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澳门文学的四种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文学在发展历程中有四种文学传统:中国古、近代文学传统,中国新文学(现代文学)传统,中国当代文学传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本文结合澳门文学发展状况和澳门作家创作倾向,探讨上述四种文学传统对澳门文学发展的浸润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常江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35-39
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学历数千年发展,成就斐然.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在创作中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些相对稳定并不断延续的特征.这些特征又形成为古代旅游文学创作的诸多传统,即重游传统,重人传统,政治传统和与民同乐传统.  相似文献   

3.
老舍文学世界的构建与五四文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兴泽 《东岳论丛》2003,24(2):127-131
老舍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老舍在新文化运动中成长 ,接受了新的文化和文学信息 ,实现了人格精神的现代性转变 ;其文学世界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都与五四文学传统保持密切联系 ;老舍发展了五四文学传统 ,为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大江健三郎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荣膺者.研讨大江文学的思想特质,无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大江文学中的性问题.而将这一问题置于日本艳情文学传统的语境下加以审视,无疑会加深我们对大江文学的特色和价值的认识.一、日本艳情文学传统一瞥扶桑之隅的传统日本文学的真髓在于非政治性的个人艺术体验.日本古典文论和相应的重要文学传统大致可分为真言、可笑、衰怜、物哀怜、艳情、余情、幽玄、有心、寂、意气十大类,间或互有交叉.享有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之誉的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可说开拓并确立了日本:“艳”(情)文学传统.这一文学传统的基本精神和旨趣在于以玩赏的姿态咏叹男女之间的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文学的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给文学带来巨大影响.网络文学一方面和传统文学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它扩张了文学的话语权,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创新了文学的题材体裁,客观上扩大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共享空间,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其特立独行的"非主流"创作状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创作追求,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而集中出现的两大趋势,是网络文学在新的社会形态下对传统的有意识的逆反和消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大学校园文学与新文学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大学校园文学是新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校园文学批评为新文学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也为新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校园文学创作具有融合古今中西的特征,明显区别于校外文学的易于偏向一端,对新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而大学校园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也影响到大学整体的文化氛围,又为新文学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新文学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传统虽然以平民文学为主流 ,但贵族文学以《楚辞》发其端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独立 ,提高了中国文学的审美品格。作为异端文学传统 ,在文学发展中起到了先锋文学的作用 ,与平民文学一道 ,创造了中国文学的辉煌。贵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资源 ,有助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提高文学的审美品格 ,以培育我国现代高雅文学  相似文献   

8.
李存 《中州学刊》2012,(3):199-203
媒介的发展变化深刻影响着文学形态的演变,在以互联网、无线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短信、微博的广泛应用直接促成了微文学的产生.这种字数在140字以内、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特征的新文体,可以用渲染、诙谐、狂欢、哲理的方式抒发情感、愉悦身心、释放本我、超越自我,具有鲜明的文学属性.它所具有的传统文学特质和新媒介属性,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网络文学等其他新媒介文学样式的弊端,为新媒介技术和传统文学品质的交汇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有助于推动文学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审视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到,在其演进的历史中形成了相应的文学传统.在现代理性精神的烛照下,经过对传统经验的选择与改造,实现对传统的承传与超越,中国现代女性作家逐步形成了体现新的文学价值观念的新文学传统.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新传统的建构,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体现在多个层面上:其一,女性自我表现:从自叙传到“精神创造传统”;其二,性爱书写和文化/人性层面的现代转型;其三,创作方法上形成占主导地位的写实传统.  相似文献   

