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英国作家贾斯·希尔的"中国三部曲"中的成名作小说<品梦茶馆>享誉世界,被翻译成十一国文字全球发行,先后获得多种文学奖项.西方评论界因此认为希尔对中国了解深入,谙熟中国社会与文化,把他称为"中国作家".在西方评论界大加赞誉的同时,中国读者不难发现其小说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本文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大山和方太太的分析以及对葬礼、古尸等一些荒诞怪异细节的剖析来展现文本中暗含着的中西文化、中西意识形态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对抗.通过对各种冲突表象的集中分析,探究出<品梦茶馆>中各种冲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作者个人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偏见和东方主义影响的残存.  相似文献   

2.
近期国有企业干部上下交流中存在这样的现象:赴总部交流的基层干部在一定时间内,表现出对工作环境的困惑特别是工作文化的不适应。基于编码的案例研究发现,国企总部与分支机构文化主要存在理念、层次、要求三个维度上的冲突:总部"政策文化"与分支机构"执行文化"的冲突;总部"多元文化"与分支机构"单一文化"的冲突;总部"质量文化"与分支机构"效率文化"的冲突。归纳出的国企总部与分支机构文化差异、冲突与管理的作用机制模型,可以给更多的企业实践者以启示,便于其更快地熟悉文化差异,缓释文化冲突,提高组织绩效。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后半期,帝国主义时代的海外文明的冲突被国内的第二条战线所替代,这个第二条战线的特点就是文化的敌对和文明的冲突,而且是由于移民问题而引起并愈演愈烈的暴力性的敌对和冲突。21世纪将告诉人们移民政策是如何以一种"文明"的方式去应对文明的碰撞而无须发生诸如暴力、种族灭绝和文化霸权事件。日本、英国及加拿大这三个典型国家的经验表明,移民政策有助于解释移民问题怎样影响了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作为现实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参与对象、信息内容、传播形态较传统文化而言更加趋向于多元化趋势。鉴于价值观冲突主要源于文化的多元化现实,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势必会进一步加速和放大价值观冲突,使价值观冲突突破以往的地域限制,更加的激烈和频发,甚至在不同代际之间也表现得更加突出和明显。因此,为有效整合多元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多元价值观,减少价值观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集结政府、社会等各种力量,采用"软""硬"兼施的方法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过渡时期政治文化,这种过渡时期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是,体现权利型政治文化原则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与体现权力型政治文化理念的政治意识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冲突,权利文化与权力意识的冲突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主要表现为"显规则"与"潜规则"的较量.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反日情绪不断高涨,国家间的冲突逐渐激化,甚至引发了局部战争。日本为了实施其依据对华文化政策而推行的教育、文化事业,扩大在中国的影响,成立"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中国政府和民众认为"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是日本对华进行文化侵略的一环,中国教育、文化界对"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的活动进行了强烈的抵制,由此衍生出许多冲突与摩擦。通过档案资料的分析可以将"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在20世纪上半叶形成、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其在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上所开展的活动梳理出脉络,并搞清中日两国政府及民间对"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7.
"国学"是20世纪有关中国学术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被频繁使用的关键词。其内涵经由学术向文化史的转化后,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化资源,对现代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作为传统性的文化存在,其本身暗含的二元对立和价值区分,引发了现实中的学术冲突。而体现"大现代"精神的"新国学"作为对"国学"的反思和发展,以其超越性追求旨在实现学科间的整合和思维上的汇通。由此达成的文化创造必然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时,中国各地教案迭起,民教纠纷不断发生,引发强烈的政治冲突;西方传教士热衷在中国办学,传播宗教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四书五经大相径庭,引发文化教育上的冲突;民间涌现反洋教宣传,抨击基督教为"异端邪说",表现出中国传统儒学与基督教两种异质文化在观念形态上的冲突.这些冲突之所以出现,与19世纪基督教的传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有直接关系,更与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天然差异、基督教的侵略性、中国民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民族意识等有深刻关系.这些冲突的客观结果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改变了民众的传统观念,也促进了基督教内部爱国自立运动的兴起乃至中国基督教自身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鲁成波 《齐鲁学刊》2004,1(4):104-107
"和"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和"与"同"异,却与"中"不可分。宇宙万物由"和"而产生,又存在于"和"的状态中,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对宇宙万物本来面目的根本认识。"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观。"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解决今天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和合、和谐与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冲突,概而言之,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五大冲突,并由此而引发了五大危机,如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它关系着人类的生命存在和利益.为了求索化解此五大冲突之道,追求人类文化的出路和前景,东西方学者从各个层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和设想,组织了各种机构,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效果与价值理想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1.
文化认同曾是构建社会整体性的基础,但这种基础随着现代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展开而被彻底瓦解,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在此意义上,文化认同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中国乡村文化的后改革时代的全面复兴中,这种危机得到了一种看似矛盾的体现,即一方面是改革与再造,而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复兴,二者沿着各自的认同轨道运行,并行不悖。通过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被界定为落后和迷信,村民被界定为现代意义上的“农民”,这些都与村民自己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相去甚远,两种观念各自表述,潜在的认同危机由此而得以酝酿,借用康德哲学的语汇,那就是我们在对待乡村文化上是在实践着一种二律背反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命题不仅在知识学中有效,而且也在与人类心智有关的其他领域起作用.这里讨论的民族心智和文化差异,便与康德的这一命题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威廉·洪堡关于各种具体语言以及在它们之后隐蔽地发挥作用的共同语言结构的设想有关.其设想后来在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中得到发展.这个问题揭示出各种文化与世界观体系的差异性,这里则首先归结为:在作为民族心智和文化差异的各种不同世界观的背后,是否可能存在着一个先天的、为人类社会所共有的普遍世界观体系,它体现出人之为人的最基本要素或共性?  相似文献   

