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鲁迅日记》:“晚访季市。永持德一君招饮于陶园,赴之,同席共九人,至十时归。”永持德一设宴招待日本留学生竹田复,邀蔡元培、鲁迅、许寿裳等同席。席间鲁迅为永持德一书《诗经》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相似文献   

2.
从《鲁迅日记》看鲁迅与萧军王科,李绍华鲁迅为我国新文学事业培养了一代甚至几代的作家。现代著名作家萧军,便是“被这位伟大的人所哺育、教育……过的千百万文艺青年之一”。①《鲁迅日记》中有关与萧军交往的记载,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多达130...  相似文献   

3.
一、毛泽东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与鲁迅虽然终生未曾谋面,但是他们彼此信任,互相尊重。鲁迅对毛泽东衷心拥护和爱我,毛泽东把鲁迅当作自己的同志和战友,他们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酷爱鲁迅著作,经常阅读.在战争年代,行军打战,长征路上,也把《鲁迅全料带上。解放后,在书房卧床上放着《鲁迅全集》,出外观察,也常常带着。毛泽东很熟悉鲁迅著作,很了解鲁迅的为人。早在1937年他就充分地肯定和赞扬了鲁迅。在鲁迅逝世周年纪念的大会上,毛泽东说,“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  相似文献   

4.
个性主义是鲁迅批判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实行“思想革命”的重要思想纲领与武器,是构成鲁迅社会思想与文学观念的基础因素。鲁迅的个性主义包括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两层内容:一是主张“超人”:“任个人而排众数”,呼唤先觉精神战士出世,对民众进行启蒙,这可看作鲁迅“思想革命”的“行动纲领”;一是主张“立人”:“个性解放”,恢复人的理性人性与自然人性,使“人各有己”国为“人国”,这可看作鲁迅“思想革命”的“理论纲领”。它的价值与鲁迅思想的价值、作品的价值共存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讲课,无论是在杭州、北平,还是在厦门、广州,都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和赞扬。“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在厦大、中大呢,轮到鲁迅先生讲课,不仅是文科学生早就提前坐进课堂,而且有  相似文献   

6.
鲁迅早期的伦理思想有着丰富深刻的内容:立人立国的道德理想以救国为出发点,而立人则在于理想人性的建立,真善美的统一为理想人性的实质,也是人道主义的道德理想;尊个性,任个人是其道德原则,只有如此,才能立人进而立国;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弗失固有之血脉是其重建道德文化的方法,亦即不守旧,不排洋,洞达世界,探究国情,从而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新文化、新道德。鲁迅早期的伦理思想有积极的战斗意义,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也不可避免地有着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7.
过去在研究鲁迅小说的诸多著述中,都将鲁迅塑造的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分为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类,却忽略了儿童形象,即鲁迅着力塑造、极力为之“呐喊”的主要人物群之一。鲁迅先生怀着对儿童的真挚感情和无限希望,描写了遭受种种不幸儿童的共同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揭示了中国的希望只有彻底地推翻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鲁迅同国民党人站在一条战线上。“四·一二”政变后,鲁迅坚决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国民党反动派软硬兼施,既压制迫害鲁迅,又妄想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拉拢。鲁迅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先是玩弄欲抑先扬的手腕,1949年逃往台湾后,则对鲁迅著作采取查、封、禁、堵的政策。到80年代末,在台湾广大民众的冲击下,这一反动政策被迫取消  相似文献   

