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又是中秋之夜,当圆月高挂在天空之时,我撰著的《大湘西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大湘西土司》也落了笔。独坐案前,如释重负。回想近5年来,为了完成《大湘西三部曲》,我的写作可谓劳心又劳力。其间的艰辛惟有自己才深知。记得初写三部曲之前两部——《大湘西演义》和《大湘西匪殇》时,我想掌握第一手资料,曾邀摄影师罗兆勇一起跑遍湘西十多个县和数百个乡村,采访了二三百个当地知情老人。我负责文字采访与写作,罗兆勇专司摄影,我们配合默契,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采访摄影计划。当然其间也免不了吃许多苦头,比如深入边远村寨采访,多半都要走路,有…  相似文献   

2.
“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湖南省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和张家界市境内,集中居住了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瑶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由于该区域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特点,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历代封建王朝在这里实行了有别于内地民族的羁縻政策“土司制度”,因而,该区域民族民俗风情浓郁,原始古朴。民俗旅游资源是“大湘西”旅游的明珠,系统地开发和保护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合力,是构筑“大湘西”黄金旅游区的基石和旅游发展的最大卖点。一、“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的是土家族风情、…  相似文献   

3.
略论历史上的湘西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开发”,是各民族人民对某一地区自然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早在旧石器时代,湘西地区的开发活动就开始了。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湘西地区先秦时期、秦汉至唐羁縻时期、五代至清初土司时期、“改土归流”与“苗防屯政”时期、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开发活动进行了梳理和简要述评,最后总结其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唉!都错过了年轻人是时常错过老人的故事一串串像挂在树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干果已经痛苦得提不起来——摘自湘西人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大湘西的历史人物,像挂在大湘西历史树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干果,已经痛苦得提不起来了。大湘西的年轻人,在大湘西的阳光里、山水里,时常错过历史老人的故事一串串。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田野”系列丛书之《湘西落洞》、《湘西巫蛊》,新近由民族出版社推出。众所周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和联系世界的桥梁。中国湖南的湘西,以其秀美的风光、迷人的风情为世人所称道。而最富吸引力的要数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中颇受人乐道的文化事象——“落洞”与“巫蛊”。作为一名出版人,我深受吸引的首先是图书的内容品质。除了极富魅力的选题内容以外,作者的文化表述、文字的驾驭…  相似文献   

6.
清代改土归流前,湘西民族区域政治格局表现为土司政治下的"以土治土"、"以土制苗";康熙年间对湘西苗疆生界的开辟,使得土司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促进了湘西改土归流的顺利进行;改土归流后,湘西形成了"土苗分治"的新格局,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7.
2011年底,湖南省张家界市的作者李康学自费在中国书籍出版社结集出版了《大湘西系列作品集》4卷。这部作品共计267万字,是武陵山区历史文化集大成者。李康学在《大湘西系列作品集》中,通过挖掘武陵山区传奇的历史、少数民族历史人物、民族风情,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武陵文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湘西古代方志、族谱、文书、碑刻铭文、口传文献等民族古籍中的土司资料的发掘和系统梳理,反映了湘西土司的起源、承袭以及受朝廷封赏的情况,再现了湘西土司时期的统治与生产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9.
3月7日,由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中》栏目和湘西电视台联合拍摄的专题片《走进湘西》在吉首大学新校区开机,该校艺术系40名学生在图书馆前合唱歌曲《团结鼓》成为开机第一镜。该专题片导演、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中》栏目导演赵斌称,今年元月《西部之歌》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新世纪春节联欢晚会在湖南卫视的成功播出,向世界展示了湘西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引起了《东西南北中》栏目组的关注。湘西作为湖南省唯一进入西部大开发之列的地区,已赵来赵多的受到外界瞩目,而不少人对神秘湘西的认识,又仅仅停留在《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剿匪记》的水平上,还有一些人也只是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了解湘西、认识湘西,而这些都是湘西的过去,与日新月异的湘西现状相去甚远。摄制组辗转吉首、凤凰、花垣、永顺等县市,在黄丝桥、凤凰古城、德夯风景区、花垣古苗河入口、王村古镇等地取景,将《西部之歌》晚会中高水平的优秀节目融入实景拍摄,借助歌舞的形式,重点展示湘西州独特的民族风情、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使世人对湘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为加速开发湘西鼓劲加油。3月12日、13日两天,《走进湘西》拍摄工作进入高潮,杨鸿基、朱军、管彤、陈思思先后“走进湘西”,开始了紧张?  相似文献   

