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体会.方法:回顾我院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手术夹闭35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资料.共发现前交通动脉瘤36个,其中完全夹闭33个,夹闭+包裹3例.重点分析术前影像、手术分离技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结果:出院时进行GOS评分.好27例,差6例,死亡2例.随访到20例,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结论:前交通动脉瘤较其它前循环动脉瘤手术难度大,术前影像学资料分析,术中手术技巧的应用及术后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可降低病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神经内镜辅助动脉瘤夹闭可减少穿支动脉、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例创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的诊治进行报告,并结合文献对创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是颅脑损伤的并发症,可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其缺乏特有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临床表现多为突发鼻腔大出血或颅内再出血发现,也可表现为颅脑创伤后迟发神经功能损害,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是创伤性动脉瘤治疗的可靠方法.结论:早期正确诊断是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关键,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的时机、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格拉斯哥愈后量表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显微手术治疗25例,GOS评分5分19例(76%),4分2例(8%),3分3例(12%),1分1例(4%).随访3月-2年13例,均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娴熟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CTA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综合评价CTA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优势和不足.除术前死亡患者、CTA与DSA诊断为阴性以外的患者全部经手术证实.CTA的诊断结果由两名以上放射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确定.结果:CTA发现阳性病例49例,4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证实有48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8个,后交通动脉瘤20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其中CTA、DSA两项检查均做的7例中,CTA发现动脉瘤7个,DSA发现动脉瘤7个.结论:16排螺旋CT进行DSA检查图象清晰,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较以往文献报道有明显提高.DSA诊断动脉瘤作为金标准的传统提法可重新讨论.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中的脑池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脑池的解剖方法,研究脑池解剖对保证手术成功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65例70个脑动脉瘤.手术采用翼点入路,进行彻底的脑池解剖,应用常规技术处理动脉瘤后,反复脑池冲洗,置换血性脑脊液.结果:出院优良者50例,轻残7例,重残5例,死亡3例.Hunt-Hess分级0~Ⅲ级者无死亡;通过脑池解剖发现5例影象学检查漏诊的多发动脉瘤.结论:充分的脑池解剖能够减轻对脑的牵拉,发现术前漏诊的动脉瘤.脑池冲洗,置换血性脑脊液后,恢复脑的生理环境,可预防或减少术后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听神经瘤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面神经的保护.方法:68例听神经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开枕骨骨瓣直径约4.5cm,显露横窦和乙状窦,放出枕大池脑脊液再行手术切除,术后进行随访.结果:肿瘤全切43例,次全切23例,1例因大出血未能切除;术后面神经保留61例,术后脑脊液漏2例,术后昏迷1例、死亡1例.结论:显微外科治疗听神经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面神经得以保护的关键,熟练的手术技巧及扎实的显微解剖知识是手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人性化护理在改善颅内动脉瘤病人围手术期护理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动脉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包括。1、创造人性化的康复环境;2、进行人性化的心理疏导;3、给予人性化的饮食指导;4、实施人性化的疾病护理;5、运用人性化的康复锻炼。通过对两组病例康复周期,康复质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等参数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参数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大力推行人性化护理,对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患者护理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12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经验、教训,改进手术方法,为进一步提高肿瘤全切除和面、听神经保留率,预防并发症.方法:对12例听神经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并对手术要点、肿瘤大小与肿瘤全切率和面、听神经保留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11例肿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肿瘤全切率为91.7%,面神经解剖保留率83.3%,功能保留率66.7%,术后无死亡病例.结论:熟悉掌握听神经瘤的病理解剖,识别面神经不与肿瘤粘连的内听道端,再沿面神经锐性分离,并保护面、听神经周围血管,是面、听神经解剖保留的技术关键,减少对脑干的骚扰及保护好脑干侧血管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收治的172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2例手术病人,21例发生术后再出血,发生率12-2%.行再次手术17例,4例保守治疗.结论:术中妥善止血、操作细致,术后保持血压平稳等综合治疗是减少再出血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纯内镜下颅内病变手术后的护理.方法:对55例内窥镜治疗患者进行相应护理.结果:本组护理有效率达87.3%.结论:有效的护理可以完善神经外科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近年来我科对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经验、探讨手术技巧并评估其效果.方法:对我科2002-2009年经手术治疗的21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肿瘤的病理类型、部位、临床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手术切除程度、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室管膜瘤42.9%,星形细胞瘤33.3%,血管母细胞瘤14.2%,脂肪瘤4.8%,神经鞘瘤4.8%;总全切率为71.4%.