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运战 《理论界》2005,(4):184-185
邓小平对农民利益问题极为重视,认为农民利益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邓小平心中装着广大人民群众,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紧抓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放松,重视农民的物质利益,支持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农民的就业出路,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邓小平农民利益思想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
农民的弱势群体特征 ,要求农民应采取联合方式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农民的联合包括农业生产的联合和非农行业的联合 ,农业生产的农民联合可以使农业生产工业化 ,也可以使非农行业的农民联合享受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利益 ,这两种形式的联合必须从农民利益角度考虑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举措。农业生产的农民联合在初期要支持非农行业的农民联合 ,发展以后后者则要支持前者 ,形成农村经济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及其相关活动上的利益调整 ,都逐步采用了承包合同的形式 ,但现阶段 ,农民在承包合同关系中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 ,这已经导致了农民利益的过份转移等诸多不良后果 ,可通过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农民经济组织制度、农地流转制度等 ,来达到改善农民在农业承包合同关系中的地位并进而保护农民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构建农业产业链的目的是通过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来增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提高农产品的比较利益,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立和谐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农业产业链健康平稳运行的基础。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应遵循利益共享、保护农民、集体谈判和统筹兼顾的原则,构建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框架包括目标、工具、主体、客体四个方面,各主体通过表达利益诉求、实施利益分配、协调利益矛盾来实现农业产业链各主体的利益和谐。  相似文献   

5.
杨正喜  唐鸣 《兰州学刊》2006,(3):188-190
伴随中国社会的不断分化,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农民作为利益群体之一也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来表达自身利益。农民由于经济、社会地位低下,组织化程度低下,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渠道的阻塞,权利救济程序的阻塞和复杂化等诸多原因,导致农民选择非制度化利益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相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仍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繁荣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农民积弱积贫的弱势地位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怎么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农民弱势地位的全面性表现,并对改变农民弱势地位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农业与经济发展(笔谈)──提高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途径郑琴缭农民利益是个涵盖着农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诸多利益的综合概念。其中农民的经济利益是农民其他利益的基础。农民经济利益的重要性纵观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民经济利益问题,无论是...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变动趋势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绝对收入水平尽管呈上升趋势,但其增幅却日趋递减,而农民的相对收入水平则是绝对下滑趋势,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地位并未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民的弱势地位目前仍然存在。而改善农民收入状况的措施包括:(一)贯彻城镇化、一体化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的组织创新;(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四)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优化农民的融资环境;(五)加快改革行政体制和民主决策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运作机制,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规模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农产品价格是改善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屡屡试图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来解决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问题,但农产品价格提价给农民所带来的相对好处,很快地被工业品价格、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相继上涨所抵消,其结果甚至使农民处于相对更为不利的地位。而且这种在轮番涨价基础上所出现的“比价复归”的周期越来越短。例如,1993年农产品收购价格  相似文献   

10.
推行农业领域公私合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手段,对这一措施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需要通过相应的法律制度予以化解。村委会作为合作双方的代理人容易受熟人社会影响和利益诱导而损害被代理人利益,因而需要在法律上明确其特别法人的地位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针对农业领域公私合作的资金来源不足、资金供给难以持续的问题,应当构建长效投资机制,包括加大基层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疏通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渠道,鼓励农民投资农业等。要甄别公共事务性与商业经营性合作项目,分别采用土地征收程序、土地流转程序,注意农村土地政策创新与涉农法律稳定之间的协调,以防范农业领域公私合作中的土地供给乱象。  相似文献   

11.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迈出了农业经济制度创新最成功的一步,作为这一制度创新和实践主体的广大农民也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利益回报,这种经济地位赋注了中国农民不断创造和寻求出路的热情与冲动,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当前,政府财政的支撑方式经历了从"农业财政"到"土地财政"的转变。在"土地财政"运作逻辑的支配下,在基层社会,以农民与政府为主体围绕着土地收益而展开了激烈的利益博弈,导致了复杂的土地冲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话语表达权受到限制,处于一种"集体失语"状态,但同时又通过上访等方式展现其作为"弱者"所具有的强势;基层政府通过对权力与资源的掌握而处于强势地位,但农民上访与基层维稳又凸显出它的软肋。为此,在对土地冲突的处理上,必须重构农民与土地、农民与基层政府的关系,使各利益主体在一种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协调和沟通。  相似文献   

13.
秦宏毅 《学术论坛》2005,1(5):129-134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并保护农民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利益思想主要表现在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和为农民获得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保障而奋斗。从建国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利益思想体现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工业化的发展和农民的最终解放创造必要的体制环境。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利益思想体现在维护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和推动建立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对利益的追求是其一切活动的根源,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本质的反映.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因而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其中农民利益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把解决农民的利益问题作为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突破口,根据当时农民的实际情况及农民的迫切需要,领导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利益的方针和政策,逐步形成了保障农民利益的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保障农民利益的思想和实践,不仅为当时土地革命战争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三农"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从未间断过。惠农一词正是基于这一国情而提出来的,它是指各种可以惠及和有助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方法和途径。目前来看,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只有从根本上切实解决好农民的问题,保障好农民的利益,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形成  相似文献   

16.
家庭经营制度下个体农民的博弈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经营制度下的个体农民由于组织化程度较低,在与基层政府、市场组织等乡村社会各利益主体的博弈中处于较不利地位。通过自组织化和被组织化的途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各类农民组织,是增强农民抗衡侵权行为的能力,解决个体农民弱势难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杨嬛  陈涛 《中州学刊》2015,(2):50-55
资本下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当前以政府资本支持和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实现的是"资本主导的外生型要素整合"。这一路径促进了农业发展,但也给农民和农村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上的负面效应。因此要发挥土地在要素整合中的主导作用,转向"土地主导的内生型要素整合"新路径,用土地要素引导资本有序进入乡村,将农民在资本下乡中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山东东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案例从实践上证实了这一新路径的可行性。为此,需要从鼓励和引导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协调和整合使用农业发展相关项目资金,搭建类似"农超对接"的合作社—企业对接平台等方面推动资本下乡路径转变,实现农业生产要素整合的"土地主导",加强农民利益保护,实现农业、农民、农村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业产业链利益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农业产业链的目的是要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链上分布着多元的经济主体,各主体通过产业链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经济系统的动因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谐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链充满活力健康运行的基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利益实现的组织载体,是农业产业链实现和谐利益的关键环节。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实施主体、作用客体、操作工具和实现目标四个方面,通过利益诉求-利益分配-利益协调,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利益和谐。  相似文献   

19.
农民经济利益问题地位的重要性、影响的深远性、功效的联动性、现状的紧迫性、解决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民经济利益保护问题的系统性。保护农民经济利益第一要系统地分析农民经济利益问题形成的原因;第二要加强对农民经济利益保护客体系统的认知;第三要构建农民经济利益保护的主体系统;第四要建立和健全农民经济利益保护的政策和手段体系。  相似文献   

20.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当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突出问题,而农民问题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早在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当前,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成败的大问题.一、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农民积极性的发挥问题,即农民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积极性的发挥问题,其实质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妥善地对待农民的利益,是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群众关系的根本问题.经济上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是调动农民革命和建设积极性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党建立、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核心问题.中国农民的利益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表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在革命年代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富裕问题.要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突出的是解决农民与其他劳动者的收入差距问题,核心是农业的比较利益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