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氏文通》受动字一章里,把受动式归纳为六,第一种就是“以‘为’‘所’两字先乎外动者”,其例析如下: 《汉·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一“败”,外动也,“江充”其起词。“所” 字指“卫太子”,而为“败”之止词。故“江充所败”实为一读,今蒙“为字以为断, 犹云“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之人”,意与“卫太子败于江充’无异。如此,“江充所败” 乃“为”之表词耳。”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七日《文汇报》第三版载有《“楚”“荆”小考》一篇考证性的文章。文章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汉书·高帝纪》贾逵注也引以《史记·正义》(似应作《史记正义》或《史记》正义,因‘正义’并非《史记》篇名——笔者),认为‘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遂行于世’”——并且注明,这句话在《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第58页。看副这句话,不免要引起两点疑问:其一,现在见到的东汉班固撰的《汉书》,虽然后世注家多至数十人,但通行的只有唐初人颜师古的注。历史上  相似文献   

3.
近读关锋、林聿时两位的“《道德经》中的道和物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关文),感到有可商之处,特提出愚见来请教。一、“道”不是脱离物而独立存在的关文说:“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和物都是对立的,处于相反的地位的”,“道则是脱离物而独立存在的”。愚见正好相反。如关文所引: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是道有“周行”和“独立”的两面。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三十四章)道是无处不到的。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二章)道是万物之主。道既无处不到、无处不在,而为万物之  相似文献   

4.
学还需疑     
《论语·颜渊》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政,子(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读了这段记载后,反问:“使治无食,民饿,弃礼仪;礼仪弃,信安立?” 在封建社会里,礼仪是什么东西,我们暂且不去管它,这里要指出的是:王充这种不以书上说的为是,非为非的大胆怀疑之精神,倒是很值得我们读书、学习时效法的,古人不是说“学则须疑”吗?这就是说,读书要多动脑筋…  相似文献   

5.
25语言文字以来,大约还未有人讲过这样的两句话。其所以还未有人讲过它们,是因为还未有人这样思想过。正因为还未有人这样思想过,所以我们才翻译这篇‘谈话’;否则又何必多此一举?诚然,我们可以将这两句话讲得合乎中文的习惯些,譬如讲:‘如若有~’和‘如若没有~’……‘如若~存在’,‘如若~不存在’……然而它们所表示的不是原文中的意义。”⑧这里,陈康的思虑深深触及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本与要害。在西方自古希腊开始的形而上学那里,它的首要问题、原初问题就埋藏在语言的最初表达中,埋藏在主谓词的联结方式即“是”上,…  相似文献   

6.
1.亚里士多德说:“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不假借他物)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就是贯彻西方哲学达两千年之久的形而上学。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唯一的。真理之路通向“存在”.而意见之路却通往“非存在”。真理之路是指: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意见之路”反是。高尔吉亚认为,呒物存瓠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能被认识;即使被认识。也不可以被说出。然而.高尔吉亚并不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这个命题。他并不将此奉为真理或圭臬。他这样说,是为了锻炼逻辑思维或者激发哲学去思考存在的问题。西方后来出现上帝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命题。本体论证明说的是上帝的概念蕴含上帝的存在。这难以为东方人理解。说“上帝不存在”,这句话不可思议。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海德格尔认为亲在具有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7.
杨献珍同志说:“什么叫对立的统一?中国有句古语,‘合二而一’,这句话的意思是物是合二而一的,同‘一分为二’是一个意思。”“‘合二而一’,(来自方以智[明末人]《东西均》之第24頁),‘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关于对立统一的光辉思想。”(見7月17日《人民日报》)艾恒武、林青山说:“事物是由两个对立面构成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中国古人是用‘合二而一’(見[明]方以智著:《东西均》)来表达的。”“‘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辯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見5月29日《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8.
XX同志寄来《谈〈涉江〉中一个诗句的位置》一文,读后,深感你读书之细致认真,勤于思考问题。你以为“被明月兮佩空欲”句,从结构匕石,前不与上旬配及Jr,后不与下旬成双,当是后人传承时弄错了位置;如果移此句子后,构成“驾青虬兮驻白馆,被明月佩宝硝兮,吾与重华演于片之困”’,以与下边的“登昆仑兮食五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相连接,可方为两个三句一组的一节,这样,形式上波整齐对称,矩正得多。并认为,就内容来看,“波阳产”句移至“写青虬”句后,上写出行凭借的工具,厂写出行时的穿戴,然后写他邀济的地…  相似文献   

