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略论《墨辩》“辩”的谬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是谬误分析的先行者。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墨家的《墨辩》(《墨子》中的《墨经》四篇和《小取》、《大取》的总称)就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名、辞、说或辩说(辟、侔、援、推)等论说方式中的各种谬误。它不仅构成了墨家辩学体系的谬误理论,而且也是中国古代谬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进行谬误分析的先行者。今天我们重新解读墨家《墨辩》“辩”的谬误论,对于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批判性思维智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方谬误研究至今没有中断的历史对谬误研究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辩护,从而间接论证了中国古代谬误思想研究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谬误思想研究的合理性问题预设了其研究的合法性,即中国古代有谬误思想。为此,需要首先解决合法性问题。而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中对其合法性争议的解决有效地维护了中国古代谬误思想研究的合法性。可见,中国古代有谬误思想,不仅能够对其进行研究,而且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的意义上,都应该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晴 《学术论坛》2006,(11):35-38
侧重于与西方逻辑相同之处的对墨家逻辑的求同研究,揭示墨家学说中有较为丰富的逻辑思想,但也出现了曲解墨家理论的失误。侧重于与西方逻辑不同之处的对墨家逻辑的求异研究,初步揭示出墨家逻辑不同于西方逻辑的特点及其成因,但也存在把墨家学说中的非逻辑理论当作逻辑研究的失误。在中国古代名辩学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深化墨家逻辑的研究,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两种错误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略论墨家关于“立辞”的谬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墨家“立辞”的谬误论体现出对论证评估的批判性、辩证性、语用性、交际性或社会性 ,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非形式逻辑思想 ,作为原创性的论证逻辑 ,对它的创造性诠释 ,可以作为现代论证逻辑或“非形式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刍议墨家逻辑的历史命运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家逻辑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逻辑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成就最高的一种学说,墨家逻辑与亚氏逻辑、因明逻辑相提并论。但是它却远没有像亚氏逻辑那样在逻辑学界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而是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20世纪初的复兴的历史过程。从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的角度看墨家逻辑的历史命运,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它的实用功利性目的,这决定了墨家逻辑具有朴素的直观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勾画墨家逻辑的发展轨迹,对当今中国逻辑学的研究和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之一的中国的墨家逻辑,既与西方逻辑存在相通之处,又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墨家学派在论证其兼爱学说的过程中,应用了前提不必真实的推论,这与西方关于推理的前提不必为真的思想如出一辙,但墨家逻辑理论本身却要求推理论证的前提必须为真实,这表明墨家逻辑在理论层面上尚属于一种论证逻辑或非形式逻辑,没有能够进一步发展出推理的前提不必为真的纯形式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7.
所谓的中国逻辑,就是指“中国古代逻辑”,换句话说,就是指以亚里士多德逻辑为传统的西方逻辑传入中国之前,未受其影响的中国传统逻辑。中国逻辑与墨家逻辑、墨家辩学、名辩学等概念紧密相关,但不等同。  相似文献   