13.
苏红彦 《阴山学刊》2009,22(2):57-60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不同的生存背景下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随着全球化浪潮加剧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断层、失传的危险日益显现。在现代化、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向前发展演变的同时,应该保持住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朱丹 《琼州学院学报》2010,17(3):136-137,135
本文探讨从世界英语角度实施英语教学的可能方式,指出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应提供各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学习者将自己的文化和另一种文化联系起来反思,以建立一个文化间性领域。  相似文献   

15.
宗教批判对马克思理论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马克思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三个直接来源"外,对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的清理与批判,同样构成马克思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的命题,表达了对宗教的批判在马克思理论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宗教批判的直接成果之一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民族法对人的效力原则是民族立法应优先加以考虑的,而我国古代民族法对人的效力原则呈现出多样性。历代民族法所确立的原则基本上符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既有差别,又有历史的连续性。研究古代民族法对人的效力的原则,将对我国现代民族地区民族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校不良亚文化是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阻碍社会进步及破坏社会风气、校园文化氛围的文化。这些文化现象对大学生不良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又对大学生违反社会公德、违反校规校纪以及违法犯罪等越轨行为起到了加剧作用。因此,必须采取多方面应对措施预防和矫治大学生的越轨行为。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汉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本教是青藏高原上的原始宗教,二者在其历史过程中都受到了佛教的重大影响。在佛教传入之时,道本二教同佛教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二者也存在着一些差异。道教从佛教身上汲取营养发展为与儒佛并立的成熟大教,本教最终被佛教所湮灭,表现出了文化交流的两种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19.
张永刚  朱奇琼 《学术探索》2012,(11):145-148
城市的文学创作是城市精神文化的见证,又可构成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昆明,文人云集,他们想象、抒写、塑造着昆明,使昆明形成独特的审美形象:既有爱国的阳刚之气,又有彩云之南的温柔风貌。昆明的文学记忆在当代文化研究中正被识读出来,它为昆明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资源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和”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核心范畴,铸就了中华民族乐感文化精神。“中和”作为哲学范畴,与西方现代理性的发展殊途同归,二者都强调多元主体性及其间的平等存在样态,都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与共在关系。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同性与共在关系,打破了西方理性史书写的欧洲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男性中心主义。因此,中国文化自身具备的现代化质素,可以而且应该与西方文化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与交流,从而对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及其文化存在的应然状态提供学理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