9.
《东君》为春种说(上)自东汉王逸以来,一直以为东君为目神。诗中确曾提到太阳,但核之全篇则不能成立。一、《东君》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驾龙兮乘雷,载云旗之委蛇。”若是日神,不合乘雷。二、首句言“嫩将出兮东方”,啦是太阳,按《楚辞》惯例,若通篇言日下面应称君或灵等,不合言政,直指日名。诗云“灵之来兮蔽日”,既然灵能蔽日,当然灵是太阳的克星。三、诗云:“青云衣兮白霓裳”,“援北斗兮酌桂浆。撰余辔兮高驰翔,杏冥冥兮以东行。”若是太阳神,不合与北斗为伴,夜间出没,更不能举北斗饮桂浆。四、《东皇…  相似文献   

10.
传:赋之变体     
赋与传,彼此间可谓泾渭分明:前者属文学,后者或入经学,或归史学。但在先唐文献中,二者确乎有过一段文字姻缘,结出的果实虽不算丰硕,却堪入精品之林。我们不妨循着语义递嬗的轨迹,在严格的文体分类之外,接续上这一失落的历史谱系。一首先从一桩历史公案谈起。《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说:“初,安入朝,……(上)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颜师古注:“传,谓解说之,若《毛诗传》。”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九》“离骚传”条第一次指出“传”为“傅”字之讹。他认为:“‘传’当为‘傅’。‘傅’与‘赋’古字通(…  相似文献   

11.
《诗经》的《魏风·伐檀》是讥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一篇优秀作品。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第一段是“坎坎伐檀兮”,第二段是“坎坎伐辐兮”,第三段是“坎坎伐轮兮”。对于这几句的解释,从汉唐以至今天,均一致认为,“坎坎”是伐木声,“伐辐”、“伐轮”承上“伐檀”而来,是说砍下檀树以制造车辐(车轮的辐条)、车轮。郭沫若同志力排众说,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提出新的解释:“轮、辐应该指的是木的年轮,所以‘伐辐’、‘伐轮’和‘伐檀’是同类语,结果只是伐木,并不是什么伐木以为车轮,这话讲不通。”  相似文献   

12.
史籍所见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土人”与“土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谈到西北地区的“土人”,人们往往将它与土族等而视之,这在学术界似乎成了一种定论。《土族向史》称:“元末明初,就出现了‘土人’的名称.这时史书记载的‘土人’已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不。”这段话,似可理解为:当元末明初出现了“土人”这一名称时,见这一共名下的人们群体就是土族。有的研究者更进一步说:“土人,是汉族对土族的称呼.是明清以来当地汉族对土族的专科。”(引文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①。的确,土族在明情以来曾以“土人”、“土民”的称谓而见于世、著于史的,但不加甄别而笼统地讲明清时期的“土人”是一…  相似文献   

13.
《宋书》考疑(十四)丁福林《卷八十八·薛安都传》转太子左卫率。(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点校本,第2218页)按:点校本《校勘记》云:“‘左卫率,,《南史》作‘右卫率’。”今考本书《申恬传》云:“大明元年,虏寇兖州,世祖遣太子左卫率薛安都、新除东阳...  相似文献   

14.
民族自我中心主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顽固的思潮。孙中山先生曾经形容:“自称‘堂堂大国’,声名‘文物之邦’,其他各国都是‘蛮夷’。以为自己居世界之中,所以将自己的国家叫做‘中国’。”(《孙中山选集》第649-650页)当地理中心论被西方列强的大炮打破后,便有文化中心论继起。“中国之杂艺不逮泰西,而道德。学问、制度、文章则更然出于万国之上。”(邵作舟《邵氏微言·译书》)西方有“物质的重心’,而东方有“精神的重心”(陈立夫忡西文明的特质与新文化的创造》)。所以“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梁漱仅《东西文…  相似文献   

