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最初来中国的时候,一位“中国通”朋友告诉我说: “在中国旅行一星期可以写一本书,呆上一个月可以写篇论文,呆上一年的话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 它的意思是中国国土辽阔,风物万千,情况复杂且层次多样,越是深刻地了解她,越是长期地接触她,就越发弄不清楚她。自古以来就有为数众多的所谓的“中国通”,但他们对中国的预测从未应验过,这大概就是最好的证明吧。 虽说我在南京大学教书,要说知道的,也只能是日语专业学生的一些情况。让我写点什么,我也只能在极为有限的所见所闻的范围内写一点点。日本有句成语叫“吹火筒看天”。…  相似文献   

2.
大学里的小师妹来锦溪所在的城市培训,锦溪邀她来家里住。临走前的一个晚上,两人窝在一个被子里聊天,小师妹感慨,师姐,我觉得你们好幸福啊,我什么时候才能遇到这样一个人,相濡以沫,与子偕老。  相似文献   

3.
丁广泉的"快乐汉语课堂",在座的都是不同肤色的外国学生,听到的却是同一种语言。课后,笔者让丁老师推荐采访对象:"她,叫维多利亚,匈牙利的。"于是,便有了这次访谈。问:你是什么时候知道中国这个国家的?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中国文化的?答:我两岁的时候父母在北京工作。我跟他们在北京待了两年的时间。虽然我那时候不会说中文,但是那两年的时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回匈牙利以后一直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回中国。  相似文献   

4.
《人才瞭望》2008,(1):92-93
对“狗”的理解 前些日子,到东莞出差。客户的公司门口有一家宠物店,中午休息的时候,随便去转转,看到宠物店中有一条小狗,是白色的博美,样子非常可爱,顿时想把它带回家去。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把小狗买了下来带回家去。晚上给二姐打电话,告诉她我买了一条白色的博美,她非常高兴,马上询问我狗是什么颜色,多大了,可爱吗,公的还是母的。第二天一大早,  相似文献   

5.
拈花微笑     
从前,我对她一直有误解。 和她说话,她总是不爱理人的样子,我觉得这个人根本不可交。所以,每次去开笔会遇到她时我总是躲得远远的,她文章写得好,但就是高傲,有什么可骄傲的?我心里说,不理你就是了。  相似文献   

6.
我不记得我第一次喝酒是什么时候了。 我觉得第一次喝酒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对于一个女子而言,可我居然忘掉了,但我记得第一次喝醉是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7.
积极的人     
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可以肯定,我之所以没法和Miriam成为好朋友,Miriam,一个德国女生,身材高挑,举止优雅。长相嘛,这么说吧,大家说起她的时候,都不叫名字,直接说“我们系那个德国美女”。她比我低一级。2003年夏天,她要参加我们系的“过关考试”,听说我前一年考了优,就跑来找我“取经”。  相似文献   

8.
正我在从事蒙特梭利教育的学校工作,自己也接受过相关培训,看过很多相关书籍,可是之前并没有和国外专业的蒙特梭利老师一起工作过,只看过一些关于美国蒙特梭利学校的纪录片。我常在想:什么时候可以有这样一位专业的老师来指导我们一下呢?如果可以请她来教我们的孩子,那就更好了。学校的负责人苏老师一直努力地寻找这样  相似文献   

9.
近视眼小姐忘了自己什么时候近视,虽然看东西总是双眼模糊,但是她却始终不肯戴眼镜。固执的她认为既然已经近视了,那么就要敢于直面眼前模糊的世界,哪怕有诸多不便。她想,这世上一定还会有一个跟她一样倔强的人,不肯戴眼镜。而上天还真让她心想事成了。  相似文献   

10.
真爱之舞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爱。 每天晚上,躺到床上和妈妈吻别后,我知道好戏即将开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亲眼目睹了妈妈和爸爸之间那浓浓的爱意,我幼小的心灵里能够感受到什么叫做真爱。  相似文献   

