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省思与理论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纪之交的西方理论界,“理论终结论”此起彼伏,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回应。他通过对当前的文化理论兴衰的全面的诊断和清醒的审视,指明“政治失忆”和“政治失败”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后现代理论把宏大、严肃的涉及到人类终极关怀的政治问题换成了人类琐碎的生活形式,结果在面对人类根本性问题时显得软弱无力,因此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真正走向终结的是“后现代理论”,理论自身并未终结。伊格尔顿认为理论的重建必须重视后现代主义所逃避的道德、价值、真理等宏大问题,以伦理学为新起点,遵循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与社会主义传统,在反思中保持批判的姿态,并且指向政治实践行动。  相似文献   

2.
该文在讨论伊格尔顿的几部主要著作及其批评思想的主要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伊格尔顿的思想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他的批评视角基本上是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理论,从社会物质关系诠释文学和文化,并注重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二阶段,受路易·阿尔图塞反人文主义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影响,试图建立一门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文本科学”;第三阶段,仿佛回到“文化与社会”的问题框架,但是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基本形成了他自己的“文化政治批判”理论,伊格尔顿的思想历程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乃至整个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国内相关教材一般将英国理论家伊格尔顿定位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对其文艺思想的研究局限于文学生产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及政治批评理论,但这些基本上是伊格尔顿早期作品的理论内容,不能反映伊格尔顿思想的全貌.此外,教材对有关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较少,教材内容存在滞后、单一、雷同之弊端.教材定位的局限性势必影响研究视界的多样化发展,学界对伊格尔顿近期学术动向尤其是文化理论的研究不够充分,虽然讨论了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但是缺乏系统考察和理论重视.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理论界,反理论之声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伊格尔顿的近作《理论之后》是对这种反理论的一个回应,其目的不是宣判理论的死亡,而是通过对文化理论的深刻反思探询当前文化理论陷入困境的原因,并试图超越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为文化理论寻找出路。他认为文化理论必须重新进入现实,必须对人类的道德、价值、真理等重大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并要对当代资本主义超出伦理限制的盲目发展和过度消费主义进行批判。《理论之后》对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当代的文化理论和美学理论应该充分关注中国的现实,尤其要关注在社会急剧转型中处于边缘地位、社会底层和少数民族族群人们的文化生活、价值转变、情感需求和文化尊严,为边缘和弱势群体及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争取合法性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背道而驰,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以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迎接挑战,旗帜鲜明地从文化政治批判视角切入后现代主义论争,将后现代主义的起因归结为20世纪60年代激进运动的失败,并从后现代主义激进姿态中看到其保守本性: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犬儒主义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的表现。于是伊格尔顿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批判,主张回归社会主义宏大叙事。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清算后现代主义思潮,也是中国学术界在移植后现代主义时必须做的工作,因此特里·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6.
学界近年来对《理论之后》之“后”的探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语境问题.“理论之后”并非对经验研究的强调和对理论思辨的纠偏,而是在深层结构上呼唤政治.理论把注意力转向其他学科,并不是要遗弃文学,而是试图找到一个外在于文学的、能够摆脱意识形态的着眼点来审视文学,并试图成为阿尔都塞所设想的、与意识形态相对立的科学.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中似是而非的态度是摆脱知识(理论)和信仰(意识形态)二者间悖论状态的一种尝试:文学理论需要站在意识形态外面来反观文学这种意识形态.假如把意识形态比作地球,把“科学”比作杠杆,把伊格尔顿比作阿基米德,他要撬动地球的“阿基米德支点”依然来自于地球,这是一个悖论.伊格尔顿的尝试实为一种文本生产,中国学人要从此讨论中吸取教训,在我国的特殊语境中关注文学自身的审美和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概念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社会的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清理和反思,在其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并且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在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灌输”理论为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其科学性可概括为:灌输目的的人民性、灌输内容的先进性、灌输客体的全面性、灌输方法的实践性。创新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灌输"理论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注意教育目标的明确性与现实性、教育内容的先进性与生动性、教育方法的"反注入"性与实践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麦克莱伦的批判课程理论注重学生批判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并以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他以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弗莱雷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价值、课程决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研究方法作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当代的课程研究话语,同时也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关系密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公共性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学理支撑,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手段必须围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个性理论既有深刻的理性内涵,又有丰富的实践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此做过深入的阐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个性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必修的政治理论课之一,但是,目前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不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理论思想方面的兴趣相对降低,一味追求实用,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以,只有梳理好存在的各种矛盾,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但它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伟大理论.20世纪末期,中国民众内心对邓小平理论的认同,构筑了中国人民新的信仰体系,奠定了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人民指导思想地位和实现邓小平理论合法化职能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后殖民理论的知识谱系,后殖民思想大体可以分为殖民主义批评(反军事殖民)、新殖民主义批评(反经济、政治殖民)、后殖民主义批评(反文化殖民)和内部殖民主义批评(反少数话语殖民)四个阶段。探讨了后殖民理论与后现代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民族主义理论有密切的渊源关联,以及存在诸多异差之处。分析认为:后殖民思想在中国的"理论旅行"既取得一定的文化反响,引起中国文化界一度的批评热潮,然而因为理解的偏颇和某些学人的剑走偏锋,又出现一些歧误偏差。  相似文献   

16.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其存在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作过精辟论述;中国共产党建党以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抑或在改革开放时期,都为探索与保持党的先进性进行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它在中国走红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移植西方学术界的话语.在这个热点当中,新马克思主义是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论域.与一般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的是,戴维·哈维研究后现代主义的著作,既没有走思想批判的道路,也没有走文化批判的道路,而是坚持从政治-经济批判的经典思路,得出了全然不同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年来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学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面向新世纪 ,全党要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9.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俄国形式主义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重点梳理俄国形式主义与庸俗社会学文论二者之间论争的文化、历史、政治背景以及论争的核心问题: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这场论争引发巴赫金尝试将二者结合,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诗学,启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续探索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对话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