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①。”又说虚词“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由此可见,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大到一篇文章,小至一个句子、语气表达、前后承接等都需要借助于虚词。虚同的词法纷繁复杂,又是不太容易把握的。清代阮元在《经传释词》的序文中写道:“经传中实同易训,虚词难释产”可见虚词有其难解的一面。特别是古汉语虚词一词多义的现象很突出,因而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真正含义,首先要了解这个虚词的基本用法,词义系…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划分实词、虚词没有必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词、虚词,前人称为实字、虚字,早在宋人的诗话中已有这个分别。不过古人的实字、虚字没有明确的类别,那时的实字大致是指名词,虚字大致指的是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等。马建忠所著的《马氏文通》第一次明确指出了实字、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是中国语言学经过数千年感性积累逐渐上升到理性总结的重要时期,这不仅表现在传统语义学逐渐走向乾嘉时期的鼎盛局面,也表现在纯语言学成分的增加和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成熟,而其中尤以音韵和语法研究的各项成果为难能可贵.在我国,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汉语中“实字”(实词)和“虚字”(虚词)的分别.从汉代开始,训诂家们就把文献中各种表达某种关系或说明某种情状等而难以用确定的事物概念来解释的词统称为“词”(或“辞”)、“语助”、“语辞”或“助字”等,并且开始分析它们的用法,指出在文章写作中,对虚词要“类其异,慎思之”(柳宗元《答杜温夫  相似文献   

4.
古今文章总是由实词和虚词构成的。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虚词的意义则比较抽象。所以清人阮元在《经传释词·序》中说:“经传中实字易训,虚字难释。”屈原赋是中国诗史上光照千古的杰作。屈赋中的虚词大都古语方言,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词语现在不用了。屈赋虽然具有散文化的倾向,但它毕竟是诗歌而不是散文,因而在某些虚词的运用上也有比较别致特殊的地方。从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来,历代注家对于屈赋中的实词莫不刻意求训,而对于虚词则往往略而不究。因此,我们今天研究屈原及其作品,进一步探索屈赋中的虚词,不但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本文试图将屈赋中的“其”字作一些肤浅的训释,以就教大方。  相似文献   

5.
宋人范温评杜诗时举了四个“全虚而意味无穷”的例子,虚,即虚字.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显然无法分析其所谓“虚字”.论文结合大量古人论杜诗中“虚字”和“实字”的例子,分析归纳,发现古人诗论中所说的“虚字”和“实字”与今天语法的界定不同.论文认为不能用今天的语法去分析、界定古人所说的“虚字”和“实字”,并指出古人所说的“虚字”和“实字”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6.
汉语词类的科学划分始于《马氏文通》,这是按意义标准划分词类主张的创始与典型代表。如它说:“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凡实字用以指名者,曰代字。”“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凡实字以肖事物之形者,曰静字。”“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以上实字)“凡虚字以联实字相关主义者,曰介字。”“凡虚字用以为提承展转字句者,统曰连字。”“凡虚字用以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凡虚字以鸣人心中不平之声者,曰叹字。”(以上虚字)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为了给字(现在称词)分类,提出了一个分类界说(现在称分类标准)。这就是他所说的:“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马氏对这个界说解说的最后结语说:“……读王怀祖段茂堂诸书,虚实诸字,先后错用,自无定例,读者无所适从。今以诸有解者为实字,无解者为虚字,是为字法之大宗。其别,则实字有五,虚字有四,外此无字。故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文言虚字的三个来源:本义虚字,实词虚化的虚字,假借虚字。提出应将此问题的研完成果适当引入文言虚词教学中来,改变静止地、孤立地讲解虚词的陈法。指出在虚词教学中对不同来源的虚词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言里,“之”字出现频率高,用法十分复杂。如果不确切掌握“之”的含义和用法,就会给我们阅读古代作品造成一定的障碍。 “之”字既可作实词,也可以作虚词。作为实词,它的用法有两种,即动词和代词;作为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助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马氏文通》以前古代学者对汉语实字、虚字的研究成果。从宋代开始,学者已区分实字和虚字。古代学者对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实、虚问题,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以有形体、无形体分实虚;其二,以有实义、“不为义”分实虚。前者在作诗、对类方面确实给人们带来方便;后者更适合总结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试说现代汉语中的“个”与“一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汉语中的“个”、“一个”有两种语法功能:一、作实词,即量词和数量词,这是语法学界所公认的.二、作虚词,这一点语法学界有个别前辈曾提出,但语法学界仍不承认,只把其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本文认为其为虚词主要从结构的替换对比中来看它的特殊语法功能及相关的语法意义,将其与实词的“个”、”一个”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2.
从状字看《马氏文通》字的功能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不少语法学家都认为《马氏文通》对字的分类,是按意义划分的。其根据就是马建忠在书中所说的字的分类标准。他说:“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又说:“字各有义,而一字有不只一义者,古人所谓‘望文生义’者,此也。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这是马氏对字进行分类的总原则。根据这个总原则,把《马氏文通》中的字,分为九类。这就是他所说的“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具体说,就是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都是实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都是虚字。  相似文献   