8.
面向生活世界的谬误研究--黄展骥先生的谬误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展骥先生自(上一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就在香港从事自然语言的谬误和悖论研究.他的这些研究,面向生活世界,以生活世界为指向,批判香港以及整个汉语言社会流行的种种谬误;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经典命题.因此他的谬误研究不局限于传统逻辑之逻辑谬误(或语形谬误),他更关注语义谬误尤其是语用谬误的研究.在他漫长的谬误研究的学术生涯之中,发现并界定了许多新的谬误类型独创性地提出了一些谬误研究模式与方法.尤其是,他基于社会批判和时代的需要,绝不盲目地"以洋为师",以西洋的尺度来衡量一切,他面对西方谬误研究的挑战,却从不盲从权威,而彰显出批判性思维的力量.自八十年代以来,黄先生又满腔热忱地投入祖国大陆逻辑学的学术研究活动.全力参与并支持祖国大陆逻辑学者推动关于谬误和悖论领域的非形式逻辑研究.他以赤子之心和笔的力量,为非形式逻辑研究、为逻辑学及其思维方法化为文化和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而矢志不移的奋斗,可以说他为中国逻辑学面向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研究开始起步.虽然起步较晚,但以蔡曙山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却能够站在当代西方语言哲学,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在受到当代语言哲学大师塞尔高度赞誉的<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一书中,蔡曙山构造了命题语用逻辑、量化语用逻辑以及模态语用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与形式公理推理系统及其各自的语义模型,探讨并证明了元逻辑问题.蔡曙山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拓展了语言逻辑研究的空间,促进了语用逻辑的形式化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推进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逻辑、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完备的、精密的研究工具.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语用逻辑的形式化研究达到西方现代语用逻辑研究的相同水准,同时也发扬与光大了中国古老的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后期墨家在《墨经》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广义的逻辑学说作出了论述和分析,认为古代中国关于论辩的宗旨和原则以及概念(名)判断(辞)和推理方面的理论和学说,在先秦已经提出来了,而且在后期墨家得到了很大发展,可惜在以后的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中没有进一步完善和体系化.但仍得不出中国没有逻辑形式理论或不发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论墨家的类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墨家的类比陈克守先秦时期的墨家学派,特别是后期墨家,主要研究逻辑学,代表作《墨经》,在当时代表了中国逻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墨家的逻辑,被称为墨辩逻辑,其对于类比推理的研究,在三大古典逻辑墨辩、因明和亚里斯多德逻辑中最为深刻,取得的成就也最为显著。从...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逻辑学,“梁王之争”表明了重构中国古代论证学体系的可能性。论证学的提出表明,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从某个单一学科比如逻辑学来解决论证研究中的所有问题,探讨中国古代论证学体系重构的问题也显然不例外。我们认为,重构中国古代论证学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四原则”:逻辑原则、论证原则、语用原则、交叉原则。其中,逻辑原则和论证原则确保了论证研究的规范性批判维度,而语用原则和交叉原则确保了论证研究的描述性经验维度。重构中国古代论证学体系的任务就是要在规范性维度和描述性维度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3.
先秦诸子百家中,唯独墨家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科学精神,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探讨.后期墨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自然视为独立的认知对象. <墨经>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首次展现了科学理性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统一.在中国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分析墨家学说衰亡的原因、重估墨家学说的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代墨学研究,比较中外乃主要路径,成就之外,以比附为比较的现象处处可见.杜国庠对墨家辩学比较研究弊端的批评,多一语中的之言.同时确立了立足墨家辩学本身,从文字训诂、历史分析、先秦文化分析等方面探讨<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方法,这一"以墨家逻辑还诸墨家逻辑"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正是比较中西时应坚守的基本轨辙.  相似文献   

15.
墨经是中国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经典,包括《墨子》一书中的《经》、《说》上下四篇。内容反映了墨家(特别是后期墨家)的哲学宇宙观、认识论、逻辑、伦理思想和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墨经文字非常简约古奥,含意极其深晦难解,魏晋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对近代中国逻辑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他结合中国古代的名辩思潮及其有关论著,阐发了一些具体的逻辑原理,而且,也许还更重要的是,在于他用西方逻辑、印度因明来参照解释《墨经》等中国古典逻辑著作的基本内容,从而自觉地、系统地进行了世界历史上三种古老的逻辑科学的对比分析和研究.本文就是试图对章太炎在这一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一墨家逻辑学、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学是世界文化史上三个古老的民族(中国、印  相似文献   

17.
体现中国古代逻辑最高成就的墨辩逻辑,是在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对“辩”的探究中,宣传和论证自己的主张,辨析和批驳论敌的谬误,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独具特色的逻辑思想,形成了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印度因明学相媲美的逻辑体系。墨辩对谬误的辨析在它的逻辑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墨家逻辑研究的长期性——纪念沈有鼎诞辰百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库恩的科学范式转换论、希尔伯特的理论研究分层论和傅伟勋的创造性诠释学观点与方法,从<墨经>元典的价值、墨家逻辑的文化地位、墨家逻辑的可持续发展和<墨经>的难治等思考重点来看,墨家逻辑是长期性的学术研究.当前逻辑界的重要课题,是使用现代理论和语言工具,对墨家逻辑进行高层次、创造性研究,完善研究的转型,把墨家逻辑改造为与世界接轨,用现代语言表述,适合现代需要的新型理论,丰富今日逻辑宝库,为国人提供有民族特色的思维工具.附录沈有鼎传记资料,原作者沈有鼎,这是第一次全文发表,是研究沈公治学道路和相关课题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丁为祥 《文史哲》2023,(4):46-56+166
在中国思想史中,墨家是一个最奇特的思想流派。一方面,它对国人思想影响之深,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一种对墨家的强烈期待,但作为一个思想学派,墨家却在秦统一后彻底“中绝”了;另一方面,就献身精神与拯救热情而言,墨家最为高尚,也最富于献身精神,但却又被古代主流思想家批评为“无父”“反天下之心”。就对中国思想文化之贡献而言,中国人从平等追求、兼爱情怀一直到所谓“明是非”“审治乱”的逻辑,实际上都出自墨家;但中国古代社会之周期性震荡,民众之唯利是图、麻木不仁乃至于以邻为壑,似乎也都与墨家的作用后果存在着分不开的联系。因此,对于墨家,人们在表示敬仰、钦佩的同时,又不能不报以沉重而又苦涩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正>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对墨家逻辑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墨家逻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贡献,在于他较早地、也是较自觉地运用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和阐发墨家逻辑学的主要内容,初步进行了人类思维史上三种古老的逻辑科学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为中国近代逻辑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