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华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中国员工越来越多,亦有不少跨国企业的中国员工担任了要职。中国本土人才正逐渐成为众多跨国公司在华实施其本土化战略的重要力量,一些跨国公司也已开始在中国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其人才本土化战略,以求从整体上更快捷、有效地推进其本土化战略。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后,外资企业大 举抢滩中国,大批中国高 级人才走进外企●在这场越来越白热化的 争夺战中,国内许多企业 忍痛败北,无计可施●从外企的人才战略中,我 们也该冷静思考,汲取他 人之长以利企业腾飞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从无到有发展特别迅猛,据统计,全国已达到15万家的规模,雇佣了2000多万名中国职员。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在外企的中国职员,大部分是拥有高学历、掌握热门技术的专业人才。外企成为近年人才市场中的最大热门,“做一个外企白领”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热…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动向。1997年后,超过90%的跨国公司考虑尽快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与研发中心,以最新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赢得中国市场。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也达400家之多。跨国公司为何在华争设研发机构?这些机构具有哪些特点、哪些类型?在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大举进入背景下,我国应该如何面对并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本文予以了清晰解读。  相似文献   

4.
魏澄荣 《人才开发》2005,(1):8-9,23
人才本地化通常被定义为在外资企业中由本地人员替代外方人员的职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资企业对本地员工进行技能的开发,将决策权逐步授予本地员工,直到本地人员最终替代外方人员,人才本地化已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重要的战略目标。一、跨国公司人才本地化的效应分析跨国公司人才本地化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素质人才。跨国公司在中国,一方面以它的各种优势吸引着中国的高层次人才,使他们可能通过“干中学”吸收和学习跨国公司所带来的各种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经营理念等,成为新型的企业管理专家,同时还能提高中…  相似文献   

5.
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如何在中国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有意在国际机构从事工作的中国精英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应聘角逐中胜出,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位?在国际机构工作是否如理想中圆满?在国际背景下与不同国籍的同事工作,如何面对不同文化造成的差异?在以中国员工为“大多数”的国际机构中工作,外籍员工有何感受?他们为何选择来中国工作、生活?与中国同事合作、浸染地道中国社会,这些“老外”是否会遭遇 “文化碰撞”?记者采访了英国文化协会、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和法国电信集团三家国际机构,了解这些机构在中国的员工招聘和中、外籍员工的求职经历。  相似文献   

6.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征战早已愈演愈烈,而人才本土化的加速,则是"征战"升级的重要砝码。在今天全球金融危机动荡的复杂局面下,在华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依然在不断深入和扩展,因为,这是跨国公司实现其全球化战略的必然。本文以诺基亚、家乐福、宜家等著名跨国公司为例,介绍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人才本土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万辉 《人才瞭望》2006,(8):13-15
近年来,伴随着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中国的集聚,“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研发”嬗变,无论是惠普公司的“1000聚英计划”,微软在中国研发人员“3至5年内将超过3000人”的野心,还是Google“用10年-20年在中国培养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的狂想,跨国公司竞相在国内大肆延揽研发人才已经从昔日的“暗抢”,发展到了如今的“明夺”。其实,跨国公司之间的在华竞争,已经从资金实力的比拼,转移到了研发人才的竞争上。  相似文献   

8.
1月17日,FESCO Adecco(外企德科)所属Adecco集团、英士国际商学院(INSEAD)和新加坡人力资本领导能力研究院(HCLI)联合发布了2017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该报告通过衡量一个国家在人才培养、吸引、留存等方面的表现,从而评估全球各国的人才竞争力,并为各国的政府、企业提供提升人才竞争力的建议.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1月11日文章称,中国本土公司与在华外企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差距正在缩小. 贝恩公司和领英中国1月5日发布的一份联合报告称:"随着规模和知名度的提高,中国本土公司越来越能与跨国公司争抢下一代中国领导人才."报告称,在华跨国公司中,如今将近60%的地区高管是中国人,而在本土企业中,这个比例高达90%.报告预测,中国本土人才很快将接手以前由外国人把持的管理和领导职位.  相似文献   

9.
随着’97来临,一方面,外资企业纷纷继续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他们将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业务,加速人才的本地化进程;另一方面,又对由此而带来的诸如工资福利成本等等是否变化而忧心忡忡,这是一个敏感但却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4月22日,在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与本刊同仁一起在香港适时地召开了“跨国公司人事经理谈中国外企人事管理”的座谈会。座谈是在宽松、漫谈式气氛中进  相似文献   