10.
<正> 张家界日报记者、作家李康学所著《大湘西演义》,近日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30余万字,有100余幅珍贵摄影插图。全书内容涉及100余年来的湘西近现代史。书中描写了百余名湘西正反面知名人  相似文献   

11.
神秘湘西     
孔黎明 《民族论坛》2007,(11):F0004-F0004
<正>美酒好喝尽情地喝,日子好过尽情地过,9月20日上午10时许,一场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演出《神秘湘西》在《湘西酒歌》的序歌声中隆重登场。整场演出共分《神秘湘西》、《魅力湘西》、《祝福湘西》三个篇章,节奏  相似文献   

12.
在地处湘鄂渝黔边界的湘西地区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土家族、苗族、汉族、瑶族等民族长期以来互通有无,共同演绎了湘西的历史,创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从先秦时代的民族交往,到历时近八百年的土司王朝,直至清代的"改土归流",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以及诸多历史事件对于湘西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文化因子在互动中有机融合,构成了湘西特有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 清代“改土归流”后,湘西苗区的商业有所发展。本文仅从有关史料记载.作简要叙述,旨在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市场的繁荣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苗区的商品经济“改士归流”后,湘西苗区废除了土司制度,清政府鼓励开荒,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技术,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乾隆年间1736-1795),永绥厅“黄豆岁出万余有,出境五、六千石”;“绿豆岁出二、三百零石,做油货、做粉”;“包谷万余石”;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唐宋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羁縻政策史学界一些学者认为:土司制度和卫所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道制”,“道”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明万历《慈利县志》载:“汉,县邻夷名之日道。惟彼慈阳,逼近獠峒。屏翰靡固,踯躅何妨。”唐宋时期建立的羁縻州县制度可算土司制度的前延。“土司”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通考》记载的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王祖道的奏议。关于土家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形成过程,一般认为形成于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作为制度滥觞于元代,而完善于明朝。永顺、保靖土司把其始祖追溯到五代溪州刺史彭士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土家族简史》明确指出:“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彭士愁不是汉人,而  相似文献   

15.
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特色及保护性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极具特色,民族民间文化多元一体,底蕴深厚。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杂糅,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融,神秘湘西越来越吸引外界的眼球。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下,湘西人民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珍惜这一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开发战略,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湘西旅游开发的“双赢”目标。保护湘西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推动现代化进程的西部大开发中,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现代化进程的标准化价值取向的影响。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深刻、剧烈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自潘光旦先生提出土家族族源“巴人说”以来,关于土家族历史源流的研究,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论说颇多。尤其是土家族学者对本地区本民族历史的研究,更具优势,引人注目。其中由彭武一同志撰写的《湘西溪州铜柱与土家族历史源流》(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源流》)堪称代表。 彭武一的《源流》一书,由八篇系列论文  相似文献   

17.
一、湘西傩堂戏湘西自治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里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湘西傩堂戏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傩堂戏又称傩戏、傩愿戏、傩坛戏、姜女儿戏、土地戏等,其历史之悠久,号称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源于中原一带的汉族地区,传入湘西后,逐渐“湘西化”,形成了今天的湘西傩堂戏。傩堂戏的原始雏形为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并经历了从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的演变过程,其间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傩堂戏的演出总是与“冲傩还愿”的迷信习俗结合在一起,“冲傩”时,主人家…  相似文献   

18.
大湘西地区一直是国家扶贫的主战场,但长期以来,扶贫效益并不令人满意,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依然存在。在扶贫出现"结构软化"的新形势下,适应发展形势要求,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新道路成为必然。近年来,大湘西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选择。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大做强大湘西的文化产业,挖掘它的扶贫增收效益,开创大湘西扶贫的新局面,切实推进大湘西地区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湘西2006年成功申报"CCTV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神秘的湘西再添一道美丽的光环。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可以说是电视传媒最早介绍湘西的作品,其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并给湘西画上"匪"的审美符号;电视剧《血色湘西》也是以湘西为地域背景,同样是介绍湘西,却给湘西镌上"美"的形象符号。  相似文献   

20.
林铁 《民族论坛》2010,(12):46-48
聂元松的《湘西叙事》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精美散文集,充满了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的的二重奏。在历览湘西胜景的行走中,作者怀着女性特有的温柔与悲悯抚摸这块土地曾经所承受的苦难。在过于沉重的过去和过于喧哗的现在之间,努力地寻找一个生命的支点。对湘西民族文化遗产的叙事中,作者既保持一份炙热而执着的激情,同时也满怀一份深沉的现代性的忧虑。对美的眷恋,对生命的关爱,对历史的缅怀,对文化的倾心,是聂元松《湘西叙事》中散发的迷人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