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德经》是一部深邃玄远的中国文化典籍,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出现过诸多译本。就英译本而言,不乏名流大家的珠玉之作。其中英国汉学家约翰·闵福德的英译本甫于2018年底出版刊行,作为其本人同时也是该部哲学经典的最新翻译成果,便是不容忽视的一部作品。文章通过描述性地梳理分析发现,译者治学基础扎实而经验丰富,底本选择依循传统又别具匠心,体例编排合理严谨,译笔行文简约精妙,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山西老年》2011,(8):47-47
原文: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解读: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想喝鲜竹笋做的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相似文献   

3.
原文: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解读: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母极孝。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赤脚,而母亲所需则尽力供给。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相似文献   

4.
《山西老年》2011,(3):47-47
原文: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相似文献   

5.
原文: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相似文献   

6.
王涛 《山西老年》2011,(12):49-49
原文: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相似文献   

7.
《山西老年》2012,(1):45-45
原文: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成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相似文献   

8.
《山西老年》2011,(7):46-46
原文: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惧”  相似文献   

9.
《山西老年》2011,(11):46-46
原文: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是中国典籍中的一朵奇葩,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90篇《道德经》英译研究的相关成果,对《道德经》英译研究的现状,包括译本的分析与对比、译者视角、关键字词和风格的探索、《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总结,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而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思想,其内容包括生态之道美、生态自然美、生态和谐美等方面。学习《道德经》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生态审美意识,发挥审美在生态建设中的影响,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子哲学是一个基于本体论的哲学体系,既是生命哲学,也是行为哲学。老子所著《道德经》对探讨教育哲学思想具有积极、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山西老年》2011,(4):48-48
原文:后汉陆绩,字公纪。年六岁,至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相似文献   

14.
15.
《道德经》博大精深,思想深邃,蕴含中国文化精神。《道德经》版本的多样性及其阐释的不确定性使得其"译"彩纷呈。费孝通提倡的文化自觉理念,为翻译理念的铸造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它要求译者首先要对《道德经》有"自知之明",其次要对英语世界文化环境有透彻的了解,最后就是要有文化自信。对《道德经》三次英译高潮的代表性译本的研究表明,《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旅行以基督化开始,先是发展为"文字翻译",而后步入"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并举阶段。在这一历程中,《道德经》与西方文化由不平等对话逐渐发展为平等协商。《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飞散过程就是文化自觉翻译理念逐渐发展为译界主导理念的过程。文化自觉翻译理念有助于推动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中的模糊语言——《道德经》第一章的英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这一特性赋予有限的语言表达式以无限的意义,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然而,模糊性也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挑战.文中以中国经典著作<道德经>第一章的英译为例,分析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模糊语言的处理,如何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7.
《山西老年》2011,(5):50-50
原文: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相似文献   

18.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和辩证思想的著作,《道德经》以与先秦诸子学说迥然不同的姿态,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心态、思维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道德经》言说方式的开放性与思想意涵的时代兼容性,彰显了道家核心思想概念的世界性意义,成为中国经典文化走出去、参与世界文化对话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道德经》一向被视作道家经典,先后出现过很多翻译版本,但要确切地传达其中的思想内涵却并不容易。本文以ArthurWaley的译本为文本,选取译本中的例句考察译本的对等性,进行分析,并从中西思维差异的几个方面指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