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陈海春  王佳 《决策》2012,(4):74-76
"成为中部的国家中心城市,武汉有基础、有条件、有决心、有信心,应该当仁不让!" 2012年"两会"上,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如此向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达了要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和决心. 这与一年前"如果国家在中部确立一个中心城市不是武汉,武汉能不能接受?肯定无法接受!"已经低调了很多,但"阮氏风格"也显露无余. 提起这位55岁的市委书记,在武汉市民眼中,他做事效率高,为人温厚.他曾因"灰尘"和"厕所"两件吹毛求疵的小事而被武汉市民津津乐道,也为武汉砸下200亿打造辛亥革命百年庆典而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也为大搞城市建设而被网民冠名为"满城挖".  相似文献   

2.
推荐度指数以2009年提出建设"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为标志,武汉在不断拔高城市定位的同时,不断加码城建计划,更是带来债务规模的扩大。2013年和2014年是武汉市政府的偿债高峰时期,其中,2013年偿债规模为310.59亿元,2014年偿债规模为311.76亿元,这意味着最近两年武汉市政府每天都要偿  相似文献   

3.
继成渝获批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下一个改革的热点可能转向城市群和城市带,这也是十七大报告明确了的一个要求。其中,中部城市群发展后劲最大。据10月23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有望于最近一起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相似文献   

4.
《决策》2009,(10):4-4
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崛起规划》,从八个方面对中部地区发展进行再部署,同时提出了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这是继2006年4月中央颁布中部崛起10号文件之后,关于中部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尤其是《规划》中“两横两纵经济带”的提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圈等中部经济高地全部覆盖。  相似文献   

5.
方正 《决策》2008,(4):50-51
本刊2008年第2·3期刊登《中部"榜眼城市"较量》一文,对中部六省的非省会城市竞争进行了一次扫描。现在,本刊把关注的目光聚集在其中的代表性城市——宜昌。对于宜昌来说,其发展的第一次机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设,第二次机遇是三峡工程。"世界水电之都"的名片成为宜昌最好的区域营销品牌,三峡工程完成了宜昌的"二次振兴"。这两次机遇,让宜昌完成了从一个沿江小城到大城市的三级跨越。  相似文献   

6.
《咨询与决策》2013,(12):30-31
2011年上半年,为发挥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在推进武汉城市圈、鄂两北地区、鄂西南地区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及襄阳、宜昌等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最大决策,又称“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相似文献   

7.
汪名旵 《决策》2001,(9):11-13
武汉之"大": 如果说武汉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在经济实力上还稍显不足的话,那么在湖北省内,武汉的龙头地位以及集聚、辐射功能不可替代 到过武汉的人,都感叹武汉之大. 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期望武汉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而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全国除"大上海"以外,能在城市名称前加个"大"字的只有一个"大武汉".时至今日,武汉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虽略有下降,不过,在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城市综合实力测评中,武汉的排名却一直比较靠前,2000年居第六位(包括直辖市).  相似文献   

8.
汇聚国家多个部委和中部六省主要负责人的中国中部论坛4月25日在合肥举行,会议透露出强烈信号:中国正从各个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论坛上说,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主管部门,正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部六省,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加速推进或尽快组织实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开创2009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我国在中部地区布局的两大国家级改革试验新区。至此,我国形成东(上海、天津、深圳)中(武汉、长株潭)西(成都、重庆)互动的试点格局,以"增长核"为带动的"头雁领飞"式区域发展布局基本完成,区域协调发展迈入一个向纵深推进的新时期。"两型社会"试验区就是要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全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发挥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一座"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是湖南省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成员,也是中部地区独具特色和竞争力的城市。近年来,常德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取得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成效。  相似文献   

11.
加快推进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周边8个城市的武汉城市圈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进一步加快湖北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年多来,省交通厅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按照构筑武汉城市圈现代化交通网络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2.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城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2003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宣布建设以武汉为核心,周边八城市参与的武汉城市圈,不仅要改变武汉传统辐射范围内的城市呈“离心”现象和武汉被边缘化的态势,而且要使武汉城市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增长极,从而实现“中部崛起”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产业集群作为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又是研究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如何衡量目前武汉城市圈的产业集群水平和现状,确立产业集群以发展方向和途径,无疑又是有效促进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人才强市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争夺人才的竞争,已成为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焦点。武汉作为华中的特大城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仅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促进武汉跨越式发展、发挥武汉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支点”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要。为此,加强人才强市战略的对策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运宝 《决策》2013,(4):34-35
自身求变与政策利好的相互叠加,让武汉毫不掩饰自己的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一座城市深藏于胸的抱负和愿望跃然而出。大城时代,只有核心城市才能决定谁会领袖群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告诉《决策》:"在关于中部崛起的讨论中,《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文章分析说,中部缺少一个‘大上海’。"武汉市市长唐良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08,(10):30-31
2007年,在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推动下,在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国家级两型社会综改区获批及中原城市群飞速发展等有利因素带动下,中部六省经济继续高位运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统计显示,中部六省去年共实现生产总值51864亿元,同比增长14.2%,创近5年来最高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33%以上水平,其中安徽的投资增速高达44%,跃居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16.
临沂方略     
2月,当记者走进临沂时,这座北方城市正在"提纯"自己的梦想.在临沂市2012年"两会"上,临沂将其"十二五"发展目标从"鲁南苏北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修正为"鲁南苏北特大中心城市". 没有"区域性"三字的束缚,这座城市的欲望与魄力显露无疑——寻求在淮海地区更多的话语权、更大的影响力.而1995年之前,这里还只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7.
2007年9月21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建设技术与设备博览会暨研讨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体验数字生活,引领城市未来"成为这次会议的主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时空概念.从时间上讲,可以称之为信息时代,在空间上,离不开数字城市.数字城市就是城市信息化,它牵涉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各种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数据库、信息系统、政策法规与保障体系等)的建设,还将涉及信息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文化观念的变化与调整.总之数字城市是信息时代一个重要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甲申瑞雪梅溢香,乙酉迎春柳吐绿. "2005年1月26日",对于石柱县第一职业中学全体师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新校长王全第一次踏上了这片热土.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国务院3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基地,这是对重庆科技创新的一个黄金定位.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及"五个重庆",特别当前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振经济,必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进一步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部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道刚 《决策》2005,(1):15-18
2004年5月28日,中部五省和来自北京的近200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齐聚武汉,出席被举办方称之为高规格的"中部崛起创新论坛".此次论坛虽未吸引太多的眼球,其意义却非同寻常.与其说这是中部五省首次坐到一起谋划自身崛起方略的盛会,还不如说中部正在发出一种共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