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人类生活处于普遍危机之中。危机的导因是人生活的样式逐渐变得外在形式化、感性实物化和无根基化。这种生活样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近现代西方哲学提供的人的理念造就的。从笛卡儿到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把理性放在人的首位,而作为生活本身指向性的道德价值却被理性充满和遮蔽,其后果是生活的外在形式化;以休谟为代表的感性主义哲学把道德价值等同于快乐,其结果是使人感性实物化;以艾耶尔为典型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把道德价值陈述推向无意义的深渊,并由此放弃了对人的塑造,道德价值在哲学中最终销匿了。道德价值开显的一条可能通道是情感──价值现象学。  相似文献   

2.
从权利能力到道德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权利能力是私法体系的基石范畴,就其价值内涵而言,甚至是整个法治社会的价值支点。罗尔斯则把道德能力作为考察和建构现代社会的逻辑起点,但罗尔斯的道德能力并没有在本质上区别于权利能力。  相似文献   

3.
迪尔凯姆作为社会学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 ,为经典社会学理论奠定了最为重要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 ,社会学学科早期的立足与其方法论运用的解释力密切相关。百余年来 ,社会学理论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以致在社会学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典社会学理论尤其是其方法论过时的认识。尽管社会的结构方式及其与人的关系在早期工业社会与当今后工业社会有巨大的差异 ,但是 ,在人们观察社会结构的方式上以及社会对人的影响上 ,迪尔凯姆的理论今天依然具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道德叙事与价值解释之间的关联出发,指出忽视价值解释是当前道德叙事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进一步认为,明确价值与事实的区别,以解释的方式来表达价值观念,道德叙事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才会具有活力;最后,从价值文本、价值解释域以及价值解释背景三方面,探讨了价值解释对于道德叙事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道德理念失去光辉的时候,一些新的道德行为,如慈善捐赠、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文化差异宽容等正在被现代的人们认真地经营着,标志着市场经济下一种全新道德形式的生成。这些具有非指令、自我性的新道德形式给人们的启示是:尊重个体道德选择性的要求,正视"无痛道德"的存在并给以发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能体现新权威的无痛道德体系,至少要做到三点:承认并正视道德回报,以法的形式使道德变轻松,道德情感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6.
去除意识形态的偏见与傲慢,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具有三层方法论价值:一是使“主观”的社会科学走向“客观”;二是“宏观”的社会分析走向“具体”;三是“微观”的社会研究走向“真实”。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的道德困境与道德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和整个封建文化衰落 ,传统道德文化渐见式微和衰败 ,而新道德的建构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 ,陷入无法避免的道德困境。 2 1世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离不开具有内在活力的完整的文明主体。他们不仅要有现代知识技能 ,而且要有现代生活方式 ,现代道德心态和人格理想。这就需要走出自相矛盾的道德困境 ,建设与现代文化目标相一致的道德文明  相似文献   

8.
价值澄清理论对高校德育改革的警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澄清理论所倡导的相对主义道德教育,给美国社会带来很大危害。这对新时期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改革有三点警示:首先,防止无导向德育,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注重价值引导;其次,切忌“教师中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切忌片面性,正确处理一元化和多元化的关系,让一元化居于主导地位,同时要正确处理灌输和自主选择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德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受困于学生的"道德应当"如何实现,纠结于学生在道德上"应当"何为,苦恼于学生缘何"知而不行",从而使这种道德之"应当"所关联的知行问题成为德育的现实困境。德育的知行问题绝不是简单的学生道德应当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德育整体思路和德育顶层设计的系统问题。德育要走出知行困境,除了从对象、环境、历史等若干客观因素上考虑外,还应更多地从整体上用系统的思维探讨,如何从理念上转变德育的思路,如何从实施策略上改进德育的设计和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价值澄清学说是20世纪美国学校道德教育领域有代表性的改革探索理论之一.该学说主张价值观是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非灌输、价值中立的方法,教给学生澄清个人价值观的技巧,培养自我评价、自我指导能力.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其主张顺乎当时的社会潮流,方法易于掌握而登上美国道德教育改革的舞台并迅速流行.20世纪80年代,受美国社会保守主义思潮回归及自身理论缺陷的影响而开始走向衰落.分析价值澄清学说及其兴衰的原因,对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价值澄清模式倡导儿童对价值观的自由探索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克服传统德育脱离生活、过于注重德育知识传授、居高临下、受教者易产生知行不一等弊病,使德育贴近生活、突出了德能培养的位置,使学生体会“尊重”并愿身体力行之、能主动践行、乐于承担责任。对价值澄清模式的价值相对主义指责或把儿童当成人看待的批评的理由并不充分。  相似文献   

