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大以来,我国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实质上来说,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开展社会经济活动,其核心在于对产业结构演进路径的选择,即产业结构演进的生态发展路径。产业生态发展的制度安排是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国家战略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煤炭企业集团化对矿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4个维度18个指标,综合利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煤炭企业集团化矿区循环经济影响的评价模型。研究发现:煤炭企业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可以最大规模的获得集团公司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支持,促进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且煤炭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与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之间存在战略互动、协调统一的关系。因此,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有助于我国部分煤炭企业摆脱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想经济范式.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的发展中一直在走传统工业的老路,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枯竭.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也曾经历过这样的一个衰落期,但最终通过走循环经济之路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范例.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立法先行.东北地区可以从立法的基本原则、立法模式和法律制度的构建等方面来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解析循环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的建立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应对入世挑战,防治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一方面要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障碍、路径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问题,而经济增长方式又是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要实现区域经济的长期、健康和持续发展,必须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区域经济中,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在区域内的实践途径。要和区域发展、区域经济结合起来,让循环经济成为区域发展战略转型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提高国民素质,倡导绿色消费,大力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助推循环经济跨越发展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而且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初步建立起了循环经济推动机制,逐步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得以推广应用。目前科技创新支撑循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够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结构性短缺;循环经济发展的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需要在构建和完善技术研发体系、人才支撑体系、研发经费保障体系和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装备制造业始终在沈阳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其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因此必须倡导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总体战略可以概括为“3+1”循环经济体系,即实施小、中、大三层循环,并发展一个重要产业——绿色再生产业:在微观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小循环;在中观区域层面,构建相关生态产业链,形成中循环;在宏观社会层面,构建循环型城市,形成大循环;大力发展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实施回收再制造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文章结合钢铁企业的产业结构特点,遵循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理念,构建了循环经济型钢铁企业的发展模式。通过产品的横向耦合共生,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能量高效利用以及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从企业、群落和社会三个层次提出了源头减量的技术、节约能量的措施、与社会其他行业共生的网络以及废弃物资源化的途径,并指出了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循环经济除了涉及到环境问题以外,还涉及到企业的竞争力、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仅具备环境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研究证明应用法律手段将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统一协调;应更加关注循环经济立法的研究,以法律手段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监督体系.认为在监督体系的构建上,要注意企业的自我监督作用发挥,政府的管理与监督职能的改善,要塑造广泛的社会监督基础,充分发挥公民个人监督的社会推动力,并通过构建环境绩效评估的社会监督沟通体制,以达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循环经济活动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发展的过程,具有系统运行的机制与特征。因此,应该以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思维来正确指导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活动。即是说要构建我国的社会循环经济活动系统,必须坚持循环经济活动系统的开放性原则、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整体协调发展原则、发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原则和有序调控性原则,从而推动我国循环经济活动系统形态的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书总体构成为绪论篇、理论篇和实践篇三部分。在绪论篇,编者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过程、动力及其特征,研究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论证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在理论篇,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论述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特点,构建了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并探讨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与管理的实践问题,并从企业操作层面研究了产品生态设计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环境战略联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企业环境战略联盟可以实现循环经济的资源信息的共享,共同进行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有利于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监督,所以企业环境战略联盟有利于实现循环经济.同时,博弈模型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但企业环境战略联盟在达成和运行过程中也会碰到各种困难,必须要想法克服.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企业环境战略联盟,要注意强化企业的循环经济意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构,发挥好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但注意不能用政府力量取代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4.
推进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农业循环经济是这个基本战略的重要实践内容。通过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分析,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十二种对策。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动力机制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推动我国"十一五"规划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体系是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系统思想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标志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出循环经济动力机制体系,同时对构建我国循环经济动力机制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我国21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存在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构成障碍。要建立新型的循环经济框架下的制度体系,应该在解剖现有制度障碍的基础上,完善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法律保障制度、技术支撑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江西铀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促进铀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文章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和发展模式入手,结合铀矿企业生产特点,遵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对其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以期为加速推进江西铀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讨论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实施思路及实现途径.提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9.
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手段,逾亦受到人们关注。但是,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本文介绍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特征及在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状况。  相似文献   

20.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志 ,是优质资源总量包括优质生态和环境总量不减少或增加。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还可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要想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经济体系 ,走“循环经济”之路就显得更为迫切。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是本文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