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喜好踏山、侃山,尤爱写山。他能以“山”记史,以“山”言志,以“山”造境。毛泽东笔下的山有着瑰伟雄奇之美,绚丽璀璨之美,流动回旋之美。这与他的生活实践有关,与他的崇高人格,远大志向,宏伟抱负和理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
庄子在总结、甄别春秋战国“百家之学”的基础上,继承老子学说,批判孔子及墨家学说,以“任其性命之情”“安其性命之情”“不失其性命之情”为核心和标志,对“道德”和“善”作出了独特的解释与界定。以此为“内圣之道”,庄子提出了卫生全德、养形养神的修养要求和“真人”“圣人”的人格理想;以此为“外王之道”,他提出了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基本原则和“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在方法论上,他从“自适其适”出发,主张亦此亦彼,无可不可,齐一是非,不主故常。在承认是非相对性的基础上,肯定、强调无为适性是天下最大的道德善,庄子学说是百家之学中最完美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即远古理想社会所存在的“道”,原“一”。其不仅直接阐述了此道,且在评论中也透露出何为“内圣外王”之道,因为他是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最高评价标准。由此,即可解释结尾处为何出现“惠施”部分。  相似文献   

4.
李显福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韩一一1990年,在重庆举办了一次“李显福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重庆市副市长窦瑞华、市政府副秘书长贾培基发言对李显福的创作作了高度评价,与会者指出他“以出神化微之笔把我们带入天使不能涉足之地”,这标志着他从“四川十大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5.
关于陈子昂在唐代文学史上之影响和地位问题,历来评价甚高。但就他的创作和理论看,以“古雅”拯时弊.确无多少新意,且不说他创作上的“蹈袭””之病,就是其理论也有“倒退”嫌疑,故当代学者对他于唐代文学之开创之功颇有持怀疑态度的。笔者以为:陈子昂在唐代文学史上之影响和地位不容否定,前人对他的赞誉并非虚辞,后人对他的訾议也有理有据。我们主张将他的理论和创作放在初、盛之交这个特定的文学背景上考察,以为他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和赢得的声誉.皆是时代使然,机遇所致。其文风改革的成功秘诀有二:一是抓住机遇采取矫枉过正之手段停止人们对形式的痴迷,二是把握契机高扬“汉魏风骨”以补充那业已成熟的至美的声律形式。陈子昂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上之功绩仅在于此,拔高或贬低都是不切实际的。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后期,以“闽中异端”之称闻名于世的三一教主林兆恩大倡“三教合一”之论,从而将儒、释、道三教的入世出世观深度融合。首先,林兆恩从“体用合一”之角度提出入世出世不可偏废的原则,从而消解了三教在入世出世观上的差异。其次,他又以“心”作为判别三教入世出世之依据,通过“心”来论证三教在入世出世观上的一致性。最后,他站在儒家立场,以“归儒宗孔”论调停了三教在教化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7.
(一)王献之论羊枯羊姑在西晋诸大臣中,以德望名冠一时;《晋书》本传说,羊氏“世吏二千石,至站九世,并以清德闻”。他立朝以“贞患无私,疾恶现佞”著称,外镇则能获誉于与他相对峙之敌匡将领,孙吴大将陆抗“称枯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死之日,“巷哭者声相接”,连“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他死后,称颂声仍不绝如缕,如李充之《翰林论》,孙楚之《故太傅羊枯碑》,李兴之《晋故使持节侍中太傅短平成侯羊公碑》,习凿齿之《羊枯陆抗两境交和》等,或说他“文为辞宗,行作世表”,或说其“志节言行,卓尔不群”,皆同…  相似文献   

8.
“报国”与“退隐”的冲突,是唐末文人司空图晚年的心态。这一冲突是因其经世报国之心和建功立业之志与残酷的政治局势、社会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所导致的。司空图晚年的世界观以儒为主,兼修佛道,这同他的矛盾心态是一致的。信仰的复杂性决定了他思想的涵容性,他能在风云突变面前审时度势,其“怵于危亡”的表象掩盖着内质上韬光养晦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关于陈子昂在文学史上之影响和地位问题,历来评价甚高。但就他的创作和理论看,以“古雅”拯时期,确无多少新意,且不说他创作上的“蹈袭”之病,就是其也理论也有“倒退”嫌疑,故当代学者对他于唐代文学之开创国颇有持怀疑态度的。笔者以变:陈子 唐代文学史和地位不容否定,前人地他的赞誉并非虚辞,后人对他的訾议也有理有据。我们主张将他的理论和创作放在初、盛之交这个特定的文学背景上考察,以为他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上所起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大地,有一位被誉为“东方第一奇人”、“中国第一超人”的人.他的特异功能,早已通过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播放.名闻遐通。凡在“东方之子”中看过他神功的人无不为之折服、倾倒,为不己。从昨日到今天.他原本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他的名字和他的爱国之心,爱民之情: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积德行善.爱洒人间: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耳誉.以及短短七年便向社会、家乡和人民捐款八千多万圆,使他又跨入了“中国大慈善家”的行列。他是谁?他就是充满神秘傅奇色彩的著名社会活勤家、全国政协委员──天地…  相似文献   