10.
张金梅 《学术论坛》2005,(8):153-156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与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谱系.可是在晚清至"五四",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却和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交织在一起,并最终"大河改道"式地确立了现代汉语语境的"文学"观念,实现了由中国传统文论之"文"向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谱系的全面切换.在"文"向"文学"转换的进程中,阮元、刘师培、章炳麟等国学大师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论"文"的总结;而梁启超、王国维等则分别建立了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超功利的审美型文学观,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有批判与摒弃,也有发掘与继承.胡适所代表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并非单向度的西方影响的产物,而是中国传统脉络与西方进化论交汇、融合的结晶.五四斯文学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重新估定传统文学的价值、整理国故、梳理白话文学史与发掘民间文学,是新文学阵营向传统寻求支持的重要举措.鲁迅与郭沫若等作家的创作乃至人格中都表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新文学作家不可能切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只会借鉴外国文化重新认识传统,进而以融会中外的个性创造来充实与发展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杨明明 《浙江社会科学》2012,(2):121-125,159
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急剧转型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进程.面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有着深厚传统积淀的现实主义文学并未如某些批评家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而是勇敢而顽强地克服了自身的危机,完成了从封闭、机械、单调的艺术模式向灵活、开放、多变的艺术形态的过渡,在保持了传统思想维度的同时,沿着传统型、隐喻型、另类文学和后现实主义四个轨度开始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与"现代化"相互抵牾、碰撞,成为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母题."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反传统"的历史印记,但"重估"是现代作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化"再次遭遇"传统"的挑战,文化和传统问题随着‘寻根文学'的勃兴而进入作家、批评家视野.90年代,"现代化"遭到质疑,文学发生了转型.面对挑战,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当代文学家们仍充满信心,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创造独具特色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14.
张伟 《兰州学刊》2010,(4):133-136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博客文学的出现和流行是对传统文学观念和经典文学创作模式的颠覆,也是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种突破,它正以它特有的自由性、开放性和娱乐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众参加进来,因而对博客文体进行文本特征分析在当下的语境中有着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仫佬族文学的发生和形成,离不开仫佬族传统文化的培育;而仫佬族文学的发展和提升,又必须打破仫佬族传统文化的局限和困扰,实现仫佬族文学传统格局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陈伯海 《河北学刊》2007,27(5):100-102
陈伯海认为,中国文学传统形成于一次次转型之中,转型并不脱离传统的建构,而是传统演进的重要表现。朱德发认为,在中国文学向现代的转型中,更应当关注文学内容的转型,同时明确文学转型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学样式都发生了转型。姚文放探讨了文学传统转型的内在机制,认为文学传统常常在不同时代的接受、阐释和再创造中发生偏离和变异,文学的发展就是在传统的转型中完成的。方忠认为,中国散文到五四时期发生了重大艺术转型,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创作的主体意识、本体意识、流派风格、语言符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文学文本的特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本质.在文学翻译的描写性研究取代了传统翻译观后,文学翻译进入了文化的多维语境中.文学翻译不仅要传递原语意义,还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是文学翻译的内在要素,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生成条件.文学翻译创造性是以原语文本和以目的语文本为导向的交集,是"直译"和"意译"的统合,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要将两者统筹兼顾,并协调统一翻译过程中的隐性创造与显性创造.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数字人文发展迅猛.各种算法分析和量化研究已经进入语言学、翻译学、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未来发展前景可观.通过将文学研究置于数字人文发展的大环境中,就文学之算法分析和量化研究的主要发展进行历史梳理和现状分析,可以发现文学"距离阅读"的发展前景,及其对传统文学批评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当代巴蜀文学经历了一个新旧时代转换的历程.在现代文学这个历史阶段,巴蜀文学成就卓著;在当代文学中,一方面秉承了巴蜀诗歌的优秀传统,一方面接受了市场化年代的小说叙事,小说成就远不及过去.巴蜀文学的发展,关键在于作者的观念转换、个人超越以及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20.
宋代福建家族与文学研究一直为学界所冷落.本文着力界定了宋代福建家族与家族文学的基本概念,梳理了二者的发展概况,揭示了宋代福建文学家族及其创作的基本特征,由此勾勒中宋代福建文学家族与文学的来龙去脉和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