15.
杨献珍同志说: “什么叫对立的统一?中国有句古语,‘合二而一’,这句话的意思是物是合二而一的,同‘一分为二’是一个意思”。“对立面的统一思想,只是说矛盾的两个侧面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的”。“学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要学会把两  相似文献   

16.
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在其《治史经验谈》一书中,有一节专门谈历史学的“论著标准”。严先生把杨联陞提出的“充实而有光辉”作为史学论著的标准,并进一步发挥了这句话的内涵。严先生认为,“这句话显然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上要工作做得‘充实’,但最高标准则要兼具‘光辉’。”所谓“充实”,“最主要的是材料丰富,论断平允,踏踏实实,不发空论”,论证要“步步谨严,如做数学,无一步虚浮”。“不过精审充实只是有价值论著的基本条件,……至于欲其论著达到更高境界,则当在‘充实’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显示其有‘光辉’。”所谓“光辉”,可以从两方…  相似文献   

17.
一、历史公案:尊孟还是疑孟?尊孟抑或疑孟,可能是北宋中叶著名思想家李泰伯(1009-1059)学术文化生涯中最聚讼纷坛的一桩公案。明代中期两位学者各执一辞的评点,或许有助于我们切入这一主题。经学家杨慎认为李泰伯是尊益的:“小说家载李泰怕不喜孟子事,非也。泰伯未尝不喜孟也,何以知之?曰:考其集知之。《内治论》引‘仁政必自经界始’,《明堂制》引‘明堂,王者之堂’,《刑禁论》引‘瞽叟杀人,舜窃负而逃’,《富国策》引‘杨氏为我,墨氏兼爱’,《潜书》引‘万取千焉,千取百焉’,《广潜书》引‘男女居室,人之大…  相似文献   

18.
《东君》为春神说(下)东君是春神,在史籍中可以得到充分证明。《老子·二十章》云:“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丰,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说明古人重视迎春,还有登春台之举。按《汉书·食货志》言孟春之月的活动时间更长,内容更广。又考《荆楚岁时记》知楚人非常重视春的到来云:“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按宜春二字,博成《燕赋》有其言矣。赋日:‘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御青书以货时,著宜春之嘉祉。”’应运东方便是称春为东君之因,御青书费时著宜春嘉让实为作…  相似文献   

19.
隐士定义及古称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人们都把隐士释为隐居不仕的人,如《辞海》:“隐土,意即隐居不仕的人”①。此解释易使人生发以下两个疑问:其一,想入仕而无法入仕被迫栖身乡野的人叫不叫隐士?其二,不想入佳亦未入仕目不识丁的百姓是不是隐土?很显然,此二者皆不能称作隐士,否则,隐士与政治在野派、与农夫又有何异?蒋星煌先生认为:“‘隐’是隐蔽的意思,土不见于世,所以称隐士。”③此释仍有宽泛之嫌。第一,士不见于仕,是自愿?还是欲官而无路致之,不得以而为之?第二,古代土的意蕴是个变量,远古意为从事耕作的男子。《说文》:“土,事也。”吴承仕…  相似文献   

20.
《“兰若生春夏”小释》一文(按,载本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云:“兰若生春夏”之“‘兰若’应当作为一个词组来看待,解释为‘美好芬芳的杜若’。‘兰’是名词用作形容词,修饰‘若’字,成为偏正关系的词组。”我觉得,这里把“兰”说成是“若”的修饰词是不妥的。古人常把名词的“兰”用作形容词,去修饰另一名词,而构成合成词组,如:兰亭、兰闺、兰室、兰章、兰言等等。但似乎还找不到一个同类修饰(偏正词组)的例子,即以“兰”修饰另一植物的例子。而只能见到同类并举(联合词组)的例子,如兰桂、兰蕙等(反义对举的如兰艾)。可见,“兰若”一词只适宜释为“兰”和“若”两种香草。兰,当是指兰花(也叫山兰、草兰、朵朵香),因其春季开花,故又叫春兰。春兰常和秋菊对举而言,如“春兰秋菊异时荣”(石贯《和主司王起》诗),“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楚辞·九歌·礼魂》)。可见,把“兰若生春夏”之“兰”释为春兰,是既符“生春夏”之意,也合落秋风之意的。古诗云:“兰若生春阳”,其“兰若”之“兰”也正是指的春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