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前,我带孩子回了趟娘家,听母亲说她前一天去看望了外婆,并给外公上了坟。我问母亲:"外婆身体咋样?有啥需要没?"母亲说:"外婆一切都好。她特别感谢你送给她的礼物,让她每月都  相似文献   

2.
橘子的故事     
秋天来了,望着市场上那一堆堆或黄或青令人垂涎的橘子,母亲喟然长叹,心头总会泛起一股淡淡的哀愁。问她原因,她总不说,好像只有沉默才能守护好她内心的隐痛。久而久之,我们做儿女的便不怎么问了。听外婆说,母亲的这块心病跟一个橘子有关。母亲兄妹七个,她排行老四。几个孩子当中,母亲和外公最像,一样的长相,一样的脾气,而且一样的爱吃橘子。母亲3岁以后,有了弟弟和妹妹,外婆一个人又带孩子又干活,实在忙不过来,无奈外公就把母亲送到了姨婆家,一住就是十来年。长期不在一块生活,隔阂慢慢就产生了。母亲幼小的心灵中有了被…  相似文献   

3.
她学得轻松,学得潇洒。广博的知识使她常常能迅速运过事物表层,抓住问题的本质。而屡屡成功的经验,又使得她想要做什么就能够做成什么1935年8月,朱丽兰出生在上海一个银行高级职员家庭。父亲严伯献。母亲朱志们,婚前曾在上海海关工作,英文极佳。由于母亲是独女,朱丽兰是长女,她也就随了母姓。朱丽兰的外婆信奉佛教,乐善好施,自己的家境虽不很富裕.但经常关心、帮助周围的穷人,有着一颗菩萨般的心肠。朱丽兰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外婆美好、善良的品德在朱丽兰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生极发芽。如今每每回忆起在外婆身边的日子,…  相似文献   

4.
几眼与几步     
周末下午,我和一位朋友一起逛街。朋友的手机响起,是她的母亲打来的,她的母亲在家里做了好吃的,让她晚上回家吃饭。朋友好客,非要邀我同去。执拗不过,我只好欣然前往。  相似文献   

5.
亲情的维系     
爱是一门艺术,不存在多余。女孩儿大学毕业后,不得不远离母亲到外地工作。女孩儿考虑到年迈的母亲生活不便,需要人照顾,她就给母亲请了一个保姆,并且每个月都给母亲寄来保姆费。一开始她  相似文献   

6.
她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女孩。去年高考,她考了683分的好成绩,超出重点录取分数线近100分。喜讯传来,一家人却陷入愁云惨雾之中:女孩一家5口,奶奶年事已高,母亲体弱多病,弟弟正上初中,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父亲已经年过五旬,照顾几亩薄地,农闲时去附近煤矿挖煤,  相似文献   

7.
1935年,她尚且在襁褓上嗷嗷待哺,母亲就改嫁去了台湾。此后,再未归来。那时,她刚满2岁。 14年后,不满封建婚姻束缚的她,独自离家,去了灯火辉煌的大上海。 25岁那年,她无意中结识了一位名叫张林的小伙儿,并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为了躲开家庭的重重阻挠,成全这一段来之不易的爱情,她和张林一同逃到青海,开了一家小小的电器维修部。  相似文献   

8.
自小外婆就非常宠爱她,吃饭时总在她的碗里盛满米饭,再层层叠叠地铺上香浓的肉片蔬菜,但是她的饭量一向不大,每次总是剩下半碗,而外婆每次都会笑着帮她吃掉剩饭。  相似文献   

9.
母爱如钟     
从小到大,我一直在母亲的呼唤声中长大。 上学时,母亲天天准时地叫我,天还未亮,母亲便已准备好了早餐。上班后,母亲依然在清晨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叫她那日益慵懒的女儿。 和同事聊天时,他们都笑我这么大了还让母亲叫。而这对于我来说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母亲和我都已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哪一天少了这声呼唤,彼此的心里都像是少了些什么。 有母亲在,我很少看时间。 当从单位分到房子后,早就渴望独立的我像个快乐的小燕子从一间小屋搬进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里去。 离开母亲后,我便失去了时间感。而令我十分懊恼的是迟到从此便和…  相似文献   

10.
开云 《人才瞭望》2003,(8):30-30
一位师母不无忧虑与我聊起她儿子的工作情况:本来做母亲的已经为其找好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单位,但儿子坚持要去外企发展。“你知道外企的管理都是有板有眼的,一点都没人情味。我担心他去了吃不消。”  相似文献   

11.
见到田惠平,是在她的“星星雨”。这个因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儿童孤独症研究所”而闻名的42岁的母亲矫小,朴素,不施脂粉,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一双眼睛美丽却沉积着深深地忧郁。我内疚地望着她,因为我的到来,使她再一次不得不走回味那些过去了的伤痛。她美丽而忧郁的眼睛慢慢地潮湿了……当儿子终于画出一个圆圈时,她懂得了应该沿着什么方向去寻找生活的目标1985年11月1日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讲师的田惠平做7母亲。这个起名为杨韬的男孩五官端正四肢健全生理发有符合正常标准百天后出落得十分可爱。田惠平常常抱着他亲啊亲不够满脑子都…  相似文献   

