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5月中旬,在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的随行人员里,我又一次见到了他——法国总统的中文翻译吉尔·乌夫拉。我是14年前认识他的。1983年春天,密特朗总统访华前夕,法国总统府邀请一个中国记者组访法,本人乔列其间。乌夫拉是总统府请来为中国记者组当翻译的。他有~个中文名字:吴法儿。那年,他三十出头,又高又瘦,深逮的眼睛带着点忧郁。不过只要他一开口说话,记者组的气氛就会轻松起来,他喜欢“班门弄斧”,接受挑战,很是幽默,一次聊天,说到汉语里“妻子”的几种说法,他一口气说出了“爱人”、“老婆”、“夫人”、“太太”、“内人…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中国,真不知有多少现代智多星在“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台前幕后,纵横掉阔,各显神通。本文主人公王力,童年学业平平,早年扫街倒土,改革开放后曾任企业总经理。忽一日,肾恃管理传播略知一二,逐辞公职,创思波,开私立“中国智业”之先河。被社会誉称——“文革”前无忧,有虚;“文革”中有虚,无忧;“文革”后,经“而立”,过“不惑”,他长出了3个脑袋,最终却落了个绞尽脑汁,出借外脑。王力,一位摇羽毛扇的客座参谋,浙洒的“信息咨询专家、谋略家”。某日,他难得一闭,坐在“老板”台前,忆及他的45年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个“大家拿”袁也“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这句民谣流传已久。在端掉了“大锅饭”,不断强调严格管理的今天,“大家拿”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地方和单位的“拿”风基至空前盛行,到了非狠刹不可的地步。信手而取我拿你拿他也拿曾有人对城市中、小学生所...  相似文献   

4.
马克·罗斯维尔是个标准的加拿大青年,然而,马克却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多伦多上大学的时候,他就选择了东亚系的汉语专业。后来,他又争取成为加拿大派赴中国的留学生,来到了北京大学,主修中国当代文学。他为自己取了一个十足中国化的名字:路世伟,正好是“罗斯维尔”的谐音。在汉语的“读、写、听、说”中,大概“说”是最难过的一关了。为此学校请来了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他以教说相声‘夹演小品的形象化教学方式教留学生们说汉语,在教学过程中,丁广泉发现路世伟颇有中国式的幽默感,于是决。心…  相似文献   

5.
文摘     
《马可波罗游记》在意大利叫《百万》。这是因为马可波罗回到意大利后,念念不忘他在中国度过的岁月,在他讲中国见闻时,总爱用“百万”、“几个百万”、“几十个百  相似文献   

6.
俞孔坚,中国唯一的哈佛大学设计院博士。 1997年,他回国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把“景观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个当时在国内还不为人所知的新概念带回了中国。他的“土人景观”设计研究所,又是中国第一个融景观规划、城市设计、生态及人居环境为一体的设计研究所。在设计领域,能真正把生态环境和人的居住、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人屈指可数,俞孔坚是这一领域的带头人。“让现代设计再现历史” 俞孔坚 1997年回国后出版了《理想景观探源》一书,…  相似文献   

7.
在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阎维方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他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第一个来自新中国的博士研究生,又是该校第一个矿工出身的学生,还是……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研究生,还有一个“第一”是,在中国首批公费教育管理学留学生中,他第一个回到了祖国。“国家派我出国留学,学成以后回国服务,这是自然而平常的事情。”认为这是“自然而平常”的闽维方走过的却是一条不平常的路。他是一个“拼命”的人,1968年中学毕业在京西煤矿当矿工,他拼命地干,年年争当先进21978年恢复高考考入北师大后,他拼命地学,终于…  相似文献   

8.
人生七十古来稀,再加一岁回故里;齐鲁文化发新光,勉励阿蒙再学习。读起竹内实先生的诗,就知道他的故乡情,他的大半生。看上去他一派实足的学者风度,有日本研究中国“第一人”的称号,可他说:“我要改名字啦!改内虚啦!中国明代诗人解话不是有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提膺沽,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诗吗‘!哦!我就是属于这一种人,虚得很!”竹内实的父母都是小学毕业,很早就到了中国,开了一家小旅馆,他们在那里没有获取多大财富,却生得了3个儿女。竹内实在中国度过了难忘的19个春秋。后来他回忆说:“在我的心灵中,中国是一…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他被人们誉为“洋雷锋”。他为“老少边穷”地区的儿童设立助学金,为中国高校的新兴学科尽心尽力,他还真诚地申请加入中国国籍……两年前的一天,潘维廉博士投书《厦门日报》,叙述他当天上街,不慎把二百美金和在中国的永久居留证弄丢了,就在他着急的时候,一对中国夫妇叫住了他,说:你丢的东西在这J[。潘博士写道:“我的钱对他们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他们如数还给了我,而且无论如何不肯接受我的酬谢,甚至连一件小礼物也不收,他们说:‘能帮别人一把,这就够了。”’潘维廉在信中还针对有人对他说“你在美国可以赚…  相似文献   

