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二十世纪初最富才华的短篇小说家,享誉世界的风格大师.她年仅三十五岁短暂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内容和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生对"家"充满了向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娃娃屋>(The Doll's House)一文,来展示作者曼斯菲尔德的人生经历及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继承了契诃夫的创作手法 ,其作品充满了印象主义的明快、写意的特点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创作手法又有所发展 ,她革新了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 ,如内心独白、象征手法、时空关系的妙用等。这些革新使她从现实主义的继承人一跃而成为现代主义的先驱 ,由于对现代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所作的贡献 ,她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付灿邦1919年11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致默里的信中,严励批评了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黑夜和白天》。她写道:“……小说不能将那一场战争一笔勾销。人心必定经历过变化。看到人们居然如此‘安之若素’,确实今人害怕。我深深...  相似文献   

4.
主要从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以及顿悟等方面论述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对现代短篇小说技巧的形成所做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曼斯菲尔德与印象主义耿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是新西兰最负盛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短篇小说界的乔伊斯”和‘英语界的契河夫”。她1888年7月14日生于新西兰惠灵顿,曼斯菲尔德只是她的笔名,她的真名叫卜香(B...  相似文献   

6.
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傅子柏新西兰“短篇小说大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的短篇小说《苍蝇》,“对事物和事件使用了准确有形的象征”①。乍一看来,“苍蝇”与“战争”毫无关联,但细加品味,却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  相似文献   

7.
“新的声音”─—曼斯菲尔德的《幸福》付灿邦1918年8月《幸福》在英国《英语评论》发表,使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权威刊物上初露头角。两年后,她将《幸福》和这一时期的其他小说结集出版,引起轰动,成为英国文坛上“一件盛事”,受到文学副刊专栏文章称颂。 ̄①曼...  相似文献   

8.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20世纪英国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大胆探索与革新推动了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本文结合《玩具小屋》对此做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曼斯菲尔德与徐志摩赵友斌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1888-1923)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五年,却充满了浪漫的际遇,在本世纪初世界文坛上,清新、脱俗,风格独特、光彩照人。无独有偶,在龙的传人的故乡中国,也...  相似文献   

1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英国著名女作家,以象征艺术写作手法闻名于世。她写作的短篇故事.笔法细腻,寓意深刻.既有趣味,以缠结,构成了一种在想象层里展现的心理小说的故事体。本文着重分析作者后期作品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新西兰一条河流的故事》是新西兰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要女作家简·曼德(1877—1949)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20年在美国纽约发表,此后新西兰多次出版它。这部小说,新西兰著名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认为,给新西兰文学带来了“一些清新和坚实的东西”。评论家 E·H·麦考密克评论说,它的成就在于“促成了文学创作与社会环境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的分析,试图告诉读者其小说的魅力在于融汇了多种艺术创作手法,即传统的和现代的并存,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并存,指出女作家通过对成人与儿童世界的对比和诗情画意般地描绘生动地烘托出作家生活时代的人的精神状态,并能抓住生活中的瞬间揭示生活的真谤,透彻地把握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自审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本世纪初著名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大师。她的作品着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叙事结构又迥异于伍尔芙、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金丝雀》通篇采用内心独白,但作家在意识流动中通过不断变换视角、精心营造意象、多层次进行对比呼应,使现实主义描写与人物内心世界刻画获得有机整合,因而小说在深刻表现主题的同时亦获得诗一般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有着强烈的异质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不仅存在于她的单篇作品,还存在于不同作品之间的内在关联;不仅存在于她在叙事过程中体现出的对外部空间的敏感和强调,也存在于作品的结构方式之中。而她的小说对于“异质空间”的强调,正清晰表达了作者的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15.
1922年7月,中国诗人徐志摩在天雨地湿的伦敦拜会了身染沉疴的英国现代杰出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此次拜访给徐志摩留下了不灭的印象:曼斯菲尔德“纯粹的文学”、“冰雪般的人格”、“清极超俗的美”令之倾倒。他视曼斯菲尔德为“女性的理想”,并把这简短的拜会称为“不死的二十分钟”。 半年后,曼斯菲尔德香消于法国的枫丹白露。几乎就在这时,凌叔华在中国文坛脱颖而出,她被誉为“东方典型美人”,这不仅是对她清丽容貌的赞美,更是对她温婉雅淡文风的称许。其人其作令读者不期然想起曼斯菲尔德。在凌叔华的一系列小说发表后,徐志摩专程到  相似文献   

1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圈 ,但他们的作品在叙事角度、文体风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合之处。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主要通过人物的有限视角进行叙事 ,《幸福》就是通过女主人公贝萨的有限视角再现了她对人生的幻灭。徐志摩的短篇《浓得化不开》(新加坡 )也是通过人物廉枫的有限视角透视了他孤独悲哀的心境。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的作品在文体风格方面也极为相似 ,他们的作品都以含蓄为主要特征。其实 ,二位作家创作的异曲同工之妙有着坚实的基础 ,因为早在 192 2年徐志摩就拜访过曼斯菲尔德 ,且他是中国翻译这位女作家作品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凯瑟琳·恩肖对希刺克利夫的爱情的描写,阐述了凯瑟琳的爱情悲剧,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勃瑞尔小姐》,阐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写作特色。本文主要从语言特点,叙事视角,意象手法等方面来揭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凯瑟琳&#183;曼斯菲尔德的《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从该小说情节的淡化、细节的刻画及情绪的渲染、对时间的把握及心理的刻画、象征和暗示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揭示作者独特的写作艺术,并从作者对家庭、婚姻、家乡的情感角度解读其内容。  相似文献   

20.
“啊,我要让我们那默默无闻的国家跃入旧世界的视线,哪怕只一刹那的时间。它应是神秘的,它应该使人惊叹。我要告诉这一切!”——曼斯菲尔德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一八八八年出生于新西兰惠灵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十四岁时到了英国,入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后来又回到新西兰住过两年,以后就长期留在英国,也曾因养病旅居德国、法国、瑞士等国。一九一八年她与英国文学批评家墨雷结婚。一九二三年,她因肺病客死于法国的一个休养所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