11.
“不好意思,我必须离职了。”某天,节目职了。”某天,节目的企制小芳脸色黯淡地对我说。她因为某些因素离职,也找到了薪水更高的工作,我当然要替她高兴。但对我来说,这真不是个好消息。小芳是个老手,什么状况都碰过,EQ也很高,只要有她在,我并不需要为节目费太多心思。  相似文献   

12.
小野在很小的时候从她奶奶这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天我正吃饭,她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一句,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  相似文献   

13.
一 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伤心,伤心欲绝。 她一出生,外婆便和母亲一起照顾她。记忆中,那么多年,似乎是外婆的照顾更多一些。不是母亲不够爱她,而是外婆硬生生地要去分担——搂着她睡,半夜起来照顾她喝奶或者撒尿,一步步搀扶她学走路,甚至去了幼儿园,也是外婆早晚接送。她和外婆一起的时间,比和母亲在一起的多。  相似文献   

14.
谁需要诤友     
我曾经自以为,是诤友。 有一个女友,鬼使神差爱上了有妇之夫。我道德感一向松散,从不认为奸夫淫妇该被沉塘,却替她不值,一个矮胖寻常的中年男人,有什么可要——这其实是我庸俗审美观的体现,但当时的我,确实觉得,她应该找一个同龄的少年,一起唱歌一起蹦迪,笑声如阳光雪片,洒落一地。  相似文献   

15.
他来找她的时候,正是玫瑰盛开的时候,他是来采访自血病人的故事的。可大山里,道路弯弯曲曲的,他刚进来就迷了路。正好她在摘菜,她端着篮子,带着他飞奔下山。  相似文献   

16.
当重新梳理中国历代书画艺术品资料的时候,我内心深处曾经的思索再次泛起涟漪,即"万物皆有生命"的感触. 流传至今的历代书画艺术精品,不正是一种生命律动的延续吗?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什么构成的?为什么能牵动无数人去追逐她?就因为她价值连城吗? 就书画艺术品的价值来说,世人多以金钱来衡量,多数人对艺术品价值的认知仅停留在书画作...  相似文献   

17.
小妹不是我的亲小妹。 她是继父的女儿,母亲带我改嫁到许家的时候,小妹就在了。她小我十天,我记得自己很紧张,一直牵着母亲的手,那年我9岁,小妹倚在门前甜蜜地叫我,哥。  相似文献   

18.
我一直暗恋同桌司马烟,所以上课的时候我总是汗涔涔地盯着黑板,不敢扭头看她。我怕一看她,她就千娇百媚地朝我笑,那样我可能会糊里糊涂把地理老师喊成数学老师。可是司马烟喜欢的人不是我宋子则,她喜欢的是我们的数学老师。  相似文献   

19.
专家彭文兰     
每个星期天下午中央电视台的《星期日英语》是我大学期间《复收视的节目之一。除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一个兴趣是看一位青春活泼的主持人彭文v~0渴望屯读一口流利英语的我,对一位已经摄一口流利英语同龄人的街衷可想而知。看节目的时候,常常被她那种投入和轻松的教学方式所感染。记得很清楚的是,她会随手拿起一把吉化床周围的学生一同唱起《铃)L响叮口当》。说真的,彭文兰无论从面貌、气质到知识面,及至教学方式,都让我看到了什么叫电视节目主持人。她的节目没有教条式的洋输,不会呆板地坐在桌子前念讲稿,而是将英语会话变成情…  相似文献   

20.
一位清瘦的女士走了进来。她笑着对我伸出了手说:你就是夏悲女士吧,我和她的手握在一起正纳闷着不知道怎么去称呼她,然而这位女士却是:梁陈明任。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女国会议员。她坐定后的第一句话就惊破了天地。她说:“我这个人很平民化。没有人相信我能够成为一个国会议员,但是,我是。”她的开场白完了。简单明了,但却是掷地有声的。她把我心里的问题主动地答完了。她看出了我的疑问?我,不得而知。第一次要采访的10个问题,我一起倒出来交给了她,她在回答完我9个问题的时候,头脑非常清晰地说“还有一个问题,留在下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