10.
去年初冬,笔者曾欲访林章申,但终因他特忙而让采访搁浅。今年国沃趁他来北京采访了他。他此次来京是作为海外旅美华人组织——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的代表,接受我国政府为他颁发的“友谊奖”。在国际电子工业领域里,林章申和他的公司握有一张“COMS技术”王牌。正当世界奋起追赶时,30多岁的他已经率领上7一个“团队”。任何一位获奖者,当金光闪闪的奖章系挂在他的胸前时,都会勾起他对往昔的回忆。林章申先生也不例外O集成电路”尖端水平的一个代表。正当世界奋起追赶之时,30多岁的他已经率领上了一个“团队”,随后升迁为该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11.
“25年前中国和联邦德国同意建交。没有国务活动家的任何准备工作,一位记者,后来的中国驻波恩大使,使两国走上互相接近的道路。” 这位被德国人称作“打破德中关系坚冰的中国记者”名叫王殊。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夏日,从医院手术住院回来不久的王殊,在他的家中向我们讲述了他那传奇般的新闻外交经历。 “临时救场” 来到德国 话题自然从他“出使”德国开始。 那是1969年,国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依然如火如荼。被打成“三反分子”在新华社内部“劳改队”改造过2年的王殊因为熟悉英语、法语,又有长期在国外工作的经验而再度成为…  相似文献   

12.
眼前的约克·莫扎特罗一身休闲装.脚踩一双颇具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色的片儿鞋,手捧茶杯,笑容可掬,看上去神采奕奕。作为中德技术合作“能源领域环境保护”驻华项目主任.约克在中国长住足有7个年头了。他情深意切地对记者说:“我非常热爱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明君主之一。无论是在早年还是在他即位登基之后,都求贤若渴,非常注重任用贤良。与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政治家的认识一样,他也认为“能荐贤者也是贤”、“不举贤者为不贤”,而且,还为这事严肃处理了一个朝廷“高官”.罢了他的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中国做了10年规划,我看到了一些不是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不知道是否应该说出来,但是如果不说出来,我认为有愧领导的爱护。有一次,我与好朋友前纽约环境保护局局长、世界上一流的水处理专家ALAPPLETON交谈这些问题。没想到,他与我有许多共同的看法。后来。我告诉他我正在写一本有关对中国规划建议的书,不如他来个“友情演出”,替我写—篇我们对环境保护共同看法的文章。为了得到更多“外脑”的意见和支持,我要求编辑必须将原文登出。  相似文献   

15.
刘安胜是一位特殊的国际人才,因为他以中国民间人士身份创造了三个“传奇”。  相似文献   

16.
李炯 《人才瞭望》2008,(12):103-104
凌震文.阿斯利康人力资源副总裁,他与他的团队曾被“ChinaStaff”授予“2006年度最佳人力资源团队奖”。在阿斯利康的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以惊人的速度帮助阿斯利康中国招募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保证了阿斯利康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事实上,阿斯利康在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培训和人才发展体系。在凌震文看来,培训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生活着许多外国人。其中有些被中国政府授予“外国老专家”称号,获此殊荣的标准之一,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就奉献于或服务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并做出过一定的贡献。而像素察·蒲密波里叻先生这样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来到中国的外国人,虽然没有能够享受到“外国老专家”的称号,但是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他为“准外国老专家”吧。由于他德高望重,和蔼可亲,乐行善施,我还是一直称他“素公”。  相似文献   

18.
周光召:继郭沫若、方毅、卢嘉锡之后的第四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是中国首位既是中科院院土又是中央委员的院长。他的“粒予自旅的螺旋态理论”、“部分膺矢流守恒律”等理论研究,推进了相对性粒子反应理论,促进了流代数理论的建立,在高能物理的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被国内外同行看作是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为我国第一颗原于弹、氯弹的研制成功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被1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选为外箱院士,是目前我国任外籍院士头衔最多者。中国科学院大楼。在他那间有着一排书柜的办公室里,周光召侃佩而谈。蓝色的…  相似文献   

19.
他来中国10年,刚来时几乎不懂一句中文,不了解中国文化。10年过去,他在中国桃李满天下,先后培养了5名博士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一批青年教师在他的带领下,成为中国服装科学领域的生力军。他就是加盟武汉纺织大学的国家“外专干人计划”专家、俄罗斯的库茨米切夫·维克多(KuzmichcvVictor)教授。  相似文献   

20.
“来到中国,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把肚子给吃大了。”亚历山大用双手卡着凸起的肚子,笑着说。年近四旬的俄罗斯“大男孩”,一副学院派的黑框眼镜下藏着一双童稚的双眼,—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他之间的距离。亚历山大是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俄语外教,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个老师很“能吃”。跟同学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肯定会把菜单给他,让他去点菜。亚历山大则会把菜单一合,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说着:糖醋里脊、日本豆腐、水煮鱼、酸辣土豆丝……这几样都是他最喜欢的中国菜。一天中午下课后,亚历山大请我们几个学生去吃牛肉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