9.
余华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鲁迅走得最近的人。”从余华的小说中探寻鲁迅因子,探寻余华在文化精神和创作上对鲁迅的继承。余华在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上,在“批判国民性”和“反思历史”的两大启蒙文学主题上,都体现出对鲁迅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鲁迅把怀人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其怀人散文具有格高情深的特点。文章往往从高大处立意,在情深处落笔,境不离情,情随境生。文章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达到追求真理、伸张正义、讨伐邪恶之目的。鲁迅的怀人散文,绝不就人写人,这是把个人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上,揭示其价值和意义;都是经过长时间感情的沉淀,成为千古绝唱。鲁迅怀人散文最富有个性的创造是把对人物的“颂”改为“评”。鲁迅不把人物当偶像,而是当作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活人,以诗人的激情和史家的公正,对人物作精辟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彭柏山在追求革命的过程中参加左联,走近鲁迅,走近文学。鲁迅博大、坚强的人格力量,鲁迅对盟友不苟且、对敌人不妥协、为真理韧战到底的战斗精神,是彭柏山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鲁迅敢于面对现实、重视民族灵魂重铸的深度艺术追求是彭柏山执着坚持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鲁迅心目中的“中国”关振强(江门市农行干校新会529100)什么是鲁迅心目中的"中国"?鲁迅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也。"(《中国地质略论》)在鲁迅心目中:中国就是"中国人之中国"。朴...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然而,鲁迅被利用,被歪曲,被肢解,鲁迅成了"两个鲁迅",一个是作为客观存在的鲁迅,一个成了当权者整人的工具仓库中一件被经常使用的工具.鲁迅成了最受诬蔑的人,单纯的鲁迅世界变成了十分复杂的各种各样的鲁迅现象.  相似文献   

14.
鲁迅杂文中的形象──鲁迅杂文艺术本质论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杂文中的形象──鲁迅杂文艺术本质论二郭海军如同情感特征是鲁迅杂文的本质特征一样,形象特征也是鲁迅杂文不可缺少的要素。但这种形象特征并非指杂文所必须运用的某些形象性因素,如形象化的语言、手段等。因为如果只把鲁迅杂文所含有的形象性因素理解为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5.
鲁迅复调小说超越一般现实主义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人的存在和意义、道德和人性的基本事实,思考有关现代性和永恒相关联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的生存根基。复调艺术能够就独白立场的艺术把握所无法企及的人的一些方面进行复杂对话,它因此成为鲁迅组织结构小说和传达世界的诗学机制。鲁迅复调小说是人学与诗学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鲁迅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解剖和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是鲁迅作品的核心思想,通过人的改造来促进社会的进步改革,是鲁迅文学革命的最终目的。本文拟从鲁迅的出身、成长历程,探究鲁迅文学思想性的来源及其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先行否定《呐喊》、《彷徨》、仙台经验、启蒙者、先觉者等现实鲁迅像,竹内好以《野草》、S会馆时期、文学者、非先觉者等为回心之轴,塑造了一个本质为"无"的绝对"文学者鲁迅"。但是,试图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终极目的论,使"竹内鲁迅"陷入了一种玄学式的同义反复逻辑,以至于以否定鲁迅来成就"竹内鲁迅",以无限否定至无来证明"无"。"竹内鲁迅"的形式先于内容、语言先于事实、目的先于历史,不过是以竹内好为代表的"二战"期间的日本知识人,表达其无法克服的历史困境和思想危机的媒介。"竹内鲁迅"其实"无"鲁迅。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历史观可分前后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历史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间经历了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根本转变。探明鲁迅前后两个时期历史观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转变的原因,对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鲁迅的历史观,吸取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是必要的和有益的。鲁迅前期的历史观,是以进化论为特征的辩证唯心的历史观。这可以从三方面来说。第一,鲁迅前期的历史观是以进化论为特征的。它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基础,来推论人类历史,认为人类历史也是进化的。早在《中国地质略论》中,鲁迅就论述了自从地壳凝结渐有生…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文字是其思想的行动,行动的艺术。鲁迅的行动性不仅包括他的活的关注现实的观点,而且包括他介入现实执着现实的一系列实践行动。鲁迅是真正把自由灌输在内心并且用行动作证的人。  相似文献   

20.
正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1914年4至5月间,鲁迅参与筹备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这是5月20日闭幕仪式上的合影。后排右起第三人为鲁迅。鲁迅归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对儿童少年的教育非常关心,也颇有心得。到教育部后,除了响应蔡总长的提倡美育,写出纲要性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外,还翻译了很多儿童教育的文章,如日本高岛平三郎的《儿童观念界之研究》,日本上野阳一的《艺术玩赏之教育》《儿童之好奇心》等。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是鲁迅参与组织的一个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