次全切除率为23.8%,部分切除为4.8%,室管膜瘤、血管母细胞瘤、神经鞘瘤全切率均达100%,无手术死亡患者.结论:根据髓内肿瘤的MRI甚至DSA的表现,对其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通过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可以明显减轻惠者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特别是时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大都可做到全切.对脊髓髓内肿瘤宜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究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方法.方法:将具备手术指征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分为两组,治疗组行显微手术切除并同时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对照组单纯行腹腔分流术.结果:治疗组38例,对照组17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和1年,治疗组的症状改善率和囊肿消失、缩小率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显微手术切除囊壁并行囊肿一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复发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行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2年,平均随访11月,根据肢体痉挛及综合症状(流涎、言语、吞咽、智力、共济失调及运动功能等)改善情况判断手术疗效,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8.9%.术后疗效出现时间最短1天.多数患者术后1周内开始出现肢体痉挛减轻,步态改善,流涎减轻或消失,说话较前清晰,进食呛咳减轻或消失,智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好转.3例无效患者年龄均超过20岁,智力均属于弱智.结论: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是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的安全、有效的神经外科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标准外伤大骨瓣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对4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所有病例均通过CT扫描证实颅内损伤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恢复良好13例(27.6%),中残18例(38.3%),重残11例(23.4%),植物生存1例(2.1%),死亡4例(8.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辩开颅术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症状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在121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非手术治疗39例,急诊手术治疗82例,入院7天以后仍昏迷或有神经功能缺失者,除外颅内活动性出血及颅底骨折后开始行高压氧治疗.结果:恢复良好67例,中残25例,重残16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8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儿症状较重,病情变化快.小儿神经系统处于发育成熟阶段,代偿和恢复能力较强,积极抢救可获得满意疗效.高压氧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操作,研究CPA的解剖结构及其内结构间的关系,观察CPA区血管走行及测量手术相关数据,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10%甲醛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6例(32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对小脑桥脑角涉及的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小脑后下动脉的起源和走行方向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1)CPA包括三个脑池:桥脑前池、小脑桥脑池,小脑延髓池.(2)血管结构:小脑前下动脉绝大多数发自基底动脉,共30例(93.75%).内听动脉多起始于小脑前下动脉(共23例占72.5%).小脑后下动脉(PICA)多数由椎动脉上端发出共25例(78.75%),行于Ⅸ、Ⅹ、Ⅺ神经根上方或中间.结论:小脑桥脑角区血管差异较大,上述的解剖结果为外科手术提供了显微解剖学基础,对于术中面神经,位听神经定位,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面神经,位听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存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高血压病人麻醉前降压幅度及术中体会.方法:术前不停用抗高血压药物,使术前血压调整控制在160/105mmHg以下.结果:术中发生低血压24例,占16.7%,发生脑梗死3例,心梗1例占2.8%,均为2期高血压病人.结论:术前控制血压幅度也是术中低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严重高血压病人,术前控制血压不宜过大,不超过病人基础血压的30%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疗效评价.方法:总结2006年6月2008年12月的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效果.结果:手术时间60-9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50-150mL,平均80mL.再出血2例(4.77%),其中1例出血量<10ml,无需再次手术.无术中死亡病人;术后1个月,死亡2例(4.77%);术后6个月随访38例,失访2例,采用COS评分评价.随访病例恢复良好,能正常生活的(GOS评分5分)9例(23.69%);中度病残,生活能自理的(GOS评分4分)23例(60.53%);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的(GOS评分3分)6例(15.79%),GOS评分2分以下病例0例.结论:小骨窗开颅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止血可靠、疗效好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采用微创穿刺行颅内血肿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外伤性硬膜外(下)血肿,脑内血肿等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在CT定位下应用穿刺针行经皮血肿穿刺碎吸术及血肿腔内注入液化荆技术,以清除颅内血肿.结果:治疗176例,好转:157例,死亡:6例,自动出院:13例.结论:在适应症范围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碎吸治疗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A中五核苷酸重复序列(PNR)-5'基因与颅内动脉瘤(IA)和动静脉畸形(AVM)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择30列和28例经DSA证实为LA和AVM及健康对照组30例,采取血浆,提取DNA,采用多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非变性聚丙烯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APOA 5'基因,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IA组PNR-5'字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AVM组与对照组.而AVM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NR-5'字基因可能与IA的发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