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柏拉图的艺术价值论以指向政治目的的道德理性原则来统辖艺术。但柏拉图又在艺术实践中体会到了诸多的矛盾与困惑,因而他总是徘徊于感性与理性、情欲与理智、审美诉求与道德原则和政治理想之间。柏拉图的矛盾提示我们,文艺并不仅仅是那种满足人的感性欲求的东西,而应该在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将人引向更高的真、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石长平 《南都学坛》2013,33(3):54-57
实践理性是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的显在特征,形成这一特性的文化渊源是墨家实行实效的思想和儒家的实用理性。毛泽东的实践理性主要表现在他对生产实践与审美活动的关系、社会实践与艺术活动的关系、文艺与文艺创作主体的关系以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理解和论述上。毛泽东认为:审美活动的根基和源泉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不仅是反映世界,其意义和价值在于改造世界;现实生活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是影响和决定艺术与艺术创作关系的重要因素,政治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逻辑延伸。毛泽东实践理性中的"政治",在根本意义上指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指向具体时空中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程光炜 《南都学坛》2004,24(1):63-69
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文艺要为人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建国后茅盾文艺观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发生了曲折的变化,概括起来即:1949至1955年间丧失主体意识的盲目附和;1956到1959年,他开始用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反省社会和文艺的弊端,但很快又被迫转向"表态"和"批判"状态;60年代中期之前,他关注与支持"中间人物论",主张历史剧应该"古为今用",但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文革"中,茅盾文艺理论和批评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逐渐出现复苏迹象。茅盾文艺观的自相矛盾,在他解放后出版的著作中有极其生动的表现。茅盾虽然强调文艺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但重心明显向着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性的方面倾斜。这种主张虽然与当时轻视创作规律的流行理论不协调,但却反映了茅盾顽强的艺术信念。眉批是茅盾当时一种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创作,它是对不能自由创作的时代的无声抗议,也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扭曲。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的艺术功能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功能论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建立在人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哲学基础上 ,表现了本能与文明、感性与理性的对立 ,以及艺术对现实的否定与超越、对新感性的造就、对世界的改造和重建等。马尔库塞的艺术功能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但同时也存在着极端的激进主义态度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与鲁迅尽管在文艺思想上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观点,但细究起来,他们之间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毛泽东主要是从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文艺的性质和作用的,其中心思想是阶级论、人民性和工具论,相对而言却较为忽视文艺的独立性、审美价值和艺术规律;而鲁迅则是以文艺为本位,较多强调文艺独立于政治的特殊性以及尊重并服从文艺规律,侧重点在于文艺的思想性、规律性和审美价值。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学考察和认识角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艺术活动是一个多维的开放性的心理流程,在这个流程中,艺术家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活动的相互交错、相互征服、相互表现是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是从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相互关系中探讨文学创作内在规律的.  相似文献   

7.
和谐论:全球化时代理性思维的选择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面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生态矛盾 ,社会、政治矛盾和民族、文化矛盾 ,人类需要新的理性思维予以阐释、回答并提出应对之策 ,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原则 ,成了历史的必然选择。和谐论含有三个基本内容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政治上的双赢原则与文化上的多元化原则。  相似文献   

8.
范·杜斯博格是20世纪20年代矛盾设计论的巨擘。一方面,他积极倡导理性、秩序的设计主张;另一方面,他又竭力地宣传反理性的、达达主义的艺术观。就矛盾设计论的成因而言,欧洲理性主义的历史传统、荷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时代艺术思潮等方面,是杜斯博格矛盾设计论形成的主要因素。现今,荷兰设计界普遍出现类似于杜斯博格当年所预见的二元对立的矛盾设计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足以证明杜斯博格的矛盾设计论具有深刻的合理性与超时代性。  相似文献   

9.
茅盾创作的理性特征,人们谈论很多了。但究竟什么是理性的创作?在茅盾创作中有哪些表现、如何评价?形成这种理性创作的原因是什么?大多语焉不详,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同仁的指正。 一 创作是作家感觉、知觉、灵感、直觉和理解、思维以及情感、意志……全部心理和人格要素参入的整体的、动态的心理过程;是感性心态和理性思维交织交融的过程。感性中积淀着理性、理性又始终不能脱离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活动。感性和理性越是高度统一,两者结晶的形象就越是鲜明、独特、富于艺术的魅力。这也就是高尔基所说的,艺术中完美的形象和典型,“都是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感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但是中外文学史也表明,真正做到感性和理性的“高度统一”、”和谐地结合”,即两种心态的平衡,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生的整个素质结构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又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存在三方面矛盾:政治理性与政治感性交织;政治热情与政治冷漠共生;强参与意识与弱参与行为相伴.  相似文献   