11.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它在人民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性格、心理、审美情趣和风土人情。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民歌的起源问题也就是音乐的起源问题,是民歌发展史上关键性的第一步。民歌源于何方?一说起源于人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吕氏春秋》说帝尧时代有一位音乐家,他“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有人则错误地归结为统治者个人的作用,“王者功成作乐”(《乐记》);传说中有皇帝的乐官伶伦,他“听凤凰之鸣,以制十二律”。因凤凰系子虚乌有之物,且又说“取竹……而取吹之以黄钟之宫,”而…  相似文献   

12.
生当如吴老     
《成才与就业》2009,(17):4-5
一位朴实无华的老人,一生执著于一件事——为我国的战鹰装上一颗“中国心”,以保卫祖国的万里长空。为了这一目标,他在寂寞而艰难的探索之路上倾尽了全力……他。就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相似文献   

13.
一、概说“人性” 孔子曰:“性相近”,显见他认为有人性,且有共性:孟子云:“性本善”,几千年来,帝王们大概都以此说来进行人治。苟子以为“性本恶”,但他的学术没被董仲舒列为“正宗”,倒被蛮夷借鉴去法治了,以抑人类“恶之本性”。又有先贤搞平衡曰“食色皆性也”,并无善恶。左思主张“人有异同之性”。梁实秋和鲁迅也曾为此“恶”语相加:梁以为“人生的态度是歧义的.但人性的素质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而鲁迅先生以“香汗”、“臭汗”来两难,好在梁并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与中庸无关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庸”本来只有“凡庸”的含义。《论语》仅一见的“中庸”,实为古文字“事祗”的错别字。“执中”多为“艺事”之讹。孔子以仁为至德,他以君子与小人为社会对立的两极,两者的斗争没有调和的余地。他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他偏激好斗,疾恶如仇,不是中庸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阮元在科学技术问题上并不是“以古为是”,也不是埋头于故纸堆而不躬身实践、不问世事、他坚持“实事求是”、强调“实践之道”、重视“实用之事”,充分体现了他的实学精神。然而他力主“西学中源”说,未能实事求是他认识、评价西方的科学技术,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使得他的实学精神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6.
窗子与镜子     
一个商人,由于贪婪冷酷,为富不仁,伤害了许多人,包括他的亲人和最亲近的朋友。有人甚至仿照他的样子做了木偶,然后将木偶吊起来,以解心头之恨。他在拥有大量金钱的同时,众叛亲离。一场大病之后,他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有一天,他去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为什么自己有钱了,处境反而变得如此尴尬?教授把他带到窗前,问:“你看到了什么?”商人答:“看到了很多人。”教授又把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这回你看到了什么?”商人答:“我自己。”  相似文献   

17.
庸俗社会学的木质,在于无视艺术规律,取消中间环节,把文艺这一精神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基础性结构直接关联,从而对文艺的性质、功能作出简单性规定和强制性要求。胡秋原是中国文论界从学理的层面.对庸俗社会学作出深入剖析的第一人。其理论资源,来自于普列汉诺夫的“中介论”。他对弗里契《艺术社会学》“图式化”弊端之批评,亦发时人所未见。其地球“自转”与“公转”之喻,表明了他对文学“自律”与“他律”关系的洞见与把握,并给后人以启发。+  相似文献   

18.
朱正 《社区》2009,(8):9-10
一个作者写书,要写什么样的书呢?顾炎武的说法是:“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见《日知录》卷十九“著书之难”条)接着,他举了实例:“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其实他自己的这部《日知录》,也就是他“以一生精力成之”的“后世不可无之书”。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创立保皇会,力主勤王,继续鼓吹维新变祛.1904年起,康有为游历了欧洲十一国,随后写下了《物质数国论》等著作,认为:“中国数千年之文明实冠大地,然偏重于道德、哲学”[1],但如果“以一国之强弱论焉,以中国之地位,为救急之方药,同中国之病弱非有他也,在不知讲物质之学而已”[2],提出了“有物质学者生,无物质学者死”,[3]的观点,大倡物质之学.本文试对康有为的“物质之学“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一、反有为“物质之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康有为的“物质之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欧…  相似文献   

20.
告孟皆有知言方式以修身知世,告子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即以“义”制心,以“义”判言,不理他人心;孟子应对之,提出“知言”,即以心知言,知言求心,要求正人心。概言之,两人知言方式的差异焦距于二:(一)“义”“心”是否分离;(二)是否应拨正他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