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化学吸附制冷系统中吸附剂颗粒之间以及整个吸附床的传热传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强化吸附床传热传质性能的主要措施和方法.分析比较了两种用于化学吸附制冷的典型吸附床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吸附床.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硅胶负载乙醇胺(SiO2-MEA)和二乙醇胺(SiO2-DEA)螯合吸附剂对Cu2 的静态饱和吸附量、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动态吸附以及pH值对其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MEA和SiO2-DEA对Cu2 的静态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2086,0.3082 mmol/g;动力学和动态吸附过程符合Boyd方程,即为液膜扩散控制;热力学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即为单分子层吸附.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氯苯气体在活性炭固定床上的吸附过程。对不同温度下氯苯在活性炭中的吸附特性进行了测定,并用过热蒸气对活性炭吸附的氯苯进行了脱附回收。采用线性平衡吸附体系的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得到了活性炭吸附氯苯的总传质系数和吸附带长度。结果表明:吸附温度升高时,总传质系数减小,吸附带长度增大。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的穿透曲线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在离子质量浓度25~500 mg.L-1和吸附剂(蛭石)质量浓度10~150 g.L-1范围内分析测试了平衡固液体系中Zn、Cd离子等温吸附量.试验数据表明:平衡离子吸附密度qe(离子吸附量与吸附剂量的比值)唯一由C0/W0(起始点液相离子浓度C0与吸附剂浓度W0的比值)与Ce/W0(平衡液相离子浓度Ce与W0的比值)的差屿来决定,与离子、吸附剂的浓度及吸附反应过程无关.重复测试证实:给定C0/W0时,qe与Ce/W0具有唯一对应的值.指出液/固相离子吸附体系中的强度因子不是离子的浓度而是离子量与吸附剂量的比值,离子吸附反应的方向与速率取决于系统中离子量与吸附剂量的相对水平,离子吸附反应达到平衡的条件是离子与吸附剂化学势之和在液、固相之间的差异为0.  相似文献   

5.
在离子质量浓度25~100 mg.L-1和红壤吸附剂质量浓度50~150 g.L-1范围内分析测试了固液体系中Cr()的吸附速率.结果表明,红壤具有较强吸附Cr()的能力,其吸附速率在初始2 h内很高,但随时间的延长逐步降低并在10 h左右趋向于零.溶液起始Cr()浓度和吸附剂浓度对吸附速率有显著影响,随起始Cr()浓度增大,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延长;起始吸附剂浓度增大,吸附平衡时间缩短.提出的红壤Cr()吸附的动态方程在样本检测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模拟精确度.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国内外飞灰吸附燃煤烟气中单质汞的研究进展,研究了飞灰中汞的分布特性、飞灰性质对单质汞吸附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烟气条件对飞灰氧化单质汞的影响,探索了汞的吸附模型,指出了飞灰作为吸附剂目前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根据碘吸附材料自身结构的特点以及吸附方式的不同,碘吸附材料可以分为苯-I2型吸附、季铵盐-I2型吸附、氮-I2型吸附、吡咯烷酮-I2型吸附、醚-I2型吸附和聚乙烯醇-I2型吸附等.对各种碘吸附材料的特点、吸附机理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发展高分子碘吸附材料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有机改性伊利石对水溶液中苯酚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天然伊利石黏土,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2种有机改性剂分别改性后,对水溶液中苯酚进行了吸附研究.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探讨了2种吸附剂各自最合理的吸附条件:pH值分别为9和6,吸附平衡时间分别需要40和80min,吸附剂用量均为35g/L,温度为25℃.在此条件下,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4.6%和62.8%,且有机改性伊利石比天然伊利石去除苯酚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担载型的金属(Cu、Fe)/硅藻土吸附剂,以对苯二甲酸(TA)染料为模型化合物进行了吸附 处理废水研究.研究过程包括TA吸附和TA分解(吸附剂再生)两步.结果表明纯硅藻土对TA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但是吸附效果不好,也不能够循环利用.与纯硅藻土相比,金属/硅藻土对 TA的吸附能力显著提高,金属/硅藻土较佳担载量是5%(重量百分比),初步结果表明金属/硅藻土随再生次数的增加,吸附容量变化逐渐降低,再生温度从200℃提高到280℃后,5%Fe/硅藻土的吸附量可以回复到原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偕胺肟型吸附分离材料以其特有的官能团结构成为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良好吸附剂,因此成为吸附材料中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偕胺肟型吸附材料的主要类型,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体育文化在重视大学生智商开发的同时,应着眼培养大学生的情商,有效地挖掘大学生的潜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2.
逆商教育不仅对个人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从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对当代大学生更是具有特殊意义。基于大学生逆商教育现状,我国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应就端正学生心理咨询观念、设立心理指导机构和开设教育课程、加强逆商心理测试监控、开展实践训练、注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等方面,采取可操作的教育管理工作措施来促进逆商教育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时代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情商水平,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情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情商,不利于将来的择业和工作。这就需要高校重视和加强情商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合格人才。文章分析了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及当代大学生情商水平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探讨了如何进行情商教育。  相似文献   

14.
实践的人:中国当代伦理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逻辑起点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理论体系所由以出发的理论上的始基 ,是整个理论体系赖以成立的关键和前提。中国当代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应是“实践的人”。作为哲学、伦理学的范畴 ,“实践的人”是对具体的、经验的人的抽象把握 ,它首先是指“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不仅在“现实性上”把本质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受物质条件制约 ,从事实际活动的 ,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 ,而且是把个人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内在地具于一身即二重性存在的人。“实践的人”也是本质上具有道德需要 ,追求全面发展、自我完善之理想人格的人。对于中国当代伦理学来说 ,“实践的人”是预制伦理学之理论建构的基石 ,具有使伦理学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论意义 ,还可以范导伦理学反归价值科学的学科性质和人学学科的学科主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是一个资源、信息、技术共事,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相互依赖的社会。我们有理由认为,一个共生共存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个共生时代所体现的哲学和伦理基础是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同时又尊重不同主体的独立性及价值现,完善人类理性内涵。  相似文献   

16.
对计算机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作用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从计算机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出发 ,介绍我院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结果表明 ,这些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 ,自然人属人法就是与一个自然人有密切关系的、持久地决定该人的法律关系的那个国家的法律 ,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时间上对自然人的持久决定性、空间 (即法域 )上的密切关联性、内容上的直接的人身关联性 ;当代属人法呈现出两个明显的历史发展趋势 ,即本国法原则大为弱化 ,住所地法原则得到加强的趋势和传统的属人法领域受最密切联系原则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趋势。这两种发展趋势事实上深深影响了我国国际私法中的自然人属人法制度  相似文献   

18.
论科技创新人才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进行科技创新 ,已有的基础科研成果是前提 ,人才是关键。从能力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论述科技创新人才的特点 ,以期对现代科技工作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生存论与传统哲学的最大区别是对人的现实际遇和生活世界的关怀.传统哲学中的人是抽象化的人,而生存论意义上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感性活动的人和历史生成的人.所谓生存论转向,其实是人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传统人本主义在当代的根本转型.生存论转向的人学意义是从传统抽象人本主义转向生存论人本主义.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是一致的.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实现了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马克思的新人本主义也就是生存(实践)论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应该如何贯彻教改精神、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何驾驭课堂,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以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为个案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