12.
东西方道德教育灌输法与价值澄清法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灌输教育法与价值澄清法是东西方道德教育不同的方法 ,完全倾心于某种方法而对另一种方法持排斥、反对的态度 ,都是不全面不客观的。现代道德教育应吸纳借鉴两种方法的合理性 ,在注重帮助教育客体提高道德、选择功能的基础上 ,去进行有效的“限制”、说服和树立真正能引导良性道德生活的榜样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西方道德教育领域中,价值澄清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它对世界各国的道德教育实践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变革的启示在于:高校德育要重视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内在道德冲突的激发,追求道德情感与理智、行为的整合统一,注重道德教育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文学阐释是一个持续生长着的精神进程,要经历文本、时代和心灵的三重超越。文本超越注重对文本的反思和对话,时代超越要尽力发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心灵超越是追求人的主体精神的建设。在这种超越的过程中,阐释主体通过心灵构筑意义的活动从而再构造另一理想的世界。对文本超越与重构的实现从根本上依赖于阐释主体的崇高心灵。  相似文献   

15.
德育方法是在德育活动中联系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的纽带和桥梁,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必备要素。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德性文化,其德性文化中蕴涵着丰厚的德育方法论思想,诸如潜移默化的方法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的方法论思想、修心育德的方法论思想、生活实践的方法论思想、保持心态平衡的中庸方法论思想、因材施教的方法论思想、循序渐进的方法论思想和启发诱导、礼乐结合与寓教于乐的方法论思想等等。认真研究和深刻挖掘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对于建构科学的德育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对于克服德育低效,提升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政治整合具有其历史资源,考察传统社会的政治整合有其必要性。研究发现,包括经济控制与利益整合、组织吸纳与整合、文化与意识形态整合、法制整合、行政强制型整合在内的传统政治整合模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秩序目标,但这种控制型、凝固型的政治秩序到后期遭遇到了现代化困境,根源在于,传统中国是稳定导向的专制性整合而非发展导向的基础性整合,王朝与社会不能实现实质性整合,国家也无法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价值澄清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批判继承其合理方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价值澄清的视角,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向实际生活的回归、注重学生内在道德冲突的激发,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加强课堂教育的行动性,以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收效甚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由道德价值失序引出了多种脱离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念。提升道德教育效果的关键在于把握一些基本的、普遍的、稳定的道德价值,即核心价值。文章阐述了核心价值的普适意义,探索核心价值教育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的最优构建方式,提出在道德失序背景下开展核心价值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类价值系统核心的道德价值,随着学界“价值热”的不断升温,它已日益凸显为价值学与伦理学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这两门学科间尚缺乏很好的、全面的对话,以致在相互吸收、借鉴对方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上,还不尽如人意,造成对道德价值的本质问题见仁见智,且各种观点间的分歧还日渐增大。因此,本文力图从价值学和伦理学的交叉视角,把道德价值的本质重新概括为:道德价值就是指道德事实与人之间特有的社会关系,它标志着道德事实对人的本质之确证和完善,并进而厘析了这一涵义的道德价值所具有的几大特征,以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