13.
汉语虚字拼音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虚字 (词 )由实词虚化而来 ,是表达语法意义的 ,属形式范畴。可是虚词由实词借用而来的字形 ,不但不能反映出虚词的语法意义 ,反而常常因原有的实词义而对其语法意义的理解形成干扰。这不但对阅读形成障碍 ,也不利于左右脑的合理使用 ,对儿童和外国人学习汉语也是一个不算小的负担。因此 ,汉语虚词应当拼音化。文章同时试拟了一个汉语虚词拼音辅助文字草案  相似文献   

14.
孔颖达的语辞说──兼谈汉语虚词研究的奠基人孙良明汉语虚词研究,源远流长。如《公羊传》《谷梁传》解说“春秋书法”已表现出对虚词用法的说明①,宋代开始,“虚字”术语厂为使用②。两汉到唐以前的典籍中也广泛的涉及到虚词问题,有相当丰富的虚词解释材料。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是先有实词,再有虚词。许多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产生的。如古书中的常用虚词“以”,即从实词“以”的用法逐渐虚化,从而有了作为虚词的介词“以”和连词“以”等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语言的分类很早就只是以虚字和实字来分的。但在过去的历史中,研究实事的多面研究虚字的少,并且大多数都是从语法的角度来研究虚字的。 本文将采取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和中学语文课本以及《暂拟语法体系》(包括补充意见)的意见,将虚词包括的范围列为:介词、连词、副词、助词、叹词。 马建忠《马氏文通》第一卷上说:“凡  相似文献   

17.
刘淇的《助字辨略》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第一次对虚词进行了完整的分类,并提出虚字以表“性情”论。《经传释词》是又一部专门研究虚词的著作,其体例严谨,论断精审,向来为学术界所称道。作为清代虚词研究的代表,两书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两相比较可以看出这两种角度的研究特点和所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虚词为数不多,迄今为止收录最多的《古汉语虚词通释》(社科院何乐士等编)共收录虚词字639个,其中常用的不到两百,与总数多达数万的实词字相较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在古代语言中,虚词字出现的频率却远比实词高。例如《鸿门宴》中这句话:“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十个字中就有五个是虚词。《孟子》一书中,总字数34685个,其中单是“之”字(绝大部分作虚词用)就出现1902次;全作虚词用的“也”  相似文献   

19.
"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在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能有效地增添诗歌的声情韵致,显现诗句的意脉流动,丰富诗歌的审美情趣.古代诗人中杨万里是继杜甫之后善用虚词的高手,恰到好处的虚词也是"诚斋体"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值得作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中的“夫”有用作名词语素、实词和虚词三种用法。其中实词“夫”用作名词和指示代词;虚词“夫”用作决断词和感叹语气词。“且夫”、“今夫”、“若夫”等用作复合虚词,表示主观认定,其语法作用相当于决断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