12.
一位清瘦的女士走了进来。她笑着对我伸出了手说:你就是夏悲女士吧,我和她的手握在一起正纳闷着不知道怎么去称呼她,然而这位女士却是:梁陈明任。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女国会议员。她坐定后的第一句话就惊破了天地。她说:“我这个人很平民化。没有人相信我能够成为一个国会议员,但是,我是。”她的开场白完了。简单明了,但却是掷地有声的。她把我心里的问题主动地答完了。她看出了我的疑问?我,不得而知。第一次要采访的10个问题,我一起倒出来交给了她,她在回答完我9个问题的时候,头脑非常清晰地说“还有一个问题,留在下一次…  相似文献   

13.
沉香手串     
沉香手串是我外婆给我的。 彼时,外婆已经年近70岁了,严重的眼疾令她看不清文字,于是,便远离了报纸、电视,更多的时候总是一个人捧着一台信号干扰严重的收音机,听嘈杂的小说连播和各种卖药的广告。我在外地工作,每月回家两次,每次回家都会拿下她的收音机,给她读一些我喜欢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祖母60岁以后陷入黑暗,母亲的母亲50岁以后双目失明,母亲今年35岁,她7岁的儿子,双目炯炯有神。然而,母亲总为他担惊受怕。 母亲知道,她将会变成盲人,她的儿子也将会变成盲人。是可怕的家族遗传,避不开,逃不掉。黑暗像狰狞的魔爪,笼罩在她和儿子头顶,时刻准备着凶残的—击。  相似文献   

15.
在九十年代的中国大陆,被誉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的女儿钱易的名字,正伴随着她迈出的一步步坚实的脚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注意。这位集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等十几个职务于一身的女性,以她全身心的奉献与爱心,谱写了一组令人瞩目的人生奏鸣曲……1936年12月27日,钱易出生于有许多美丽传说的苏州市。父亲钱穆当时已是~位敬业爱业的小学校长。抗战期间,她的父亲远离家乡,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大了5个孩子,并努力开发他们的早期智…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坚守     
自懂事起,3个姐姐就告诉我,母亲太傻。 当年,父亲与母亲已经有了我们姐妹4个,母亲却主动放走了父亲。 父亲是北京来的大学生,下放在母亲所在的偏远小村。母亲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村小学的代课老师兼扫盲班的老师。父亲来到村里后,经常帮她,成了她的老师,爱情就不知不觉地降临了。  相似文献   

17.
像走着一条野草藤蔓的道路,没有尽头。谁知道前方是通向坦途,还是半路上就会断了行迹?然而她还中倔犟地走。她走过的一串是摸索的日子。不顾母亲的责备,6岁时她常往院里刘大爷家跑,为的是去听戏。刘大爷手中拿着一个电匣子,(无线电)闭目养神、摇头晃脑的神态,那是她无意中发现的。一日,她从窗前走过,一种奇妙的声音招呼着她,那仿佛是夜莺清纯甜美的歌喉,又仿佛百灵高亢圆润的鸣啁,然而这是漫漫的冬季。不见夜莺不见百灵,那声音又似故意地逗她,一会儿唱唱,一会儿歇歇。大爷满足她好奇的心,告诉她这是评剧,是新凤霞唱的《…  相似文献   

18.
提起母亲林海音,夏祖丽心头常会涌起千般情思……她说最令人遗憾的是,本想把自己饱蘸感情,历尽辛苦为母亲写的传记,置放在林家的客厅中,然后邀文坛好友欢聚一堂,把它当作一份厚礼献给母亲的,然而当传记出版时,病重的母亲已经不能从容赏阅了。她终身眷恋城南的旧事林海音是一位深为大陆的读者、观众熟悉的著名女作家。她的祖籍在台湾苗栗县,出生在日本大阪,5岁时移居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30岁时携夫带子回到故乡台湾。林海音的青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她对北…  相似文献   

19.
去年夏天,我在电话里和敬一丹预约要去采访。可眼看快到采访的日子,她又匆匆打来电话说女儿要考中学,得先把手上所有的事儿都放下来,去帮女儿复习功课。又等了多半个月,我才被她引进中央电视台的咖啡厅坐定,话题从帮女儿复习说起;我的第一问是:事业和家庭,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敬一丹当时看了我一眼说:“当然是家庭。别忘记,人的生死两端既源于家也了于家,事业不过就是中间一段。”于是我马上明白了,敬一丹首先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然后才是一名出色的主持人。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半个小时,提问式采访已经完全变成了随意聊天。…  相似文献   

20.
恭业说他母亲1914年曾在那里读书,与宋氏姐妹是很要好的同学。有一次,宋美龄还相求恭业母亲转话其姐宋庆龄,让她姐姐不要太“小气”,每个月多给她一些零花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