11.
感性教学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感性教学"是运用美、美感和艺术的方式展开的教学活动方式。"感性教学论"则是关于美与教学、美感与教学或运用美、美感及艺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一种实践与思考的理论。感性教学论中的主要理论问题是:感性教学的本质;教学中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关于"感性教学法"等。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美学思想内部同时凝结着认知理性和宗教感性两种因素.其理性部分开辟了西方理论美学的思辨之路,后入所说的审美活动,在他那里就被归结为一种对美的理式展开的理性认知的活动;而其感性部分又对现有的新旧宗教,尤其是荷马史诗所代表的古老的神话文明有一种朴素而又深刻的情感依恋,代表了西方美学、艺术浓厚的宗教情调.柏拉图美学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原型,其内部情、理二元的相互交织和矛盾,体现出西方文化内部理性与感性动态平衡的结构,这也正是其美学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伟大的作家、文艺批评家,革命文艺运动的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留下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固然包涵着作家的政治观、哲学论、社会经济与社会文化的见解,但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他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中所表露出来的美学观点。因为,作家、批评家的美学观,不仅左右他自己,也帮助他的同行们,按照时代的美的法则去正确地、有效地择选题材、塑造人物、安排结构、运用语言,也指导读者正确去认识和发现作品的美学价值。作家正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美学分析与艺术把握,参与社会革命的宏伟大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之本质真实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乃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和文学结盟的必然产物.尽管在各个历史时段有所变化,但其表现社会政治历史本质的核心内质从未遭到动摇.就文学本性和其表现能力来看,文学无力自足承担反映社会政治历史本质的重任,本质真实论不能成立.文学是以艺术(审美)形式、形象表现、精神情感三元质相结合来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方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冯雪峰的文学批评充分体现了现代性的时间观念、主体观念和反思内涵。冯密切结合中国社会革命现实以及文学发展实际,以现代性的历史时间观念为整体性视角,一方面对现实主义、文学现代化、文艺与政治关系等重大批评理论问题进行了独立的、富有创见的探索,另一方面也通过理论译介、文艺论争、作家作品批评等方式,表现出批评者自身的现代性主体意识和反思观念。冯的文学批评充分显示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实绩,同时现代性隐含的矛盾也内显于批评自身。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具有丰富革命阅历和文学创作实践的文学批评家,茅盾具备一般批评家难以得到的独特素质;洞察社会生活底蕴的革命胆识和探寻文学作品奥秘的艺术悟性,因而其文学批评观就见出独树一帜的品格。从其独有的生活与艺术素质出发,我以为茅盾的整体文学批评意识是纳入“历史——美学”的批评法则范畴之内的,这是这位批评家文学批评观的精髓之所在,也是他为新文学批评所作出的独特贡献之所在。探究茅盾建构自成体系的“历史——美学”批评原则,可以追溯到其文学活动的源头。茅盾从事文学批评,一开始就视野开阔,志向不凡。“五四”初期的国内文坛,用茅盾的话说“简直寂寞到极点了”,“不特无真正的批评家,连被批评的材料都没有呢!”但茅盾看到,“西洋文艺之兴.盖与文学上之批评主义相辅而进,批评主义  相似文献   

17.
加达默尔在其《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论述的教化思想,是针对现代社会的现代自然科学方法造成的人性分裂而提出来的。他认为弥合现代人的人性分裂,必须以人文主义的教化思想来恢复完美的人性。孔子更是把文学的教化思想作为完善人性,实现伦理政治的得力工具。在完善人性这方面两者是相同的。但因两者所处时代不同,面对的社会状况也不一样,因此,加达默尔侧重人性中的感性,强调理性不要超越感性;而孔子侧重于人性中的理性,以理性来充实感性。另外,加达默尔注重主体的精神普遍性在艺术经验的理解和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和转化,而孔子则侧重于文学艺术的工具地位及对人心的伦理道德塑造和实现伦理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关于“工具理性”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具理性是与特定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日常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科学“设计”,是对自然的数学化、抽象化、实证化处置,这就导致了科学技术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与二律背反;但在现代科学中,科学技术理性在发展其工具主义特征时,也在发展其与人的自由存在相一致、与伦理学和美学追求相容的其他功能,而导致向实践理性的延伸和向大科学的扩展,使上述矛盾逐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工具理性是与特定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日常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科学“设计”,是对自然的数学化、抽象化、实证化处置,这就导致了科学技术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与二律背反;但在现代科学中,科学技术理性在发展其工具主义特征时,也在发展其与人的自由存在相一致、与伦理学和美学追求相容的其他功能,而导致向实践理性的延伸和向大科学的扩展,使上述矛盾逐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0.
笛卡尔的唯理论开启了17世纪欧洲大陆理性主义的大门,其文艺主张吹响了新古典主义的号角.他的哲学观对感性经验表示了怀疑和否定,把理性作为认识真理、创作文艺的前提,这就为理性至上的理性主义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