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源所处的时代 ,是我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魏源一生最光辉的业绩 ,是协助林则徐编译《海国图志》 ,编撰《圣武记》 ,总结鸦片战争的失败教训 ,集中反映了魏源的爱国情怀。魏源身世坎坷 ,主张经世致用 ,改革弊政 ,富国强兵 ,但最终壮志未遂。其有些著作后流入东瀛 ,对日本的明治维新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源的“游山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挖掘分析了清代地理学家魏源的游山学思想,尤其是他的游山学的理论原则与美学框架,对于今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源是我国近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融汇、吸纳了《周易》思想文化的养料。本文欲从魏源的社会变革主张、军事思想、对外策略等方面论述《周易》这部朴素而“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的哲学典籍,对魏源政治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曹志敏 《社科纵横》2010,25(10):105-108
魏源是晚清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学术界通常认为魏源《诗古微》主三家《诗》而斥《毛诗》不遗余力,使晚清今文经学的壁垒渐立,但本文通过考察认为,魏源虽然为三家《诗》辩护,认为《毛诗》传授源流不可信,《毛序》非子夏所作,但仍能以公允的态度肯定《毛诗》的优点,批评三家《诗》的缺陷,认为三家《诗》是《毛诗》的益友,在《毛诗》与三家《诗》的问题上,魏源没有门户之见,本文对《诗古微》的门户之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金素端 《探求》2010,(4):76-79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两国在改革中都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面临着同样的历史氛围与时代机遇,在改革内容和方式上也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改革结果却大相径庭。对比这一时期中日向西方学习的差异可知,向西方学习要获得成功,应有领导优势、民众基础、国民素质基础,学习者应理性看待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6.
黄敏 《国外社会科学》2022,(1):177-190+201
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城市政治生态学由英国学者埃里克·斯温格杜首次提出后,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政治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和剖析城市问题、推动城市社会—生态转型的重要理论之一。城市政治生态学第二代理论家超越了第一代“都市马克思主义者”的城市主义方法论,在社会—自然、城市—乡村的辩证视角下将城市视为社会—自然杂合体,并通过城市新陈代谢、城市足迹、自然资本化等概念阐释城市化的生态基础及其对自然的建构作用,打破了传统城市分析的方法论领土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倾向。城市政治生态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空间论两种阐释路径下,与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种族平等、环境正义、酷儿生态学、文化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相结合,呈现出后现代转向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红绿”生态文化理论,城市政治生态学有着不同于“浅绿”和“深绿”理论的绿色变革潜能。中国语境下的城市政治生态学研究方兴未艾,必将经历“引进”和“本土化”两个阶段,为全球视野下的城市研究贡献东方城市生态文明和社会—生态转型的独特案例和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概念产生于西方女性主义运动,是基于性别角色概念和女性主义概念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社会性别概念内涵的历史变迁,对它的测量也经历了性别角色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并且出现过一些比较权威的量表.  相似文献   

8.
伴随西方现代性而展开的现代化范式创生了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基于人与社会关系元命题的分殊认知,西方知识界着重探讨了以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为中心的建设议题,形成了多元的社会智识。其中,围绕自由与秩序关系的设置与调试,形成了法治基础上的制度—结构—心理任务框架,颇具启发性。在政治社会生态迥异的中国,对这一智识体系的借鉴应坚持方法论的自觉与辩证思维,批判性地考虑其价值的脱域性。基于此,大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建设,需要深度根植于自身实践场域所规定的复杂现代性来发掘其普遍性的理论因子,同时参鉴他山之石,从而塑成具有可持续性的良序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方社会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西方社会政策研究与实践的核心概念,社会融合概念逐渐引入我国社会政策研究领域并成为我国社会政策研究的重要概念。西方学者关于社会融合概念的分析以及对社会融合行动方案的成功实践将对我国学者研究当代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史人口学是历史学和人口学的分支学科。本文概述了这门新兴学科的7种流派,并提出非线性系统研究是未来历史人口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袁桷的题画诗题材宽泛,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等;体裁多样,有古诗﹑律诗﹑绝句,以绝句为多,且以组诗形式出现,可见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做的尝试。他以诗论画,又将绘画的思维和技法融入诗歌,进行了诗画融通的艺术再创造。善于选取独特意象,动态感﹑形象感﹑色彩感较强,体现了他"诗中传画意,画里见诗馀"的观点。诗歌风格多样,主要表现为含蓄蕴藉和恬淡自然两种。  相似文献   

