),读来启发思想,颇受教益。但文章中对新陈代谢规律及其与肯定否定规律关系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文章“不赞成”哲学界流行着的“认为新陈代谢只是肯定否定规律的一个侧面,而不是一个有独特内容的普遍规律”的观点,认为新陈代谢规律是与肯定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并列而且“有着原则的区别”,同为对立统一规律的“派生规律”。其根据有三: 首先是“内容上的区别”。文章说:肯定否定规律的任务是“揭示事物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路线”,而新陈代谢规律的任务是概括出“新旧斗争,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实在内容”。肯定否定规律只揭示事物发展的路线吗?不是的。这一规律不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路线,而且揭示了新陈代谢的根本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对事物中过时的、腐朽的东西的否定,事物的否定,即是从旧事物到新事物的根本性质变。第二,事物的发展,在于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矛盾性,而事物内部本质的差别,即对立的最根本内容是肯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 荀子身处大变动的春秋战国时代,他对事物的“变”作了多方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超前人的思想,可以说是对前人思想的总结、继承和发展。“变”为天地之道在荀子之前,先秦思想家也承认事物的变化和运动,并作了不少论述。但这些变化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缺陷。其一,属于循环论的变化观。《易经》所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卦》九三爻辞),《老子·二章》说的“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孟子·公孙丑下》说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邹衍说的“五德终始”(参见《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12.
“变”是《易传》美学的精髓。《易传》认为美是在事物的变化中产生的,没有事物的变化,就没有事物的美。“在天成形,在地成象”,都是由于变化。天地混一,就不可能有天地万物之形象,从而也就不可能有天地万物的形象之美。《易传》的美学思想与它的哲学思想相适应,认为美一产生于事物之“杂”,《系辞下》所谓“物相杂,故曰文”;二产生于事物之动,《系辞上》所谓“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天下事物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阐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篇构想密切相关.“逻辑与历史的一致”的原则有两个层次的意蕴:理论叙述的先后顺序与经济学范畴所表现的关系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一致的;经济思想的成熟程度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程度.“从后思索法”意在提醒人们:要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处,“俯瞰”较为低级的历史进程.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与猴体(低级)和人体(高级)的关系是有差别的,不能混同.马克思在自己著作中运用的叙述方法并不只限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核心命题在于指明:资本是劳动产品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的产物.“抽象”在思维中上升为“具体”的过程, “理论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典名剧《西厢记》从古到今,出现了诸多版本。“董西厢”是第一部彻底改变《会真记》主题命运的文学作品,“王西厢”则将“西厢”故事推上古代文学艺术巅峰,而“石西厢”的成功在于继承和发扬了董、王《西厢记》具有的、而我国戏曲史上较少自觉到的戏剧意识,完善了我国戏曲从抒情诗向现代戏剧的转变。从《会真记》到“董西厢”到“王西厢”再到“石西厢”的发展演变过程,是“西厢”故事从传奇逐步过渡到戏曲的过程,是我国戏曲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我国戏曲文学的戏剧意识从自发到自觉、逐渐被唤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国内学术界学人的心目中,能动性仿佛仅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认识论辞典》)其实,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能动性是指事物内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存在于事物内部,引起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能力。当我们讲事物的“自我运动和发展”,“世界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和发展”时,就是承认一切客体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的文言小说,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一为传奇体,一为笔记体,或者借用纪昀的概念,一为“才子之笔”,一为“著书者之笔”。笔记体成熟于魏晋南北朝,以《世说新语》、《搜神记》等为代表;在宋、清两代又取得长足的进展,《阅微草堂笔记》是其中的佼佼者。传奇体成熟于唐代,宋以后偏重智慧与伦理的上层知识分子,一向冷落传奇;清代的蒲松龄以其强度极大的“孤愤”和非凡的想象才能将传奇体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客观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作为反映客现实践的认识过程也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写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事物以螺旋形式上升,是否定之否定这一普遍规律的形象化的比喻。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斗争,使事物的发展从肯定到否定,在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的同时,它又孕育着否定自己的因素,经过斗争进而否定了自身,这就是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变化一般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艺术规律的概念和体系构成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规律就是指事物产生、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指出黑格尔这样一种“活的思想”:“规律的概念是人对于世界过程的统一和联系、相互依赖和整体性的认识的一个阶段。”还强调说:“规律就是关系。”①这就告诉我们,要把握某一事物的规律就必须深入到该事物的诸种关系之中,研究该事物产  相似文献   

19.
和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判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样,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发难以来,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也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程,有一个不断加强理论建设、渐次走向成熟、逐步摆脱作成人文学附庸的历程。 1 在五四以前,封建的“三纲五常”长期禁锢着古老的中国,也禁锢着广大少年儿童按照年龄的特殊需求接受新鲜事物。什么《三字经》、《千字文》、《圣喻广训》之类,无非要孩子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封建的“圣贤道理”来“统辖茫无所知的儿童”,其结果只能使儿童们“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地丧失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外因究竟怎样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由《争鸣》一九八二年第二期节录发表。 毛泽东同志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矛盾性包括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斗争性说的是对立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同一性说的是矛盾双方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以及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