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华阳国志》是研究西南地区早期历史的珍贵资料,书中关于祠庙的记载对认识巴蜀等地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华阳国志》中祠庙的祭祀对象具有多元性,大致包括帝王、神仙、清官循吏、当地名士和自然生灵。全书罗列了先秦至三国时期32座祠庙在巴、蜀、汉中、南中等地的分布情况,其中蜀地最多。通过对《华阳国志》所载西南地区祠庙的梳理,可以看出,秦汉魏晋时期的巴蜀文化在整合自身并主动融入大一统潮流之中的同时,依旧保留着自身的底蕴和魅力。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区的方志对民族情况常有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亦如此。文章根据《华阳国志》的相关记载,从夷夏观、民族一统观、西南民族地理观等方面分析了作者常璩的民族思想。常璩的民族思想既对儒家传统民族思想有所继承和运用,也对区域民族地理观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华阳国志》反映的"华夷有别"、"用夏变夷"、民族一统等民族思想在以后的方志中多有体现,并一直延续至清代。  相似文献   

3.
本认为,邓经武专《二十世纪巴蜀学》,在巴蜀化观的建构,数千年巴蜀学发展的勾勒、20世纪巴蜀学史的开拓,巴蜀学“川味”“蜀风”的体味……等方面,均开了撰写巴蜀学史的先河,值得学术界重视。  相似文献   

4.
我国文字记载蜀与中原发生关系最早当在殷末。如殷墟卜辞有“至蜀”“蜀射三百”周原甲骨有“伐蜀”的记录。《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而《尚书·牧誓》确有此记。但古史有关巴蜀事端零若散珠,又多讹误,故不能详其考。因此,运用考古材料来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华阳国志》是西南历史文化研究的非常重要的文献,《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又是任乃强先生潜心研究《华阳国志》的精心之作。然其考证注释难免还有可商之处,对此进行辩证,意义极为重大。  相似文献   

6.
茶,被称为中国的“国饮”。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华阳国志》中也有关于茶的文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由此可见,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华阳国志》所载竹王神话传说,还有人类起源、植物起源、英雄故事等母题,不能因瞩目于族源母题而对多重母题视而不见。竹王神话传说"版权"归属何民族?经搜集彝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竹王神话传说的资料,与《华阳国志》文本比较,认为由于仡佬族资料更亲和《华阳国志》文本,因而据有"版权"。在进行上述论证中,注意从文本阅读、神话素结构分析、图腾类型及图腾崇拜仪式内涵分析方面,去综合理解各种竹王神话传说材料。认为这是理解《华阳国志》竹王神话传说多重母题、确定仡佬族版权等认识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最早有史籍记载尹珍事迹的当推常琥撰著的《华阳国志》。其《南中志》载:“明、章之世,毋敛人尹珍字道,以生于遐裔,未渐序,乃远从汝南许叔重受五经,又师事应世叔学图纬,通三才,还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青,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这两段文字中,语法完全相同,最末一句连文字也完全相同.史称:范晔修《后汉书》时,“广集学徒,博览群书”。象《华阳国志》这样颇负盛名的地方志,是不能不把它作为重要的资…  相似文献   

9.
东汉后期至东晋初期,江原常氏为一方大族,并世英挺,代不乏人,又特以散骑常侍常璩及其《华阳国志》知名于世。本文就江原常氏家族人物进行考定,勾勒出常员一支的谱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常璩的家学渊源进行探讨,阐明常宽等家族先贤在治学、思想、著述理念等方面对常璩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略论《华阳国志》的地名学成就华林甫东晋常璩撰著的《华阳国志》是我国第一部地方史志著作和研究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倍受历代史家重视。常璩(约公元291年-361年),字道将,东晋蜀郡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人。常璩少年时.遍读先世遗书,颇负才名。...  相似文献   