12.
张应超 《唐都学刊》2005,21(6):11-14
魏徵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他对初唐国力的恢复与社会政治的清明作出了贡献。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徵在治国大事中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是“贞观之治”开明盛世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治理国家历来是政治家与关心国家大事的有识之士思考的重大问题,魏徵关于治国的许多言行已成为以后诸多有识之士的借鉴。他深刻指出,德、礼、诚、信为治国大纲,关系治国成败;居安思危,特别强调朝廷与其下属百姓关系的和谐;考察官员的实际政绩,由其政绩优劣来决定对其升降;帝王能听进逆耳忠言,大臣敢进谏逆耳忠言,均很难做到,但对治国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3.
贞观之初,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民族矛盾也比较尖锐。魏徵吸取隋朝国力强盛却仅历二代而亡的教训,结合当时民生凋敝的现实状况,抓住唐初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提出了以偃武修文、勿劳弊中国、以道御之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思想。这些思想大多为唐太宗所吸取,开创了经过魏晋南北朝之后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近代的自强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的自强精神源于古代但又不尽同于古代,它不仅是伦理道德观念,更主要是政治观念,所谋求的乃是国家、民族之强.中国近代的民族自强是通过"师夷"的手段和社会变革的途径来实现的,又是同民族精神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5.
李占鹏 《求是学刊》2004,31(2):101-106
元代戏剧批评是中国古代戏剧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的观念从戏剧范畴著录、形态编纂、本体认识、功能感知、作家鉴定、优伶推介诸方面都发生了全新转捩 ,不仅初步提出戏剧创作、表演与戏剧沿革、嬗变的重要范畴 ,而且着手阐释戏剧基本原理 ,构建戏剧理论体系 ,为中国古代戏剧学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无与伦比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宋元时代是祖先祭祀方法由坟寺到祠堂变更的重要时代。本文以苏州范氏为中心,从宋代士大夫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家族、宗族的侧面论述坟墓、坟寺、祠堂的实态和祖先祭祀。从社会史特别是家族、宗族的方面将坟墓、坟寺和祠堂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体论述苏州范氏的坟墓和坟寺、祠堂的问题、家族宗族的迁居和定居、阶层性、风水、夫妇合葬、坟寺和祠堂的管理、运营等。  相似文献   

17.
论元杂剧与勾栏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勾栏是元杂剧发展和繁荣的摇篮 ,但是对于勾栏文化这一主题的忽略 ,常常使我们面对元杂剧产生鞭长莫及的困惑。实际上 ,元杂剧的发展是以勾栏为物质文化依托的 ,勾栏的商业性质、娱乐功能乃至市井参与的运作方式都为杂剧的发展提供了艺术的底蕴 ,创造了发展的机遇 ,而大批文人的介入则促成了杂剧的繁荣和辉煌。元杂剧因之而获得的独特的平民品格 ,这在戏曲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人学”,《白鹿原》作为一部民族的“心灵秘史”,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将其上升到文化原型符号的高度,揭示人类个体人格发展中的悲剧。其中,鹿三和黑娃父子的悲剧是超越自卑者的悲剧,他们的生命历程对当今个体人格的的健全发展具有一种人格治疗学意义,从而形象地印证了文学的治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金元时期,全真教盛行于北方。它在金初形成后,教徒主要以乞食为生,固定财产非常少。蒙古进入中原后,全真教徒利用蒙古贵族给予的占地、免税等经济特权,开始依托宫观大规模地垦田耕作,全真教亦随而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但不论乞食还是耕作,全真教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物质消费特征,具体而言,就是崇尚俭朴,自食其力,聚财为公。从根本上说,全真教在物质消费上所具有的种种特征,是全真教立教宗旨的集中反映。这些对保持全真教的纯洁和扩大教团的规模,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立  史云谋 《学术交流》2002,(4):114-116
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综观人类历史说明,思维活跃、思想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思维方式的变革、思想解放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