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类法治理论的由来与发展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在我国最早系统阐释人治思想的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法治理论应分为中国古代法治、西方古代法治和现代法治。中国古代法制的基础是专制法治 ,而现代法治的基础是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2.
儒家观念对古代中国司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且直接导致了古代中国程序法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依然对当代中国的法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已成为我国法治发展的一大障碍。法律人特别是法官,必须冲破儒家思想对我国程序法治发展带来的局限,实现对法律及程序的忠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入手,在分析该制度产生的自然伦理和政治伦理基础上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探讨该制度对中国法律观和人权观的影响,从而反思当前中国法治改革.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中国社会,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亲密的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宗法家族社会、专制王权和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这四个方面从总体上制约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性质及其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体上呈现出极端国家主义的公法文化和私法规范极端落后的特征,本土资源中反法治的成分是主要的.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实质是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相互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已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其中描述的一些司法活动反映了我国古代司法文化的主要特点司法人员徇情屈法,司法判决不拘泥于律条,司法体制依附于行政。这些特点是由古代中国特定的集权政治和法律的伦理精神决定的,并且依然影响着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法家理论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国家与法的政治法律理论。君主专制的政治理论作为法家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中国国家的最终形成起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法家理论因此应该得到充分肯定,而不是因为它不包含现代法治思想而倍受指责。  相似文献   

7.
法律评价活动与法治文化的相互关系是法治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法治中国化理论需要区分中西方法治文化的不同理念和作用机制,并在法律评价活动中藉此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当下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司法案件揭示出,法治时代的法律评价活动必须反映法治文化的要求。法治文化是体现法治逻辑的法律文化。法治文化是人们对法治建设现状的批判性反思,在司法实践中通过文化力的作用回应人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各项权利的诉求。法治文化是在法律评价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法律评价活动是法治文化的现实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法治中国化理论并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这是法律评价活动回归到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推动和影响了中国法治的进程,对中国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从封闭保守到开放改革的变迁推动了法律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文化从革命到建设的变迁推动了中国革命型法制到建设型法制的发展,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政治文化从"人治"到"法治"的变迁推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和目标的确立;政治文化的创新,"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法治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教育之历史沿革,分析封建皇权政治、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教育发展的影响,揭示古代法律教育的特点,为现代法律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无法创生现代法治,其惰性因素严重阻滞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实践。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必须着眼中国社会现实,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及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模式构建:从中国经济政治变革中寻找根本动力,实现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不断摒弃传统法律文化的阻滞因素,正确处理继承淘汰与移植创新关系;构建理性法律文化及先进的法治理念;培育现代法律观念,树立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服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禁”即服饰禁令,是中国古代国家权力机制对社会成员衣着服饰进行强制干预的各种限制规定。其内容既包括对社会民众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乃至衣长袖宽的尺寸规格限制,同时也包括取缔某些社会服装,强迫社会成员改易他服,彻底废除原有服饰习俗的强权措施。历代服饰禁令的颁布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社会民众衣着服饰的自主选择权利,扼杀了古代社会成员穿衣着装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活力生机,从而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历史变迁,被打上了十分强烈的专制政治印记。  相似文献   

12.
"五行"原初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万物构成的基本元素的概括,并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中演绎出万物化生的序列性法则。后来"五行"在思孟学派那里演变为概括社会领域内道德伦理秩序的"五德"。接着邹衍将它变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和政治治理法则。最后,董仲舒使它成为宇宙秩序与政治秩序、道德秩序的统一体。促使这种演变不断发生的是中国古人的人则天地、必须以自然为师的价值信仰和终极关怀落脚于人间秩序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文论中,“和谐”思想对于范畴的生成、命题的提出及基本原理的创构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古代文论生成发展所遵循的一个重要规律。当代文论的范畴、命题及基本原理与“和谐”规律亦密切相关,“和谐”也是建构当代文论所应遵循的重要规律,此规律有助于避免当代文论“失语症”等问题的出现,从而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无讼"     
"无讼"在中国古代一直是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无讼"产生根源及发展过程这一问题的探求,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在关于法律本土化和法律移植这个问题上作出适合中国的选择.我们要正确对待本土法律文化资源,以免在构建中国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多走弯路.  相似文献   

15.
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创新和完善 ;分析了法治与德治的区别与联系 ,指出法治与德治的相结合是由二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 ;介绍了中国古代传统治国理念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合理思想 ,指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对中国古代治国传统的批判继承 ;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中 ,必须始终注意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 ,二者并举 ,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6.
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因其自身的科学性而在中国古史学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在古史新证、对极端疑古的纠偏及"走出疑古时代"的视野下,中国古史学界在直接继承顾颉刚先生的疑古学说和辨伪方法与理论的同时,不断对这一著名的古史理论进行合理的扬弃,从而使其更趋科学完善。日益丰富的出土文献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对"层累"说作了新的验证,从而使这一著名的古史理论的当代学术价值不断得到彰显。徐唐学派积极倡导并科学实践的古史三重证法,对中国古典学的未来路向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未来的中国古典学发展道路上,顾氏的"层累"说将会继续得到新的验证和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17.
法的语源反映了古代人对法的朴素的看法,人们凭感官认识到:法是和国家制裁相联系的,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规范,它体现一定的公正观,能起明辨是非曲直的作用。古代“法”字以其象形文字的独特方式,为我们今天探讨”法”的定义和起源,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的法律面临"合情合理不合法"的困境,源于近代法律变革对古代情理法统一模式的解构,以嫁接西方的法律文化成就中国法律蓝图。因而,借鉴西方经验以解决"合情合理不合法"的困境就非常必要。文章以意大利学者登特列夫用自然法解决法律实证主义所导致的"合情合理不合法"问题为例,探讨了西方自然法经验对于中国法律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古代保辜制度如何为现行刑法、刑事诉讼法所借鉴提出了构想:借鉴保辜制度,首先应转变传统的义务本位法律价值观,确立人权保护、人权保障的观念;其次,在刑法方面、刑事诉讼法方面,亦可借鉴保辜制度,建立犯罪复原制度及扩大自诉范围等。  相似文献   

20.
文字植根于渊博的文化整体,是民族文化的精粹。从汉字"法"的历史演变中揭示法字与水的文化渊源,表达了人们对灋公平正义的确认,体现了远古人类对法制的向往,希望法制平等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