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京旧书铺     
张恨水 《21世纪》2010,(9):42-42
北京琉璃厂隆福寺各旧书店,以卖旧书著名予国内。说者谓彼等虽出身市井,然凡一书也,内容如何、著者如何、纸如何、版如何,知之极真,辨之极详,看书索价,大有研究。且其对购书眷之性情与身分,亦洞烛无遗。因知购者非此书不可,故高其价,宁可交易不成,而勿容易脱手也,予闻此言,亦颇韪之。佣书之余。辄好涉足书摊,以搜索断简残篇为乐。至古色古香,整洁完好之书,则不敢问价。不但不敢问价,且亦不敢翻阅,明知商人以古董视之,多此一摩抚,亦殊无味耳。  相似文献   

2.
基于电影《城南旧事》和小说《城南旧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老北京影像。老北京的人情味和空院子、老巷子、旧房子、小园子等文化元素都是1920年代帝都北京的真实记录。林海音的怀乡文学以“女性”主义的视角书写,从儿童的眼睛观察成人世界,打开了一扇“真实”世界的窗口。《城南旧事》小中见大,书写“大时代”的“小人物”返乡故事,折射了中国大陆巨变时代的政治风云。作者以自身人生时空变迁对北京古城进行想象性的文学描摹和文化景观的地理投射,影视叙述文本被重构为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即的“乡土梦”。  相似文献   

3.
王陌 《社区》2005,(21):58-59
我对电影最深刻、最温馨的记忆大都来自北京西城区西四附近的那几家电影院。当年的西四算得上北京西城区很繁华、很热闹的所在。那里有百货商场、菜市场、小吃店、邮局,还有新华书店。最为重要的是,那么一块小小的弹丸之地却集中了三家电影院,为西四这片商业街平添了几许浪漫、清雅的文化气息。胜利电影院坐落在十字路口东边,光听名字就让人感受到它的大家风度、宏伟气派;红楼影院位于西四丁字路口,造寸服装店的后面。它的外墙是红色的,入口处显得陈旧狭小,可是那未经雕饰的门脸总使人联想起它经历的沧桑,追忆它往日的辉煌。在马路西边一条…  相似文献   

4.
张田 《北京纪事》2013,(1):93-94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小外甥你也去。"这首流传了近一个世纪的歌谣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至今仍有不少耄耋老人能完整背咏出来,而我也清晰地记得小时候与小伙伴们,边说着歌谣边手拉着手的情景。像这种耳熟能详的歌谣在北京地区还曾流传过许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保存下来的却是越来越少,在这些已经或将要消失的歌谣中,记录的不仅仅是岁月流淌过的痕迹,还有那些只属于北京特有的风俗文化。歌谣是民歌、民谣、儿歌、  相似文献   

5.
《社区》2013,(29):33-33
文淙阁位于镇江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据乾隆皇帝自己的说法,修建南三阁,赐赠《四库全书》是为了“嘉惠艺林,启迪后学”。虽然在编写《四库全书》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毁掉了一些书,但总的来说它的意义却十分重大,至今也是学界十分重要的一部大书。在当时,建南三阁更是轰动江南学界的一件大事,所以建起庞大的文淙阁仅用一年时间,并且其中有诸多的工料都是当地人捐献的,镇江人对于文化的热心程度从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侯建中 《北京纪事》2013,(4):110-112
中国有一句成语“温故知新”。说的是了解过去的事情有助于知道如今的新事物——比方说“房东”这个东西。实际上“房东”不是东西,而是一种人,一种以出租房屋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老北京人形象地称呼他们“吃瓦片的”。  相似文献   

7.
张久英 《北京纪事》2011,(3):109-111
知道住在棺材铺的旧址,却不知道棺材铺的字号。52岁的邢其良在原宣武区米市胡同37号已经住了50年。他说:“这里以前确实是棺材铺,不过解放前就已经成了民居。”  相似文献   

8.
百花深处:曾称“花局胡同” “我留下许多情,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一首歌《北京一夜》,歌里提到的“百花深处”,其实是北京真实存在的一条胡同。  相似文献   

9.
杨旭 《社区》2014,(17):30-30
北京人爱喝茶。串门的一项重要礼节就是——沏茶,北京人也叫“沏水”。先放茶叶后放水叫“沏”,先放水后放茶为“泡”。其实北京人是爱好喝茶,而非乐于品茶。大碗儿、大口,咕咚咕咚的灌——尤其爱喝酽茶的,最爱“大把儿缸子”。过去还有人熬茶:先把茶沏上喝几遍,然后兑水倒进砂壶里大火熬,味浓色重。北京的茶具最讲究也不过是在茶叶罐、大盖碗儿、茶杯、大小茶壶上下点儿工夫。茶壶以小为贵,多为细瓷。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 《社区》2014,(2):32-32
对北京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气候。冬季,天蓝得让人无法置信,阳光灿烂,却又干燥寒冷;夏季,雨水充足,凉爽。其次是鳞次栉比、蔚然壮观的建筑群。再次就是在传统习俗影响下的北京人所独具的幽默感、耐性和彬彬有礼。天空澄澈,令人心旷神怡。殿阁错落,飞檐宇脊纵横。黄包车夫们滔滔不绝地说着笑话,幸灾乐祸地拿人开心。宽厚作为北京的品格,融于其建筑风格及北京人的性情之中。  相似文献   