11.
《华阳国志》作为一部最早系统介绍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的著作,一直以来,备受学者们的重视。除了对其进行综述性研究和专题研究外,更有从史学理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对这部著作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笔者发现前辈学者对《华阳国志》中有关旅游资源的文献记载关注不够。因此,本文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分析其相关内容,并尝试着以文化旅游的视野去探究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皇极经世书》是邵雍建立先天象数之学的代表作。此书描述了宇宙体系和从唐尧至北周3000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把宇宙的演变纳入“元会运世”、“日月星辰”与“水火土石”的框架之中,表达了邵雍人从天道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现和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后汉书》、《华阳国志》等文献史料中所载的南方少数民族称呼与现存的中国古代民族官印中的民族称呼之间的关系,指出从这些官印上的民族称呼可以确知这些古代民族的存在,而这些民族官印是赐与少数民族领袖的,更证明汉六朝时期对南方少数民族实行着有效的统治,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4.
隋末天下丧乱,而巴蜀却阖境安定,平稳归于李唐。通过《续高僧传》的记载,考辨巴蜀归唐的具体过程,指出詹俊、段纶、李袭誉等人先后抚蜀,各有职司,分别代表了巴蜀归唐的不同阶段,无需探讨谁为首功。巴蜀平稳归唐的主要原因,在于隋末当地政治失序导致的权力真空以及李唐举义之初“匡复隋室”的口号,这实则体现了隋朝作为中央政权对巴蜀地区统治的根深蒂固。在隋、唐初的强硬治理下,时人对巴蜀的印象,经历了从隋初“人好为乱”到唐初“蜀兵脆弱”的转变,表明中央对巴蜀地区的控制日益强化。巴蜀于隋唐易代之际的平稳过渡以及该时期对巴蜀的强硬统治,说明巴蜀地域更加依附于中央政权,其独立性大为削弱,本质上是国家权力向边缘地区深度渗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华阳国志》末卷“譔曰”一百一十二字,古往今来,无学者能准确释读。本文受刘咸炘先生《华阳国志论》的启迪,发现这是一首“离合诗”,结果为“蜀郡常璩撰”五字。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评述了段国超著《鲁迅家世》的意义,特色和成就。认为,《鲁迅家世》打开了鲁迅世界的大门,从这里可以便捷地走进鲁迅世界;《鲁迅家世》具有资料翔实、思想线索清晰,感情色彩浓烈的特点;《鲁迅家世》的问世标志着鲁迅家世研完进入系统的综合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7.
成都大学邓经武教授的近著《大盆地生命的记忆——巴蜀文化与文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博古通今,汪洋恣肆,不仅论述了从上古到21世纪的巴蜀文化、著名的文人及其成就,而且兼及外籍入蜀的作家,且连“蜀藏”与“交子”这些反映巴蜀文明的事物,也均从文化的高度,予以论证。过去,研究巴蜀文化的著述多以考据为主,而这部著作既有全面、系统的研究,又有若干独到的见识;既包括历代巴蜀文化大事,又兼及容易为研究者忽略的某些细节。我有时喜爱了解寺庙文化,翻开一读,诸如圣水寺(内江)、广德寺(遂宁)、真佛山(达川)、双桂堂(梁平)、荣县大佛等巴蜀著名寺庙竟无一遗漏。当然,学术著述重在真知灼见。古人云:“文章首贵识”(清,魏际瑞《伯子论文》),去年笔者在崇州市参加关于朱丽的研讨会,撰写了一篇关于《长江上游的农业女神朱丽》的短文,心想对于名不见经传的朱丽,恐怕作者不会留意。然而书中竟有两处提到朱丽,而且论述了川民自岷山等高原山区迁移至成都平原,所见与崇州研讨的结论相同。又如对王莽的评价,认为王是一个大胆的改革者。再如把陈诠的《野玫瑰》作为抗战文学予以正面评价,与过去定性为“特务”文学截然不同。作者以地域文化取代乡土文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氐傁"与"叟"均是出于《华阳国志》中的人群称谓,前者仅见于《华阳国志》,后者则同时见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目前学术界有关"叟"的认识与讨论常将其与"氐傁"等同和混淆。对史籍记载的考证分析可以看出,"氐傁"与"叟"不但分布区域不同,且族系类别亦截然有异,"氐傁"即"氐","叟"则属"夷"或"夷种"。  相似文献   

19.
《诗·豳风·七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豳风七月》作于早周公刘之世,其时在公元前十六世纪中叶,约当夏桀之世。这在《七月》的礼俗、社会状况、名物、艺术形式等方面均有所体现。《七月》作为早期周族诗历,通篇皆用周历记事。周历的“七月流火”正是夏代才有的天象,成为判断此诗作年的坚强证据。  相似文献   

20.
巴蜀傩坛三圣之"土主"并非"随地异祀"的一方之主,而是确有其人。"川主、土主、药王"三圣合信合祀之风的盛行、文昌信仰的兴起和《文昌大洞仙经》弹演,促使"壁山神"赵延之登上傩坛,成为巴蜀傩坛"三圣"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