10.
沈坚: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德尔福公司中国人力资源总监,在香港《中国员工》杂志最近举办的人力资源评比活动中,从参赛的北京80家国际和国内知名公司的被提名者中,跻身“首都最优秀人力资源经理”行列。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若干问题,他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我1994年起开始在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担任人力资源经理,那时候公司中外员工只有18人。1998年6月,转到通用下属的德尔福公司,主要从总体上负责公司在华15个合资和独资企业中一万余名雇员的人事工作。 人力资源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人才本地化又是跨…  相似文献   

11.
到1995年9月,外商在中国投资已超过1100亿美元,在三资企业中工作的中国人有1200万之多,其中绝大部分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人。近一百万中国人担任着管理或技术指导的职位。经济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外企在抢滩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经理班子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如何把公司国际经营所需的必要的人力资源组织起来,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抢滩海外市场时,一般采取母国化、当地化、全球化等三  相似文献   

12.
王忠 《人才瞭望》2007,(7):74-75
一、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是跨国公司发展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即使认识到人才本地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据最新一项调查显示,如今外企80%的“跳槽”者是主动辞职另谋高就的;只有 20%的人属于被原单位辞退,而这 20%的人也不都是外企炒的。正规的外企公司,炒鱿鱼是有讲究的,并非不问青红皂白,说炒就炒。 IBM:不合格不等于炒鱿鱼 有位记者问当时的IBM中国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徐振芳:“人们都说,外企惯于炒鱿鱼,请问您担任人事经理后,亲手炒了多少员工?’徐先生笑答:“我没有亲手炒过一个员工。IBM公司也从未把炒鱿鱼当法宝,随心所欲去炒。” 据说,IBM中国有限公司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一二…  相似文献   

14.
2007年4月11日,由新加坡商业信息集团JFPearson组织的2007劳资关系与人力资源高层峰会将在上海举行。“劳资关系”、“劳动合同”以及“工会”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越来越热门的话题。我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出台后,我国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的力度逐步加强。在新的法规导向下,公司如何避免劳资纠纷,并且通过良好的劳资关系为公司的发展服务是摆在现今人力资源经理面前的一大难题。另外一方面,在全国总工会的大力推进下,沃尔玛在华成立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第一家工会。这将是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在华外企建立工会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1995年9月,外商在中国投资已超过1100亿美元,在“三资”企业的中方员工达1200多万,还有近一百万中国人担任着管理者或技术指导的职位。跨国公司海外机构的管理层结构、用人方略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以及跨国公司对我国市场的重视,跨国外派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国内企业经过多年的稳定发展,进入全国化、集团化发展阶段,国内跨区域之间的外派越来越多,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普华永道和克兰菲尔德管理学院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称:员工在结束国外任职的管理者中,有25%的人想离开公司;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拥有大批优秀的人力资本,就有能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对于在华跨国公司来说,是否拥有优秀的人才,是其保持不断提升的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著名咨询公司盖洛普的一份全球调查显示,选人比培养人更重要;成功的企业都比较注重选人,特别是选择那些潜质好、具有培养和发展前途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8.
《人才瞭望》2005,(5):57-57
西门子公司作为外国在华企业最大的投资商之一,在中国拥有40家合资企业,1.6万名员工。那么,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是如何“管”人的呢?  相似文献   

19.
《人才瞭望》2008,(6):102-102
当今,职场上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本人愿意或者公司允许在同一家公司做三四十年,然后带着养老金退休的员工正在迅速减少。如今,许多员工在其职业生涯中会在多家公司任职,而且没打算在任何组织久留。因此,许多公司对员工也存有特别的戒心,“导师制”也受到了冲击(所谓“导师制”,就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担任年轻员工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20.
春日已至,随着高校大学毕业生择业的临近,新一轮“人才争夺战”烽烟又起。国家机关、国有大型企业、知名跨国公司、私营企业在高校中轮番登场。国内主要网站也纷纷推出类似“外企在你心中的分量”网上调查。据悉,在这次网上调查中,摩托罗拉公司名列前茅。近日,记者与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李重彪就企业与人才的关系、特别是大学生的能力与摩托罗拉公司的人才观进行了对话。他的“你的能力和我的岗位实现一拍即合为最佳状态”的观点,颇令人回味。 全方位吸引人才 新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像摩托罗拉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