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期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立法体系不够科学、执法过程混乱低效、独立司法欠缺公正、法治观念相对淡薄、党的领导受到干扰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坚持科学立法、维护法律权威,坚持严格执法、规范权力运行,坚持公正司法、严厉惩治腐败,坚持全民守法、培养法治观念,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法治方向。  相似文献   

2.
公正作为社会长久以来的价值追求,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与约束作用。公正不仅表现为法的理念,而且也应当蕴含于法的实践;不仅是立法的指南,而且也是执法与司法的保障;不仅作用于静态的法制目标,而且贯穿于动态的法治过程。本文将重点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角度来解析公正在法治建设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建立一个公正、廉洁、高效的司法制度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 ,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但司法公正的实现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长期过程。就我国现阶段而言 ,要保证基本的司法公正及其实现 ,笔者认为必须做到立法公正及严格适用实体法 ,确保司法独立 ,严格遵循程序 ,高素质的司法人员 ,完整而有力的司法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4.
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途径,也是维系社会协调与和谐发展的保障。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则必须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是维护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底线。和谐社会的司法公正既包括实体公正也包括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在依法治国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立法不详尽、执法不规范、司法不独立、守法不自觉。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急剧变迁且地域差异大,法律滞后;行政权力膨胀,缺乏行政权力清单;司法体制不完善;人民法治意识淡薄。解决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强宪法实施,依宪治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公正独立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相似文献   

6.
公正是人们权利或利益的合理分配.公正观不同,公正内容也不一致.司法公正是人们对司法活动公正的一种企望,一种司法价值评价.司法公正应包括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司法形象公正三个内容.要矫正"重实体、轻程序"现象,必须特别强调程序公正的历史价值.司法改革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经之路.在这场改革中,能否解决好司法独立的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存在着既统一又时立的密切关系。新闻舆论监督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促使司法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促进司法人员廉洁自律和文明办案和实现审判的公正高效;新闻舆论监督缺乏制约或运用不当,则可能对司法公正产生负面影响。要实现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最根本的是实现舆论监督的法治化,用法律来规范新闻舆论媒体对司法工作的监督。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法律特征可概括为法治、公正、稳定和权威。司法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定位应当是实现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是实现社会真正和谐以及司法公正的必然选择;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体制条件;较高的司法人员综合素质和合理的司法机关内部审判机制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础条件。以公正促和谐,既要以先进理念引领司法实践、以程序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更要以实体裁判公正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7,(2):83-87
公正是司法的核心内涵特征,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和法治司法的法治生命临界线;公正司法是司法公正的核心路径,既要积极追求司法公正目标,又要追求公正的司法价值,还要主动避免司法不公正。司法独立前置制度保障,司法中立确立原则立场,司法被动归类于内在属性,司法公开透明形成技术标准,司法职业铺设专业路径,司法程序发挥规则保障功能,司法裁判履行确定和判断职责,司法权威确定效力目标,共同促进、共同维护和共同发展"公正"司法的公正品质。  相似文献   

10.
司法公正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民事诉讼的价值追求之一。司法公正由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部分构成,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民事保全程序是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利、维护司法判决权威具有重要意义,民事保全程序必须满足司法公正的相关要求。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于民事保全程序的规定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以司法公正为视角,分析了民事保全程序的基本理论,以及司法公正与民事保全程序的关系,在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视角下探讨了民事保全程序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从政治伦理的角度讲,司法公正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正义的法律和司法制度.良法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相统一的司法制度是司法公正的有力保证.二是司法主体的利益分配公平.合理解决司法人员经济利益的社会分配问题以及从制度上切实保障司法群体的政治利益,以解除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后顾之忧,可以增强司法人员在司法实务中的抗干扰能力.三是司法人员公正、正直、正义、公平的德性.加强司法人员德性的培养,可以使深刻影响和支配着其司法行为的内在道德自律力量得到强化,从而使他们远离司法腐败,逐步走向司法公正.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司法公正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6,(6):70-74
司法的第一要义是追求公正,公正是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生命线。司法公正是公正司法的核心追求目标,既要运用公正程序司法,又要追求公正的司法结果,还要避免司法不公正结果。法官角色总体构成主体保障,立案法官奠立前置程序,取证法官构筑关键步骤,审案法官成为求真环节,判案法官落实法律裁判,执行法官发挥救济保障效用,共同制约司法权力,共同建构司法公正,共同追求司法正义,共同铸造公正的法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摘要]司法诚信是促进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司法诚信的研究尚付阙如,笔者认为,司法公正语境下的司法诚信是道德与法治标准的统一、实体与程序公正的统一、社会与司法效果的统一。司法诚信具有正义理念、源头治理、责任司法、提高司法效率之价值。应从确立司法诚信原则、明确司法诚信范畴、设立司法诚信运行模式、严格司法失信法律责任四个方面形成诚信促公正的司法机制。  相似文献   

14.
宗教法制是宗教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环节的有机统一,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宗教法制建设,意义重大。宗教法制建设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宗教立法、执法、法制观念和宗教活动等方面,亟待解决。借鉴联合国国际人权标准和域外经验,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宗教法制基本原则,构建完善的宗教法体系,树立正确、科学的宗教法制观念,完善执法工作,公正、公开、严格执法,通过司法的渠道,同违法的宗教活动以及打着宗教旗号危害社会的邪教活动作斗争等。  相似文献   

15.
法律依赖与社会公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人们对法律产生一种依赖,这种法律依赖由于缺乏理论和现实支撑,往往会造成法律愿望与其结果不符的尴尬,甚至带来不公正的司法后果,并最终与法律目标相背离。所以,怎样结合现实,冷静、客观、全面地对待法律,消除对法律的心理和行为依赖,成为实现司法公正,乃至社会公正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司法公正观念源流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公正是法律精神的内在要求,是法治的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司法官吏严格执法、大臣经义决狱、皇帝屈法伸情以实现司法公正。西方司法公正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是两大观念,即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公正体现了人们之间的正当关系,其核心内容就是平等,并且公正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密不可分。在司法公正的具体定位上,革命导师将"实质公正"作为司法公正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7.
公正是司法活动的追求目标和价值标准。在不同的社会中,人们对司法公正的理解有所不同,法律制度对司法公正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有的重视或强调司法的实质公正或实体公正,有的重视或强调司法的形式公正或程序公正。英国历史上的"文书审"起源于"神明裁判",其强调的是司法的形式或程序公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书审"逐渐演变为现代文书证据规则,而这也体现了司法公正观念的变化。考察英国的这种发展变化,对于我国当前的司法改革以及司法公正观念的确立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人们对法律产生一种依赖,这种法律依赖由于缺乏理论和现实支撑,往往会造成法律愿望与其结果不符的尴尬,甚至带来不公正的司法后果,并最终与法律目标相背离。所以,怎样结合现实,冷静、客观、全面地对待法律,消除对法律的心理和行为依赖,成为实现司法公正,乃至社会公正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内容。实体公正具有认识上的抽象性、模糊性和评判标准上的多元性的特点;程序公正具有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司法活动的生命,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根本途径,提高法官素质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条件,完善监督机制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依法治农思想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中共“依法治国”方略形成的理论根基,指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和历史通道。它强调“法治”与“德治”并重,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齐头并进,在实践中逐步推进法治,普法中注意重点论、基础论和实践论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