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与恶的关系是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一般来说,善总是战胜恶.但是,<人言可畏>却告诉我们,恶有时也能战胜善.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产生于“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恩格斯:《波斯与中国》)的清王朝“乾隆盛世”。所谓“盛世”,只不过是这个逼近死亡的封建社会在覆灭之前的回光返照而已。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透过“回光”照出贾府这个末世缩影来,在这缩影里又典型地再现了大观园这聚集冲突的旋涡,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刻划了富于反抗精神的不屈女奴们,塑造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的典型形象。晴雯这个形象,在作品的矛盾冲突中,所居的地位不及宝玉和黛玉,然而,她的反抗所立足的阶级地位和本质意义,却高于他们,超过了他们。在“河清海晏”所掩盖着  相似文献   

3.
"于无声处听惊雷"!——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一九三四年"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写的"《无题》诗中这一名句,气势雄浑,发人深思;同时也标志了鲁迅后期诗歌的写作背景、革命灵魂和艺术风格.是的,鲁迅写诗,决不是一般文人的风雅余事,特别到后期,他的诗是与革命战士一道冲锋陷阵,与他的英雄业绩一同闪光发热的.可以说,每首诗都是在"无声"的暗夜中,用血与火熔炼铸造的"诗的惊雷".  相似文献   

4.
“红旗指引我们迎风斗浪,三大革命百炼成钢。”以共产党员、知识青年方华为代表的靠山屯的一代新人,高举战旗,英勇地冲杀在三大革命斗争的第一线,象一把革命钢刀,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大风大浪中越磨越锋利。这就是话剧《山村新人》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生动的斗争图景,向我们揭示的革命主题,从而谱写了一曲用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5.
6.
在20世纪初世界潮流的汹涌激荡中,西方话剧以迅猛之势登上了中国戏剧舞台.作为"舶来品”,中国话剧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受到外国戏剧的深刻影响.因此,学术界对中国话剧" 影响源”的研究,长期以来也大都将眼光放在国外,尤其是致力于探讨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奥尼尔、高尔基、契诃夫等对中国话剧的影响.从中外比较研究的角度,深入考察中国话剧在外来影响与民族现实生活的双重作用下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固然是重要课题,但是,如何看待中国话剧的发展进程与传统戏曲的审美联系, 并对此进行深入、切实的系统研究,却一直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现在,胡星亮教授的新作 <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的出版对这一重要的学术课题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填补了中国戏剧学的一个空白领域,也深化了20世纪中国戏剧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话剧团创作演出的五场话剧《九龙滩》,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剧目,是一出主题鲜明,具有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的好戏,上演以来,受到广大工农兵的欢迎。它反映的是四川乌蒙江天险航道建设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通过赵志江这个具有高度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英雄形象的塑造,深刻地阐明了这样一个主题: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应该以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武装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无产阶级文艺百花盛开。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的热潮中,在纪念毛主席的划时代的光辉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三周年的日子里,延边话剧团继移植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红灯记》之后,又把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移植成朝鲜语话剧,同延边各族广大群众见面,受到了热烈欢迎。这是延边话剧团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用朝鲜语话剧移植革命样板戏的又一次大胆尝试,是为延边话剧舞台谱上了新篇章。朝鲜语话剧《智取威虎山》,对朝鲜族人民学习革命样板戏,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朝鲜语话剧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聊城大学赵润生、马亮宽教授合著的《直隶惊雷——辛亥革命在京津冀》一书于2011年7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和河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属于全国政协和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策划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图书项目。  相似文献   

10.
1978年11月,在关系中国命运大转折的那次重要会议召开前夕,由上海工人宗福先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突然晋京演出,而且盛况空前,在当时沉寂的文艺界掀起波澜,奏响了震撼人心的最强音。26年后,人们才得知:这一切都是胡乔木同志奔走京沪两地潜心运作、推动的结果。1978年5月,粉碎  相似文献   

11.
读过王忆惠同志的长篇小说《眷恋》后,那些年青钻井工人的形象,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地站到我的面前。小说《眷恋》是成功的。成功的原作为话剧的编导提供了基础素材。但从小说到话剧,还要进行艰苦的再创作。 山东省话剧团改编、演出的话剧《眷恋》,人物形象比之于小说更集中、更凝炼了。并且借助视听手段,发挥舞台艺术的特长,取得了小说无法取得的效果。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动情。一场演下来,掌声不下二十次。在今天影视充满屏幕的情况下,这是可喜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 翻译充分——评英若诚英译话剧《茶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译文评价的标准。文章以此为出发点,从译文文本的功能,译入语受众的情况,译文文本被接受的时间、地点、传播媒介及其产生与被接受的动机等方面,试评英若诚英译的话剧《茶馆》,并认为其采用了灵活的翻译方法,达到了既定的翻译目的,是话剧翻译中的典范之作。从目的论出发探讨译作的成功之处,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翻译行为的性质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于话剧《于无声处》,报章杂志曾经发表过大量的评论文章。只是近来论坛渐趋沉寂。我想,既然《于》剧是一位青年作者献给人民的硕果,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戏剧艺苑中开放的第一技新花;那末,从戏剧艺术的创作规律上对它作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帮助作者揭出包孕在这艺术实践中的某  相似文献   

14.
《于无声处》是一出艺术地再现一九七六年清明节前后,天安门广场革命群众运动的历史壮剧。剧本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真实写出了周总理与广大群众之间血肉相连的深切情感,讴歌了同“四人帮”作英勇斗争的时代英雄,鞭策了出卖灵魂的无耻丑类,把中国各阶级和各种政治力量在这场斗争中的面貌,以及这场斗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悉德·菲尔德曾对戏剧性结构作品的开始部分提出这样的任务:应该向你的观众或读者介绍三件事:(1)谁是你的主要人物;(2)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亦即故事讲的是什么;(3)戏剧性情境是什么,亦即围绕你的故事的戏剧性情况是什么。本文通过在《雷雨》中寻找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来分析第一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文明戏(也称早期话剧)的研究,历来是中国话剧史乃至近代文学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领域,而且是难点。所说薄弱,较多的是史料的搜集、回忆录和描述性的研究,而缺乏更综合更深入的论析。所说难点,一是资料散佚难寻,加之文明戏多实行幕表制,  相似文献   

17.
<正> 对比,作为一条艺术手段,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运用着。作家为了揭示出隐藏在情节里面的本质,显示出作品的思想倾向性,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一手法。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说过:“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什么损害的。”恩格斯所说的“对立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人物之间的彼此对比。《红楼梦》的作者在运用对比手法方面较之其他作家更胜一筹。我们不揣谫陋,试就《红楼梦》一书的对比艺术,进行一下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阿瑟·密勒剧作<撒姆勒的女巫>描述"指认女巫"事件,对愚昧野蛮、荒谬绝伦的宗教制度批判,展示了社会风俗的悖谬与荒诞.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丙辰清明前后,充溢在我们伟大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和八亿人民心中最悲痛的悼念与最愤怒的声讨。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广场,百万群众在花潮诗海中,悲泣,锄伤,声讨,呐喊……。这里既是悼念周总理的灵堂,也是讨伐“四人帮”的战场。那一首首铿锵有力的诗词,是深情的悼词,也是战斗的檄文,它们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心头的  相似文献   

20.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一篇奠基作品。它写于1935年,发表在1936年6月出版的《光明》创刊号上。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从我国东北伸向内地,国民党反动政府开门揖盗,沦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在受难中觉醒,革命斗争正向新的高潮发展。作者选取了黑暗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