11.
读书两境界     
李国涛 《社区》2009,(29):5-5
读书有不同的境界。只说两种,一是求知。一是要人知。要人知者必炫学显己,以博得声望、功名之类。而求知者则深远得多,而且有时可以以功名及生命作牺牲。分明.后者显得更崇高,实际上也更有成就。从古到今,莫不如此。要说读书最多的人,在中国大约纪昀要算其中之一。他编《四库全书》,看的书能少吗?乾隆皇帝检查又紧,  相似文献   

12.
<正>舒了先生出生在宣武区龙爪槐,是个地道的老北京。1951年,舒了考入北京铁路部门,1991年,由北京铁路西山疗养院退休。这期间,酷爱文史的他,自学了《中国历史》等文史课程。学习中,他认识到祖国悠久历史的灿烂辉煌,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1966年的一天,舒了上班路过宣武门,看到宣武门城楼正在被拆除,他意识到,北京的胡同正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他想到,北京的城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胡同、四合院没有了,那将是北京历史文化一个不可挽回  相似文献   

13.
2011年影印出版的《天津图书馆藏纪晓岚删定〈四库全书总目〉稿本》,是现存《四库全书总目》稿本中最新、也是最先影印出版的资料。此一文献的出版,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方式与修订重点,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对《四库全书总目》的文献研究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四库全书总目》的文献学研究而言,此一稿本的编纂时间究竟在何时,是确定本稿本学术价值与判定《总目》编纂过程的重要关键,因此探讨此一稿本的编纂时间,自然是刻不容缓的要务。此前,笔者与北大历史系刘浦江教授曾先后发表论文,探讨此一稿本的编纂时间,虽然所得结论不同,但由于不同的原因,使得我们的初步尝试,都有或多或少的瑕疵,并沒有达到原本预期的目的,这是一个缺陷,有待于重新的探讨与论定。  相似文献   

14.
明末农民大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明朝的腐朽统治,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趁势入主中原。为了稳定统治,满洲贵族对众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施以强制统治,反映在文化政策上,便是实施欺愚笼络和民族高压政策,并借编纂《四库全书》实现“寓禁于征”,查禁销毁大量文献典籍。尽管如此,清朝编纂的《四库全书》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田 《北京纪事》2013,(3):97-98
<正>遗留下来的老北京歌谣,除了在语言上体现了老北京特有的文化特色,另外在内容中也留下了老北京人的生活与乐天向上的北京精神。如这首流传广泛的《过年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眼看就到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坐一宵,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不仅概括了老北京人从腊月初八到过年时的整套民俗,而且还使用了数板  相似文献   

16.
张久英 《北京纪事》2011,(1):109-110
提及老北京的酱园,“六必居”“桂馨斋”“天源”这三家老字号是人们耳熟能洋的,殊不知,除了这些老字号,还有一些酱园,虽然早已经不再经营,它们的旧址却在胡同里葆有余韵。  相似文献   

17.
那年月北京城的商业店铺,有的在门口悬挂年代久远的行业招幌,有的在门窗上撰写商业内容,有的商铺则雇佣西洋乐队大肆宣传赔本甩卖,有的商业店铺不惜花钱利用电台广播节目的间隙传播商业广告。这在当时可是最流行、效果最好的宣传方法。因为那时电台广播是人们唯一的消遣娱乐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8.
崔金生 《北京纪事》2009,(12):84-85
板儿爷杨兴我和杨大爷在一个院子里住了近30年,从没见他跟任何人红过脸,吵过架。  相似文献   

19.
董夏青青 《社区》2008,(29):10-10
想了解北京清末民初的平民生活,老舍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老舍笔下的北京只是他眼里的北京:街头巷尾蹲着拉车的人,各种做小买卖的人瞅着来往的路人,妓女、杂耍艺人、巡警、商铺老板、大杂院里的老头、妇女和孩子,都挤在老舍笔下的一页页纸里瑟瑟发抖。  相似文献   

20.
董梦知 《北京纪事》2014,(9):104-104
茶酒馆是既卖茶又卖酒的茶馆,规模不大。论卖茶比不上一般茶馆,论卖酒比不上“大酒缸”。它只是在卖茶之外,在柜台上摆上两个酒坛,兼卖烧酒和黄酒而已。更有意思的是它只卖酒不卖酒菜。如果要下酒菜呢?都在门外小摊上摆着呢。你看,羊头肉、剔骨肉、熏鱼、杂碎、花生仁、炸丸子等任你挑选。这一类茶馆一看就知道是大众化的平民茶馆,主要是供人们在此喝茶聊天。三五好友聊得尽兴不想走了,这位在柜台上打上几两酒,那二位赶紧到门外买些下酒菜来,于是边吃边喝又能聊上大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